有些事,我们很少提起,但是从未忘记。有些事,我们已然忘记,但是必须提起。
文丨炉叔
从事创作的人,不管写了多少故事,总有一个故事,是留给自己的。
冯小刚也是如此。
从美术助理,到编剧,再到导演;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甲方乙方》,再到如今的《芳华》;
前半生在商业片上叱咤风云,后半生靠着文艺片逆流而上的他,终于在59岁的年纪,拍出了属于自己的电影。
这一次,冯小刚没有讲太多话,只说了句,“拍完《芳华》,心结就解开了。”
但作为中国内地最优秀的导演之一,并且是我心中平衡商业片与文艺片能力最强的导演,冯小刚的智慧与能力,实在没有办法因为这简单的一句话而被低估。
尤其是在我亲自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更加坚信,《芳华》不仅仅是今年最好的国产电影,更会是向来票房低迷的国产文艺片,最漂亮的一次翻身仗!
壹
《芳华》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文工团,一群年轻人有理想,有憧憬,有激情,也有对爱情懵懂的向往。
为了最大限度的还原那个时代,电影里小到一个搪瓷水缸、白毛巾,大到6分钟的长镜头战争戏,全都极其考究,真诚满满。
更令人惊喜的是,冯小刚在选角的时候,抛开了以往导演们对大牌明星自带流量的依赖,选择从新人演员里挖掘合适人选——必须“能歌善舞,会表演,没整过容。”
为展示剧中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所有演员还必须亲自学习舞蹈、手风琴。
影片一开始,导演运用了一个很细腻的长镜头——宽敞的排练室,高昂的音乐,鲜艳的色彩,年轻的姑娘们舞动着自己的身体,明媚的阳光穿过几扇大窗,直直地照进——属于那个时代的鲜活,刺激着人身上每一处感官。
除了美,实在想不到别的形容词。
这才是芳华岁月该有的样子。
只不过,这一口甘甜,回味起来却五味杂陈。
贰
刘峰,部队上的“活雷锋”,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为了心中暗恋的姑娘,不惜放弃上大学进修的宝贵名额,却因一次意外,被扣上“耍流氓”的帽子,流放到了前线。
爱情在他心中,是最圣洁的东西,却也因它的过分美好,让人始终无法靠近。
何小萍,父亲劳改,母亲改嫁,从小受尽欺负的乡下姑娘,因为舞技过人,被特别选拔进入文工团。就在她无限接近自己做英雄的梦想之时,却被现实的隔阂一再阻挡,让她不得不隐藏起自己所有的不堪,小心翼翼地栖息在狭窄的阳光之下。
梦想在她那里,是触手可及的东西,却也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至于影片中的我,同样有着芳华岁月里的不可得。暗恋一个人许久许久,默默付出,静静陪伴,最终却不得不在一片夜色中,亲手撕碎心中的所有。
看起来每个人在那段岁月里都青春活泼,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可奈何。
叁
不得不说,《芳华》是一部近些年少有的能让人会心欢笑动容流泪的电影,很多网友在看完影片后,都留下了自己的感慨:
“带我妈来看的,看完后我问我妈你觉得拍的咋样,我妈一时半会没说一句话,只是竖起了一个大拇指”;
“坐在旁边一个满身烟味的大叔,哭成了泪人”;
“后座的一对对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组团来的”。
随着剧情的展开,影院里没有人吃零食,没有人聊天,没有人进出,甚至,没有人用手机。
情至深处时,很多人都在小声抽泣。
而且,作为一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却能够让观众在影院亮灯之后仍安安静静看完所有字幕,这种情况更是罕见。
微博网友@will没有pan的分享
和我一同看电影的朋友,今年也已经三十多岁,用他自己的话说,“平日里又穷又丧,小事随便,大事中庸,觉得很难有什么东西可以刺激到自己。”但在看到文工团散伙那段戏的时候,他也偷偷抹了一把眼泪。
因为十年前的他,也是这样,在一片强作出的欢笑声中离开了部队。
至于我,最感动的其实是何小萍趴在床头,给劳改所中的父亲写信的那段戏。何小萍不知道那封信将会成为自己与父亲的诀别信,而我自己也曾数次经历这种无意间的告别。
《天下足球》里有一段经典解说词,是送给重返海布里球场的亨利:
“32岁的亨利坐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都是自己二十二岁的影子。”
《芳华》就是很多人的海布里球场,哪怕只是别人的故事,里面也总有自己的影子。
肆
当然,《芳华》的意义远远不止这些。
在我心里,《芳华》是一部分人的芳华,更是一群人的芳华,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芳华。只不过,有些人在自己的芳华里选择承受,有些人在自己的芳华里选择反思,而有些人只能选择遗忘。
当承受的人已经离去,反思的人正在老去,而遗忘的人却越来越多时,有些人的芳华就是为这些遗忘的人提供更多选择——
有些事,我们很少提起,但是从未忘记。
有些事,我们已然忘记,但是必须提起。
这,就是冯小刚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