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寺廟興衰
本覺寺位於陡門鎮東,運河塘北。唐大中十年(856),臨海有一和尚冀來到運河畔槜李亭下,感夢結庵,始建報本禪院。這個創始和尚,經過幾年的積累,至咸通乾符(860—879)年間,已得到賜田兩千六百畝,各佛殿禪房林立,可謂功德無量。他圓寂之後,賜號“靜慧禪師”。此後一段時間,報本禪院香火旺盛,香客絡繹不絕。宋熙寧(1068—1077)中,蜀僧文長老任禪院住持,大文豪蘇東坡來訪三次,留下三詩。報本禪院從佛事擴展到了佛文並重。宣和(1119—1125)間,報本禪院改稱神霄玉清萬壽宮,但在北宋末年“靖康之辱”時期,毀於兵亂。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趙構建都臨安後,重建禪院。南宋慶元元年(1195),報本禪院住持、蜀僧本覺在禮部尚書楊汝明家得到蘇軾第三詩,遂集帖字,同前兩詩一併鐫刻于石,並奏請為本覺禪寺。嘉定十七年(1224),僧元澄在寺內建東坡三過堂。
至元代,道源、梵琦、僧欽三位高僧來本覺寺執掌寺事。三人的關係相當緊密,第一個執掌的是號覺隱、善書畫的道源長老,爾後是字楚石的梵琦師傅,再是僧欽大師。梵琦與道源共學行埒,在民間很有名聲。僧欽於至正五年(1346)在寺裏建大悲閣,梵琦給其作記,後僧欽接替了梵琦的住持位置。到明朝洪武初年,僧欽的弟子杲哀痛師傅的離去,集語著錄,讓翰林學士朱濂作了序。
元朝的這幾位大師對本覺寺的貢獻是巨大的,除了“大悲閣”外,他們還建立了規模宏大的“萬佛閣”和千手觀音像,為浙西之最。三位大師執掌期間還有一個高僧了庵和尚來住過十年,留下了大量語錄。據《佛光大辭典》記載,了庵(1288—1363),法號清欲,台州(浙江)臨海人,俗姓朱,號南堂。以墨蹟揚名海外。九歲喪父。十六歲從虎岩淨伏出家,試經得度。元統元年(1333)遷至嘉興本覺寺,居十年,時人尊為“東南大法幢”,士大夫問道者甚眾,並蒙帝賜金襴衣及“慈雲普濟禪師”之號。了庵大師語錄,有其弟子所編《了庵清欲禪師語錄》九卷,手書遺墨現仍有若干幅保存於日本。
明清之前,本覺寺已達到鼎盛,有殿宇僧寮五千零四十八間,占地百畝,僧侶千指,香火鼎盛。明清時期,本覺寺慢慢走向衰弱,開始在修修補補中過日。明宣德七年(1432),僧志嵩在本覺寺左右建起兩座石塔,並建山門,上掛匾曰:“萬壽山”,故今名為萬壽山(沈廷瑞《東畬雜記》雲:“後河有石腳,故以山名”)。成化庚寅(1470),僧宗瑾重修。嘉靖丙申(1536),知府鄭鋼重修三過堂;萬曆甲申(1584),知府龔勉又重修三過堂,堂後建東坡祠,立東坡畫像石,以祀蘇公。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寺僧重修本覺寺。兩年後,乾隆帝御賜本覺寺匾額。乾隆四十七年(1782),僧濟如募捐重建本覺寺大殿殘神殿及齊堂王福堂。清嘉慶二年(1797),增建觀音殿。嘉慶三年(1798),嘉興知府伊湯安捐俸重修三過堂,塑東坡和文長老像,匯次舊文刻石,並讓兵備道無錫秦瀛撰寫《重建三過堂碑記》。
本覺寺的命運和陡門鎮息息相關,敗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兵災。主要的兵災有倭寇入侵、清兵攻入嘉興、太平天國運動和抗日戰爭。這四場戰爭不僅給本覺寺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還給陡門鎮的百姓帶來了無限疾苦,這在後章中再加以敍述。
二、景致佈局
過去,本覺寺不僅是香火旺盛的佛地,也是京杭運河嘉興段難得的一處景致。以本覺寺為中心,東有鳳儀亭和相去不遠的東嶽廟;南有槜李亭,隔運河塘相望還有月朗亭;西有陡門集鎮和大通橋;北有空翠亭,景色宜人,遊人如織。明人姚綬《本覺禪寺事蹟碑》載:“吾郡古槜李也,有亭在西郭二十七裏外。亭皆古柏,凡十有八、夾路擁腫如畫。左右二石塔微出林杪,巽隅有萬壽山。南瀕周行作門而扁以山名;北有空翠亭遺址,蔽在修竹;西北有荷池、李園,皆領於本覺禪寺。”
觀本覺寺景色,最常走的便是水路。運河把杭嘉湖網狀水域串聯在一起,南北又連通京杭,四通八達。如果行船是自東而來,未至本覺寺就能遠遠望見塘南的月朗亭。沈廷瑞《東畬雜記》載:“月朗亭在本覺寺對岸,俗稱玉郎亭。”關於這個亭子,還有一個關於朱元璋選後的傳說。據老故事員朱余慶先生講述,玉郎亭的“郎”字應該寫作“狼”字。當年朱元璋當上皇帝,想選一位穩重的姑娘執掌後宮。他對臣下下了一道死命令:中選的姑娘須把船頭踏沉三尺。奉旨大臣,一路招選,都未能如願。最後在萬壽山對岸的涼亭裏看到一個討飯丫頭。選官病急亂投醫,非要找她一試,結果出現一隻大龜,馱著一塊石碑和討飯丫頭,把船頭壓下遠遠超過三尺。此時,亭子裏又躥出一隻雪白如玉、宛如絨團的白狗。原來這討飯丫頭原本是沈萬山家裏的燒火丫頭,品貌端正,青絲秀髮。後因弄丟了這只玉狼白狗的金飯勺,所以跑了出來,玉狼白狗卻緊緊相隨,並一直在這個涼亭邊守護著她。丫頭做了娘娘,這只玉狼也就被侍奉起來,這個娘娘曾經落難的亭子,也正式被命名為“玉狼亭”。陡門鎮的人還傳說,“玉狼亭”邊的運河裏還有一個石箱子,裏面有鳳冠霞帔,不知是否選後所遺。
除了月朗亭,能遠遠望見的還有一塊靈異的影帆石。據沈廷瑞《東畬雜記》記載:“三過堂一碑石甚靈異,外塘風帆經過,其影隱隱現於碑上,人謂之影帆石。”另,沈濤《幽湖百詠》也有“三過堂深隱翠微,影帆石上見帆飛”的詩句,想見這影帆石肯定異常光滑,有勝似銅鏡的功效。
棄船上岸,首先見到的是舊稱小長蘆的槜李亭。嘉興有多處槜李亭,徐碩《嘉禾志》載:“槜李亭在本覺寺,《左傳》越敗吳于槜李,即此地。”《柳府志》也說:“縣西南二十七裏,本覺寺即吳越戰地,後人立亭以識,久而傾圮。宣德七年,寺僧志嵩重建。”本覺寺南十裏即為茅蕩,鈕雲逵《新溪棹歌》:“茅蕩十裏草萋萋,國界橋邊路欲迷。吳越鏖兵多歲月,幾堆白骨尚埋泥。”國界橋處應為吳越戰場舊址。因此,茅蕩的最北端本覺寺處建有槜李亭也不是沒有可能。古人說,這槜李花“如晴雪”、“花白渾如煙”、“清雅素潔勝梅花”、“入李園如入香雪海中”,這槜李果熟透時,更是紅暈透項,皮內果肉色黃,鮮潤如琥珀,化成漿液狀,有“瓊漿玉液”、“如甘露醴泉”的美名。如此美物竟和戰爭連在一起,也許正應和了當年西施路過槜李亭入吳的悲劇。
槜李亭往北,乃本覺寺。寺內有三過堂、東坡台、煮茶亭、蘇泉、錢王足印等景點。三過堂內勒有蘇公三詩,為後人紀念之所;東坡台內有東坡館,過去曾是蘇文兩人常遊之地;煮茶亭是東坡三過與文長老茶話處,邊上的蘇泉更是水聲潺潺,為煮茶喝茶增添了氣氛,難怪後人用詩記之:“自從坡老堂三過,贏得泉名也屬蘇。”錢王足印,記載,相傳吳越王錢鏐經行至此,上殿禮佛,有足印。
本覺寺後有空翠亭,元人吳鎮雲:“嘉禾吾鄉也,豈獨無可攪可采之景歟?間閱圖經,得勝景八,亦足以梯瀟湘之趣,筆而成之圖,拾俚語,倚錢塘潘閬仙《酒泉子》曲子寓題雲。至正四年歲甲申冬十一月陽生日,畫于橡林舊隱空翠風煙。”“空翠風煙”即“嘉禾八景”之一。空翠亭四周竹子有十餘畝,景色宜人,是文人墨客的好去處。正如吳鎮在《酒泉子》一詞中所描述的那樣:“堂陰數畝竹涓涓,空翠鎖風煙。騷人隱士留題詠,紅塵不到蒼苔徑。子瞻三過見文師,壁上有題詩。”
縱觀本覺寺周圍的景色,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從南至北一條直線上,月朗亭和運河代表了君王與百姓的關係:月朗亭是從老百姓的角度出發希望君能親近百姓,而運河則是“官河”,是自上而下的審視。運河塘北的槜李亭、本覺寺、空翠亭,則分別代表了“武、佛、文”,這三者的結合也許本身就是一種“禪”。
三、 蘇文相會
關於蘇東坡三訪文長老,《嘉興·湯志》、《嘉興府志》、《東畬雜記》、《新溪瑣志》以及姚綬等人的碑記均有記載。記載過程中有些出入,秀洲區的朱家禕先生有《蘇軾三訪文長老始末考略》一文,針對“文長老其人”、“蘇軾三訪詩的版本”和“三訪時間”作了考證,頗有參考價值。關於文長老其人,蘇軾的《東坡志林》雲:“(文長老)秀州本覺寺一長老,少蓋有名進士,自文字語言悟入,至今以筆硯作佛事,所與游,皆一時文人。”
關於兩人相會,宋釋居簡《本覺禪院三過堂記》記載:“公以熙寧五年(1072)守杭州,明年有事於潤,過訪文長老;後六年,自徐移湖,再過;又十年,知杭州,又過焉。”從北宋熙寧至元祐年間,蘇軾三次來浙,先後出任杭州通判、湖州太守、杭州太守。在十七年間,他三次來陡門訪其同鄉文長老。
一〇七二年歲末,大雪初霽,天朗氣清,蘇軾出任杭州通判。他聽說離嘉興不遠的本覺寺,香火繚繞,住持又是巴蜀同鄉,於是心嚮往之。第二年,蘇軾有事路過本覺寺,特地拜訪文長老。初次相見,似曾相識,先敘鄉情,再談道義。兩人在本覺寺的一個亭子裏汲泉煮茶,相互參禪,這也正中蘇東坡的下懷,自唐以來,文人士大夫參禪論道,往往與高僧結友,以茶參禪,則成為文人士大夫的一種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蔡鎮楚在《茶禪論》一文中說:“維繫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與寺院、僧侶、禪宗的密切關係者,一是茶,二是詩。茶是維繫他們關係的物質紐帶,詩為維繫著他們關係的精神情感紐帶。正是這種與禪結下的不解之緣,則有所謂‘茶禪’和‘詩禪’者。”蘇軾和文長老喝完茶,參完禪,自然要寫詩,蘇東坡謙虛地留下了《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一詩:
萬里家山一夢中,吳音漸已變兒童。每逢蜀叟談終日,便覺峨眉翠掃空。
師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無功。明年采藥天臺去,更欲題詩滿浙東。
然後和文長老相見恨晚一番,才戀戀不捨地離去。
一〇七九年,蘇軾從徐州太守調至湖州太守,路過陡門,已是半夜。他想起了昔日同鄉已有多年未見,第一次參禪時的情景又歷歷在目,不免心潮澎湃。於是,蘇公不管三更月夜,敲開本覺寺的大門,未曾想文長老臥病在床,消瘦不堪。此時此刻,東坡欲言又止,長老淡淡一笑。兩位老友,此時無聲勝有聲。臨走時,蘇東坡寫下了《夜至永樂文長老院,文時臥病退院》:
愁聞巴叟臥荒村,來打三更月下門。往事過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論。
老非懷土情相得,病不開堂道益尊。唯有孤棲舊時鶴,舉頭見客似長言。
此後的蘇東坡開始走向了人生最不幸的階段,任湖州太守不到三個月,就發生了“烏台詩案”,隨後一貶再貶。一〇八九年,嘗盡人間疾苦之後的蘇東坡,迎來了人生的又一個高峰期。這年,他又來到杭州,任杭州太守。這次,他專程拜訪文長老,可是長老已駕鶴西去。東坡感慨萬分,鄉情、友情、人生之情湧上心頭,然後化為對“世事無常”的看透,化為對“再接前緣”的期待,化為一首《過永樂,文長老已卒》的詩情:
初驚鶴瘦不可識,旋覺雲歸無處尋。三過門間老病死,一彈指頃去來今。
存亡慣見渾無淚,鄉井難忘尚有心。欲向錢塘訪圓澤,葛洪川畔待秋深。
2013年3月
落帆亭对我来说,可说十分亲切,因为自己从小就在那儿玩耍,不算太高的假山上,仿佛还留存着小时和玩伴们的笑声。落帆亭位于嘉兴城北的杉青闸,面积虽然不大,但构造古朴典雅,颇具大家风范,每天俯瞰着古运河的变迁,笑对运河边行走的人儿。沿着弯曲的石径,坐在亭中的石凳上,端详着嶙峋的石景,遥望着远处的风光,真有“凭窗闲眺,景色独佳;身临其地,清气盎然”之感。
小时候,父亲就在杉青闸边的单位工作,所以落帆亭是我课余时最爱去玩的地方。爬在假山上,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官兵捉强盗”;趴在亭子里,玩着削洋片的游戏;荷花池边,捞着小蝌蚪回家去养……落帆亭给了我童年的快乐,也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自古以来,嘉兴城由于地处大运河边,一直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为节制水流、防止水患,汉武帝时就在嘉兴城北建成了杉青堰。大约在隋代,隋炀帝将贯穿于嘉兴境内的江南运河等水系拉直成为大运河,嘉兴也就成为大运河的一段。在汉代杉青堰的基础上,建成了由江苏进入嘉兴的第一道闸杉青闸,杉青闸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唐代,官府在杉青闸建起了船闸,船只行经至此,必须落帆过闸才能通过。杉青闸形如由北进入嘉兴的“咽喉”,如将此“咽喉”卡死,也就截断了运河南北的水路通道。正因为此,杉青闸也饱尝战火的摧残,几度被毁。北宋年间,时任嘉兴尉的吕温卿重建杉青闸,并设立巡检司,由专门的官吏对杉青闸进行管理,这是当时江南运河三大堰之一。据《宋史·河渠志》载,熙宁元年(1068),“杭之长安、秀之杉青、常之望亭三堰监护使臣并以‘管干河塘’系衔,同所属令佐巡视修固,以时闭启。”
那么,杉青闸边的落帆亭到底建于何年?翻阅元至元《嘉禾志》、明万历《嘉兴府志》等古籍,均无记载。但在清光绪《嘉兴府志》中有如下记载:“杉青闸,宋尝置吏,有廨宇及落帆亭。”也就是说,在宋代,杉青闸肯定就有了落帆亭。可以想见,宋代的官船、民船、商船行船至杉青闸,也就意味着进入了嘉兴城,过闸须落帆靠岸,商人、行人就此歇脚,应该有一个甚或数个歇脚处,杉青闸边就建起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园林建筑——落帆亭,成为当时官吏商贾、文人墨客的游憩之处。现时落帆亭的架构,应是远追宋代的园林样式。明天启六年(1626),落帆亭又重修。清光绪元年(1875)再建。落帆亭周边的景色醉倒了无数的文人骚客,因此留下了“浓绿暗宫柳,肥红绽野梅”、“柳枝沙岸夕阳边,依归帆樯卷暮烟”等佳句。1921年,嘉兴酒业公所看到自清光绪年间以来,落帆亭已破败不堪,因此募集资金又对落帆亭进行修整,使得园林面积达到2500平方米,园内树木葱郁,塘荷流香,成为当时嘉兴一处供游人休息的风景点。
1988年,嘉兴市政府对落帆亭的园林进行修葺,园内的太白亭、假山和池塘经过修整,焕然一新。2010年,市园林部门又对落帆亭公园进行了修整施工。如今的落帆亭,依托着丰厚的运河文化积淀,陆续吸引了画院、茶道、乐坊等文化资源入驻,成为新时代文人墨客觅古寻幽的人文高地。我曾带着妻子和孙女,一起又到儿时的玩耍之地旧地重游,真是感到有一种莫名的愉悦。透过用两千多吨太湖石垒成的叠山,我分明看到了厚重的传统历史文化在勤劳智慧的嘉兴人手中进行的一种传承,但愿落帆亭在嘉兴城内成为一种古代文明的永恒。
乌镇片渔民分为“本地帮”和“江北帮”(即鲁南苏北为主),平时互不来往,也不通婚。在旧社会,渔民是没有地位的,被称为“渔花子”,与“叫花子”一样没有尊严,受尽渔霸的剥削和欺凌。
渔民以船为家,以水为路,居无定所。一年四季捕鱼,几乎没有节假日,就连过年,也要捕到农历十二月廿九才停止。大年三十这天,几户亲戚或特别要好的渔民相约把船停在一起,用毛竹爿将这几条船的船头、船尾分别捆绑固定,以便形成一个稳固的“水上平台”,方便大家走动,几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从大年初二开始,又恢复往日的捕鱼生活。
平时生活中,渔民也有自己的庙会(烧香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一“太君堂”烧香,大家结伴摇船去湖州石淙。“太君堂”又名“协顺庙”,是为纪念宋朝兵马都监陆圭将军而建的,民间称陆圭为“潮神”,他的三个女儿显济、通济、永济,封神为“三台太均”,也有专门的殿堂,叫南塘三殿太君娘娘。江浙沪一带民间传说,“太君娘娘”是主管人间生育事宜,同时也是幼婴儿童的保护神。尤其是三女儿永济,是妇女求子的太均神。有些生小孩的舍姆娘(坐月子的妇女)一定要去“太君庙”还愿。永济生日是农历九月十六,为了表示对永济的敬仰和感激,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十六,江浙沪一带的渔民都要聚集到石淙太君庙,举行盛大的庙会。
嘉兴王江泾莲泗荡网船会在每年的三月廿六举行。这个网船会最隆重,江浙沪一带渔民数万人,纷纷驾船前来赶庙会,船只不下数千艘,是渔民、船民的重大节日。乌镇片渔民有时联合起来,开只踏白船去,因为到时有踏白船比赛,乌镇的踏白船是四橹八桨,比赛的时候必须拿掉二橹,变为二橹八桨,船艄搭上木板横“跳”。去赴会的每户渔民都要交给本地的“香头保长”吴桂福二斗半米,称为“戏文钿”。网船会前后三天,最长的时候要持续一星期左右。新中国成立后还举办过两次,后来就停办了。
炉头(今龙翔街道)宗扬庙庙会在九月初九举行。宗扬(又名宗礼),江苏常熟人,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将军。民间传说这位宗扬将军是渔船总管神,九月初九这天,县内各地渔船及外来捕鱼者都自停捕鱼一天,云集宗扬庙前河中,渔民们焚香供斋,对庙朝拜,晚上燃放焰口。戏台上有戏演出,也是由各地的香头保长联合组织,渔民们不用凑份子。1937年11月23日,日军占领桐乡后,发现庙中题有“抗倭忠烈”、“荡倭安邦”、“兴华灭倭”等匾额,宗扬庙被日军烧毁。抗战胜利后,渔民们集资在原庙基上重建三间大殿和三间偏殿,重塑宗扬将军像。1946年九月初九举行了盛大的祭奠活动,那天适逢大雨,桐乡县县长范文治率县府全体职员前往参加公祭,由范县长主祭。
1949年5月,乌镇解放后,渔民有了政治地位,成立了渔民协会。直至1969年,大部分渔民迁居岸上。
嘉兴往事知多少 | 2018.9.5
明天继续讲述嘉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