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的不会说谎?

孩子真的不会说谎?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周日,乐乐去上英语课外阅读。事后,收到老师反馈,说情况不太好,一个online quiz,乐乐只有20%的正确率。

其实我倒不生气,对于这种松散式的自由阅读,乐乐一向不怎么上心,有点得过且过,毕竟,才7、8岁的小男孩,学习上不能逼太紧。不过,我还是问他,今天感觉如何?他说还行,做题对了60%。他的回答一下子激发了我,60%?你确定?他说是的,我确定。

乐乐一向不会撒谎,这一点我信,但我也相信,老师不会平白无故随便给家长反馈。于是晚上,我特意去找了老师。为了确证,老师调出电脑上的记录,今天的quiz是5道题,我用手机拍到的屏幕显示,乐乐对了2道错了3道,正确率是40%——一个颇耐人寻味的结果,不是老师之前反馈的20%,也不是乐乐坚称的60%。老师说,乐乐有点缺乏耐心,不过也强调,这个年纪的男孩子,都有一个成长过程,不用太强求,不能急。

回到家,我又问乐乐,你确信是60%?乐乐说是。然后,我给他看手机,他说,哦,可能我记错了。直到此时,我仍然相信,乐乐没有说谎,把错了3道题看成对了3道题不是没有可能。当然,我也不急,于是没再追究,只是很诚恳地对乐乐说,如果你不喜欢这课,可以停掉,但我们认为它对你提高英语是有帮助的,只要你还在上,就要认真对待,好吗?乐乐说好的,看得出,他是认真的。

如果只是这么一件小事,就犯不着写下并晒出来了。只是恰巧今天,我看了一部片子——《狩猎》,倒是让我多了些感慨:很多时候,未必只有蓄意才会撒谎,许多看似真诚和良善、也的确自认为真诚并良善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在肯定与确信的背后,也许正有谎言在作祟。

孩子们真的不会说谎?就像大人,对于自己说过的话,做出的判断,真的就如此确定?


孩子真的不会说谎?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狩猎》,这部豆瓣评分8.9的丹麦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谎言如何变成“事实”,引发怀疑和仇恨,进而如何毁掉一个男人生活的故事。

刚刚和妻子离婚的卢卡斯(又是个loser)在一家幼儿园工作,心地善良个性温和的他很快就受到了同事和孩子们的喜爱,其中,一个名叫卡拉拉的早熟女孩对卢卡斯尤为亲近。

一次,卡拉拉因为向卢卡斯表达了幼稚而单纯的“爱意”(其实就是很简单一张卡片,大意是我想亲你),卢卡斯非常婉转地“拒绝”了她(也很简单,卢卡斯告诉小女孩,亲嘴这种事情,只有爸爸和妈妈才可以),敏感的卡拉拉伤了自尊,于是杜撰出卢卡斯对自己性侵的“事实”(小姑娘能讲出那些话,概因其哥哥在家看黄片而时常冒出的污语)。“负责任”的园长老太太觉得事态严重,警方介入调查,一时间,原本卢卡斯这个好好先生,成了整个小镇避之不及且排挤压迫的对象。好友撕破脸皮,女友怀疑,而惊慌失措的园方以及家长们,把其他孩子身上出现的种种所谓“反常”也都一股脑儿归罪到卢卡斯身上。即便后来因证据不足,卢卡斯从警局脱身,仍然没有打消人们的鄙夷和怨恨,去超市购物被打出来,家里玻璃被人砸碎,爱犬被勒死,种种恶意之下,卢卡斯几近崩溃。

其实,当整个小镇都“同仇敌忾”时,人们已经不能再接受他们所理解的“事实”的另一面了。比如中间,卡拉拉曾对母亲说,我只是随便瞎说的,卢卡斯没对我做任何事情。事实上,一个幼儿园的小女孩,所对“诽谤”的理解,远不像大人认知的那样具有如此巨大的“杀伤力”。“你太害怕了,只是想忘记而已”,母亲如此安慰女儿,以至于卡拉拉后来自己都不记得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只有卢卡斯的儿子,自始至终相信自己的父亲,并且专程登门,找卡拉拉的父亲——曾称卢卡斯是自己最好朋友的西蒙去质问,结果,得到的是一帮自诩正义——也曾是卢卡斯朋友的大人们的一阵拳脚。

“我相信孩子们,她们不会说谎”,园长言之凿凿。

“我相信我的女儿”,西蒙如是说。

可警方释放卢卡斯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很多孩子煞有介事地“指证”曾去过卢卡斯家——他家的地下室,地板什么材质,墙纸什么颜色,可事实上,卢卡斯家根本就没有地下室。孩子们说谎,谁知道是彼此在嬉戏时幻想出来的?还是听了家长们的背后非议而转述的呢?

一直隐忍的卢卡斯,在小镇人们都汇聚到教堂的平安夜里终于“爆发”了。看着以卡拉拉领头的孩子们高唱着圣歌,天真而无邪,卢卡斯咆哮而起,他冲向西蒙,挥舞着拳头,似乎在做最后一次质问和挣扎。

一年后,一切都恢复如初,似乎人们都忘记了过去,并且彼此得以谅解。在卢卡斯儿子的成人礼上,包括西蒙全家、以及街坊邻居在内的小镇人们都来庆祝。面对卡拉拉,善良的卢卡斯选择了宽容以待,毕竟,她还只是个孩子。

当卢卡斯和儿子去狩猎,一记冷枪差点要了他的命,影片戛然而止。


孩子真的不会说谎?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原谅我的剧透,但如果不讲清楚这个故事,大概就不好理解为什么我以乐乐的一件小事作为本文开头。

当我面对自己儿子的时候,我相信他不会撒谎,我也选择相信大人不会有意“歪曲”事实,可如果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像《狩猎》中园长、以及几乎所有人认定的那种非常“严重”的事情呢?

我在想,如果是我,真的就是倒霉催的,遇到那种情况,该如何面对?

从人心向善来讲,每个人都会自觉选择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存有污点的家伙,并且往往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而非真正的逻辑和证据,作为自己主张坚信以及义正辞严的佐证。很多时候,大家怎么看——比如孩子和大人相比,谁更容易说谎?就是自己怎么看,或者,是自己应该怎么看。随众是最安全的,因而也是最大的“向善”。

问题在于,这种“人心向善”,却往往正是人性之恶。

在很多带有阴谋论色彩的事件当中,人们更倾向于任由情感驱使,并且以各种原本的“无稽之谈”去强化这种情感,进而坚定自己的“信念”。而所谓的逻辑,以及理智,哪怕零星地存在,在这样的群体思维下,基本上也会很快湮灭掉。

又想起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三色”幼儿园事件。一开始,也许真是“无风不起浪”,稍有判断的人都会相信,幼儿园一定有“不轨”行为和难以推卸的责任。但真就像媒体报道的那么“严重”吗?孩子们的话真的完全可信吗?家长们真的没有夸大其词?幼儿园虐童真的是一种长期的、普遍存在而又蓄意的集体行为吗?有关部门和机构的调查和解释真的是欲盖弥彰吗?

真的,又是一出大阴谋吗?

谁知道呢?

在这般“疾风骤雨”当中,谁又会看似冷静实则会被骂成冷酷地提出质疑呢?质疑又有什么用呢?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并且在一种貌似无可辩驳的“正义”加持下,对一切异议视而不见。

真相是什么?就像陈凯歌的电影《搜索》里那样,也许只有当人死掉了,当所谓的事实终于以故事或电影的方式呈现于公众了,人们才恍然大悟,可时过境迁,顶多一声叹息,该忘记的总会忘记。

人性吊诡在于,“正义”面前,似乎谁都没错,但又似乎,谁都错了。


孩子真的不会说谎?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狩猎》中曾出现过两次狩猎的场景,第一次是影片开始不久,卢卡斯一枪命中一头雄鹿,第二次即结尾处,卢卡斯险些被当作雄鹿而猎杀。

其实,每一头鹿都是无辜的,因为猎人并不会一开始就将目标指向特定对象,从这一点来讲,每一头鹿,又都是安全的。可是,只当其中之一,恰好撞上了猎人的枪口,从被瞄准的那一刻起,它的命运就此改变。

“我不是故意的”,猎人会说。

“它是无辜的”,在它死后,旁人会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真的不会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