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反对“女生节”取代“妇女节”


这两年流行3月7日“女生节”,校园里拉横幅的风气尤甚。男生向女生表达并无特指的爱慕和情意,浪漫起来,也是有点动人。譬如北大中文系曾经挂过一条: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皆暖春。


但是风雅堕入凡间,形式雷同,效果却有天壤之别。今年看到几条横幅,觉得不是滋味。


为什么反对“女生节”取代“妇女节”_第1张图片

为什么反对“女生节”取代“妇女节”_第2张图片

为什么反对“女生节”取代“妇女节”_第3张图片


借欢庆的名义耍流氓,没有半点值得高兴的。比起打嘴炮,更体面的告白方式有一百种。有女权主义者起而攻之,也不难理解。


但另一则关于女生节的新闻,却赢来很多人叫好。奇葩说人气选手范湉湉在微博上倡议,用女生节取代妇女节。


其中的逻辑很好理解。谁都会趋吉避凶趋利避害,爱听好话再正常不过。尤其对女性而言,“青春貌美”是重要的褒奖,“人老珠黄”则是上亿点伤害。


给小朋友让座,家长说一声“快谢谢阿姨”,很多人内心都要强辩一句,“怎么不叫姐姐”。动辄让人称作“妇女”,肯定不会好受。毕竟,在世俗的定义中,“女生”年轻、有潜力、处于上升阶段。而“妇女”则是吸引力减弱、逐渐贬值的表率。


因而,假如女生节拉横幅主要还是男生对女生的“热情”作祟,改“妇女节”为“女生节”,连女性都会击节赞叹拍手欢迎。


为什么反对“女生节”取代“妇女节”_第4张图片


问题是,“女生节”取代“妇女节”,真的在道义上顺理成章吗?


恐怕在女性内部,答案都是否定的。因为这个争议的预设,是把女性强行区隔为“女生”和“妇女”,将生命的价值和年龄的增长归结为反比。在这样的维度中,教育经历、性格魅力以及人生阅历都是次要的,唯有“鲜肉”是先进,其余都要淘汰。


如果上述将女性视作消费对象的思维都不算男权,我想不出这世上还有什么是男权。更可怕的是,无数玻尿酸针剂和整形手术告诉我们,信奉这一套男权准则的女性,并不在少数。


为什么反对“女生节”取代“妇女节”_第5张图片


在蒙昧年代,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庸,甚至财产。当男性渔猎劳作的时刻,女性由于体力上的弱势,天然地划归到相夫教子的辅助地位。


但当文明的光辉点亮,女性开始意识到,她们有权利追求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梦想。她们并不是作为配偶来到这个世界,也无需刻意的帮助与保护。她们有充分的理由选择职业、性取向和生活方式。哪怕担任家庭妇女,也是因为,她喜欢,她愿意,她能够为了所爱的人,进入自己满意的角色与状态。这和社会的刻板成见无关,和亲友的道德绑架无关,也和消费主义的流毒无关。


只有自我未曾觉醒的女性,才愿意进入既定的框架:女性要稳定,要保守,要贞洁,要扶持,要讨好。这些只有在自愿的前提下,才能称作美德。一旦非自愿,只能另一种是压迫。


何谓女权?女权不只是在遭受戕害的时候奋起反抗,也是在乍看平静的日常里呼喊自我。靓丽是好的,贤惠是好的,体贴是好的,但并不是因为便于取悦男性而好。成熟是好的,沧桑是好的,甚至老迈也是好的,只要面对光阴流逝,女性因为找到真正的自我而倍感安心。


为什么反对“女生节”取代“妇女节”_第6张图片
杜拉斯晚年


反对“女生节”取代“妇女节”,并非反对爱美本身,而是抵制爱美背后隐藏的歧视。女性的意义是多元的,每个女性都应该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衰老不必恐惧,也无需逃避。年月消逝却仍旧浑浑噩噩,才值得警惕。杜拉斯《情人》的开头写:“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叶芝的《当你老了》有这样一段:“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真情,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而王朔更直接:“说得再多也掩饰不了我这个老男人对青春的羡慕嫉妒恨,不过唯一让我欣慰的是:你们也不会年轻很久。”


妇女节快乐。


图片|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反对“女生节”取代“妇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