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效应怎么破?

       题目说明:基于刘润老师得到专栏《五分钟商学院-实战篇》002讲:语义效应:想只靠说话的技巧,就能获得订单,怎么办?出题写作。题目:生活中你映象最深的语义效应例子是什么?你曾经有过类似的因为语义不同而行为截然相反的情况吗?



      @海阔天空:

       生活中你映象最深的语义效应例子是什么?你曾经有过类似的因为语义不同而行为截然相反的情况吗?

       做思想工作时,本是有缺点需要改正的,变为说他的优点,然后鼓励能做到。例子1:你看你那么聪明,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咱们一起努力,改进方法、缩短差距,变得更好,期待看到你的进步。推动合规操作,把遵规守纪说成是保护自己,大多数人就会接受并遵守。“我们的制度多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能验证得出的,实为保护大家,防范风险,你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对自己负责。”

       语义不同而行为截然相反的情况:有。遇到失恋的人时说:不要伤心、伤心总是难免的。完全无用,让人反感。相反的说:来吧,写一个爱情故事,来纪念你的青春岁月的笑和泪。直接转换场景。工作中:同一问题意见相左,或是看法不一致:直接反对,说出自己的意见。也许反对意见是对的,但是一般别人不会采纳,还会因此闹得不愉快。换个说法。首先肯定对方说的是对的,这个意见的优点是······,同时考虑其他的情况会······,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我们怎么办?先抛出问题,对方回答了 ,现给出想说的意见,这样虽曲折些,沟通会顺畅,对方认为你是完全为他着想的。伯凡老师的口令思维“我错了”“你说的都是对的”也是很管用的语义效应。也就是所谓的讲话的艺术了。今天才知所谓艺术其实就是转换对方的得失心理来达到目的。



      @小杨同学:

       人们天然有损失规避的心里,具体就表现为喜欢得到,不喜欢失去。我想了一下自己也用过,然后也遇到不少。

       比如,每年松茸销售到10月份,也就是马上接受尾声,我们就会通知客户,或者在店铺促销页面表明:松茸即将下市,错过再等一年。这其实就是利用了人们害怕错过和失去的心里,你想等一年很长的,干脆再买点了。利用的是用户损失规避的心里。

      再如我去喝咖啡,店员说办个会员卡吧,我说多少钱,她说200元。我觉得要先存200元给她,还是算了吧。店员马上很客气的说,您是我们这里的常客了,您今天办的话免费赠送一份甜点,消费到第八杯,免费送一杯,而且以后喝咖啡打八折。我一听完就办了,这利用了昨天说到的意外所得账户和语义效应中的得。

        又如去买房子的时候,房产中介会说,这个房子120平米,还赠送10平米的次卧阳台,算得上超值。我马上觉得很划算,可是回来想一想,为什么次卧还搞个阳台的呢,实际上是这个房子在拐角处,设计上不合理才搞出这么个阳台,如果销售员直接和我说:设计不合理搞出个多余的阳台,减少了室内面积。估计没人想买了吧,这就是利用语义效应损失规避中让人们非常厌恶“失”的心里。



      @杨杰:

       题目:生活中你映象最深的语义效应例子是什么?你曾经有过类似的因为语义不同而行为截然相反的情况吗?

       其实见的最多的就是“最后三天,清仓处理”这类语义效应,它让我们无形中觉得失去了一个买到便宜清仓处理价格的好东西。因此会有进去看一看的想法,从而增加了流量,同样转化率的情况下,自然销量就高。让我们感觉“得到”了东西。

      有过。曾经一直觉得没必要买车,觉得费钱,也不怎么用的到。但是后来听了一句“有了车你的腿就长了”,这句话让我感觉世界都变大了。然后就买了,这句话的语义是,有了车,你可以走的更远,遇见更多的人和景,有这个获得感,就买了。

以下为复盘:


       海阔天空:小杨同学,天然的损失规避心理,学以致用,同是也不被套路,有原则、理性。杨杰:商家无孔不入,不管怎样,就是让咱们花钱的。明知营销套路,可还是不由自主买了。



      小杨同学:@海阔天空 多鼓励别人,让我想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强烈的期待会产生正向的反馈。生活已经不易了,做一个永远鼓励他人的人。口令思维也确实非常实用,有时候男女闹矛盾,主动承认错误是解决纠纷的好方法。@杨杰 我意识到商家的这些促销语言,除了给我们得到的感觉,并且真的可以得到一点,效果就会更好了。比如:清仓大处理,最后三天。要是过了一个月还是这个标语,我怀疑之前买了的客户会失望至极。



      杨杰:@海阔天空  从你的例子看出,所有事都有经济学含义,不管是纠错也好,还是安慰人也好,都要考虑心理学,虽然事实可能是对方错了或失去了,但是语义要让别人感觉得到了,这才是高进阶。@小杨同学  其实喝咖啡这个例子,由于你经常去,就大概率后面也要去,办了这个卡,当时可以得到甜点,八杯后送一杯,还打折,虽然明知是套路,但是事实是我们真的得到了东西了。刘老师说的,一切的商业起点,都是顾客获益,这应该是真实的。就像最后三天那个,以前有用,但是现在大家发现你三个月都在开,根本就不会信了,因为他们没有获益,不管是心理的还是经济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义效应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