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今天,我可以不上学吗?》

重读《今天,我可以不上学吗?》_第1张图片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反应就是——今天,我可以不去上班吗?

“哦,当然不行。如果不上班,就会少一份收入,就要取消暑假的旅行,就要停掉兴趣班,可能还没有饭吃,所以,我还是得去上班。”我停顿了一下:“所以,你也要去上学。这是你的责任,就像我上班一样。”

如果我这样对孩子说,孩子会乖乖的去上学吗?不会的,只是会引来复读机一样的哭号:“我不要去上学,我不要去上学,我不要去上学……”

于是,一个早上就被烦躁,哭声,责骂填满,最后孩子哭哭啼啼出门,家长面带怒意上班,两败俱伤。

来看看书里的兰兰和妈妈是怎样的?

兰兰说“今天,我可以不上学吗”,妈妈回应“好像不可以吧”。

兰兰说“今天,我可以去做时装模特吗”

“今天,我可以去潜水吗”

“今天,我可以像公主一样慢慢地享用很多很多早点吗”

妈妈直接说“可以”。

于是就在这些华丽想象的陪伴中完成了穿衣服,洗漱,吃饭,出门等等动作。最后,兰兰对妈妈说:“我去上学了”,妈妈对兰兰说:“我去上班了”。高兴的一天就此展开。

发现了没有?兰兰妈妈的秘诀在哪里?

刚好上一期的共读会我选了科恩博士的《游戏力》,副标题就是答案——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

当发生不想上班的情况时,大人的解决方案就是自我内心搏斗一番,可以认为是权衡利弊,然后起床,准备上班。

而孩子呢,当她提出她不想去上学的时候,她会焦虑,一方面自己很想尝试一下不上学的滋味,一方面会来自父母老师的压力会一定要她去学校。在某个方面来说,她也是很纠结的。

作为父母,帮助孩子战胜此时的焦虑此时的纠结,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首先要接纳。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有开心愉悦的一面,也有沮丧阴暗的一面。孩子提出了不上学,那么好吧,我们听听孩子的需求是什么。

然后就是联结。联结也可以说是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什么让孩子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呢?在学校遇到什么事情了吗?有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呢?

最后,轻推一把。

不想穿衣服对吗?那么我们来一场时装表演如何?穿着衣服美美的走过“T台”,旋转,微笑。

不想洗脸对吗?那么我们去潜水吧,试着像潜水员一样,看看水底的世界。

不想那么快的吃早饭对吗?那么我们试着像公主一样慢慢的享用很多很多的早餐吧。

不想穿鞋吗?那么就飞起来,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嘿,你看,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只能佩服兰兰妈妈是一个游戏力的高手,而兰兰又是如此娴熟的游戏者。

试着,和孩子一起游戏,在每一个混乱的清晨,在每一次孩子说“No”的时候,你也可以试试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读《今天,我可以不上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