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豆腐匠人 | 匠心之本在执着

霉豆腐匠人 | 匠心之本在执着_第1张图片

霉豆腐匠人 | 匠心之本在执着_第2张图片


由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中华网与RCRA联合主办,新湖南、荔枝FM作为战略合作方的“守艺中华,风物之旅”之湘西采写活动,我们来到了湘西,感受穿越时空的民艺与古韵。


文 | 槛上人

摄影 | 张律堂、幸鹏 通讯员 | 彭杰
结束湘西行,回至北京已是仲夏,每日酷热难当,念着南地的氤氲山水,实在难有食欲。
一日突然想起从惹巴拉带回的一罐霉豆腐,便翻将开来。揭开紫砂罐盖,盈盈的一层红辣子像是要溢了出来,一方方憨厚、敦实的豆腐块安静地躺在里面。人事就是如此奇怪,穷极所有的表达,有时就是抵不过一丝味觉的牵动。
霉豆腐匠人 | 匠心之本在执着_第3张图片
常发荣霉豆腐
初见刘金霞,是个雨天,潮湿泥泞地让人心生烦躁。对于她的采访,有些难以把握:非遗传承人、工厂年产值已逾几千万的企业家…她太传奇、太成功,俨然就是一个央视“财富报道”、“致富经”的典型样本。过多的社会身份指代,颇有违于匠人甘苦、寂寞的既往印象。
事实上,刘金霞的确也是我们此行一个最为特别的案例:49岁才创业,2011年斥巨资置地扩厂,及至今天一斤四五元钱的霉豆腐,一年产值过千万。听起来,她和我们此一路见过的尚且生计堪忧、面临手艺失传的匠人们太不一样。该如何切入?与她聊匠心,还是生意经?
正在踌躇之际,就听见说她来了。惹巴拉土家寨子的风雨桥上,远远地看见一个妇人走了来。身材矮小、精瘦,大包小包地拎着,混身于来来往往的农人中间,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霉豆腐匠人 | 匠心之本在执着_第4张图片
追根溯源,一门民间手艺流变的起承转合,其实往往并没有后世想象的传奇,其所连接、承载的只不过是升斗小民的衣食所需。即便是刘金霞,亦是如此。
霉豆腐本就是湘西洗车河一带土家村落里的传统风土小吃,流变至今倒也成为了一门古老的传统手艺。昔年家家都做,本为寻常吃食,但刘家的霉豆腐却是自其奶奶辈就名声在外的。
自1928年始,刘家霉豆腐的老字号“常发荣”尚还是个绸缎铺。当年这一带河运纵横,“常发荣”铺子里的船老大们迎来送往,都知道刘老奶奶自家做的霉豆腐好吃,不仅喜欢自己带点船上吃,也愿意当个手信往别处捎带。久而久之,刘家霉豆腐便名声在外了。
解放以后,公私合营,老字号“常发荣”业已关张,霉豆腐的手艺传承至刘金霞的母亲辈,依然是维持家庭化的经营。前店后坊,口碑也在,大家都爱买,生意倒还不错。七八十年代,一毛钱一块霉豆腐的市价,刘家每月也能卖出个几十斤,贴补下家用倒是绰绰有余了。
人生三大苦:砍柴、打鱼、做豆腐。刘家霉豆腐家庭作坊、小本经营的模式一直维持了几十年,自刘奶奶做不动、到刘家妈妈接手,及至刘金霞十来岁时开始学,帮家里打个下手,她从未想过要继承祖业,以此为生,更不必说把小小一块霉豆腐做大做强。
霉豆腐匠人 | 匠心之本在执着_第5张图片
“树挪死,人挪活”
刘金霞也算是文化人出身,更是担任过龙山县劳动保障局副局长一职。可也就是在2000年,单位机构改革,刘金霞被迫提前退休,家里的负担一下子重了起来。49岁的单亲妈妈供养着两个上了大学的孩子,家庭生活着实很困难。“当时我一个人发了工资,就得先把孩子们的生活费,学费留下来。然后剩多少,30也好、50也好、10块也好才是我自己的生活费。”矮小瘦弱的刘金霞,就这么担起了一家子的活路。
比起今日成功企业家的荣光,昔日单亲母亲的苦楚和中年创业的艰辛更显得真实一些,让人为之动容。山里的女人不容易。有点工资的刘金霞尚算有点生计,但也难逃生活的困境。一筹莫展、无计可施时,霉豆腐是她当时触目可及、唯一能想到的活路,然而家人并不赞成——“干点啥不好?卖霉豆腐,行不通。”
2001年春节后,刘金霞张罗家人做起了霉豆腐,并向村民们募集了2万多元,搭上一些其它本地土特产,奔赴了长沙的食品博览会。此举在当年着实是一件颇为好笑的事,更是引来了亲友们的奚落。没有人看好,连刘金霞自己也不,只不过是实在没办法,只好出去看下。
出人意料的是,霉豆腐真的在展销会上被一抢而空。虽然扣掉各种开销、运费的成本,刘金霞其实赔了钱,不过经此一役,她自觉看到了市场销路。

霉豆腐匠人 | 匠心之本在执着_第6张图片


2001年冬天,刘金霞打算再次奔赴长沙。自家霉豆腐量少,于是她从邻居处赊购了一些。然而车驶出湘西没多久就遭遇了车祸,一大车霉豆腐都损毁了。雪上加霜的是,一起谎称可以帮其把品牌推广到国外的电信诈骗案,卷走了刘金霞3万块钱。
及至此时,刘金霞才显露出了匠人的秉性:认准了,便是一条道走到底。俗话说“老天爷饿不死小家雀”,做不了大生意,就继续散卖。以当时家庭作坊的规模,只做隆山县本地生意,散卖霉豆腐一年下来也有四五万元的收入。小敲小打的,逐渐还清了欠乡亲们的钱,自己在改善家庭环境之余竟也有了点积蓄。
“人是三节草,不知哪节好”
并不是什么否极泰来,只是自然而然,手艺也好、生意也罢,于升斗小民而言都只是生计、活路。
自03年后,洗车河刘氏霉豆腐的销路越来越好,市场已遍布西南,并开拓至两广一带,每年已有20多万斤的量产、几十万元的销售额。刘金霞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纷纷成了公务员,从此也再无家庭负担、生计之忧。
2007年,刘金霞再次将霉豆腐带到了长沙国际农博会,一举拿了金奖,并在韩国友人的推荐下走出了国门。
霉豆腐匠人 | 匠心之本在执着_第7张图片
诚然,溢于为生之本,某个行当若能出现个敢于突破、革新之人,便是一门手艺的转折点。刘金霞想作此样的人,命运也给予了她决策点。好东西和好生意本是两码事情,多年的零售经验让刘金霞觉得,霉豆腐确实是一个好手艺,但能不能成为一门好生意是个问题。好几次想要做大做强的经历也让她尝尽苦头。是继续家庭作坊的模式,贴补生计活路?还是搏一下,让手艺成为产业?
2011年,刘金霞干了一件在当地轰动的事情,她投入全部积蓄并贷款200多万,进行霉豆腐的扩产,真正实现了建厂,年产量达到500吨,年产值逾1500万元。
时间酿造着霉豆腐,也成就了刘金霞。苦过来的人,丝毫不见张扬。外面人眼中的成功企业家,寻常里还是邻家做霉豆腐的刘大姐、刘阿姨。霉豆腐如此草根,与其说是在做生意,不如说是在做手艺。她的每一步并没有什么偶然、运气,只不过不甘于被命运推着,想自己主动走几步试探试探,然后一步一个脚印,成全了自己和一个行当的命运。

—END—
霉豆腐匠人 | 匠心之本在执着_第8张图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守艺中华##风物之旅#微博话题

霉豆腐匠人 | 匠心之本在执着_第9张图片

霉豆腐匠人 | 匠心之本在执着_第10张图片
点击图片阅读 《味美湘西 | 一场大山深处的火辣盛宴》

霉豆腐匠人 | 匠心之本在执着_第11张图片

点击图片阅读 《苗绣匠人 | 一个人所能诠释的疯狂》


你可能感兴趣的:(霉豆腐匠人 | 匠心之本在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