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何制订亚太地区战争计划?

1898年的美西战争,让美国得到了从西班牙那里割让的菲律宾,自菲律宾成为美国的海外领地后,美国军事力量开始重视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美国如何制订亚太地区战争计划?_第1张图片

美西战争,向美国军方表明了陆海军联合协调作战的重要性。

1903年7月17日,美国陆军部和海军部成立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它由来自陆军总参谋部的4名军官和海军委员会的4名军官组成。

作为一个咨询机构,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任务是:召开定期会议和特别会议,“对要求两个军种合作的所有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并达成一致的决议”。

美国如何制订亚太地区战争计划?_第2张图片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使美国意识到亚太地区的力量平衡将受到破坏,4月美国陆军参谋长建议参谋长联席会议准备一系列计划,以便在一旦要求军事部门合作的紧急情况下采取联合行动。这是美国认真制定亚太地区的战争计划的开始。

日俄战争在美国的调停下得以结束,但日俄战争的结局却令美国深切感到日本已经能够在太平洋对美国的利益构成威胁,这促使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开始认真考虑保卫美国的海外领地和美国在中国的利益问题。

日俄战争后,日本从帝俄手里得到了中东铁路,成为了满铁株式会社,并以满铁铁路守备队的方式在中国东北驻军,建立关东都督府和关东军。

美国如何制订亚太地区战争计划?_第3张图片

1906年3月,正当美国对日本陆军企图在中国东北实行军事垄断统治提出抗议之时,旧金山发生的限制日本移民案又使本已紧张的美日关系再次恶化,并一度引起了战争恐慌。于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匆忙起草了一份保卫菲律宾免受日本人可能进攻的计划。从此在美国的战争计划中,日本便成为一个潜在的敌人。

当时美国针对不同国家的作战计划,是以不同的单色彩标识的,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保持着对作战计划的不断审查和频繁修改。

自1911年开始,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的一系列“彩色”战争计划中,最重要的战争计划之一便是针对日本的“橙色”战争计划。

到1913年,美国“橙色”战争计划的战略原则已彻底定型。

“橙色”战争计划的主要内容是:

美国如何制订亚太地区战争计划?_第4张图片

如果美国与日本发生战争,设想菲律宾将是日本的第一个目标,菲律宾的防御取决于美国海军舰队的到达。

在战争爆发的情况下,这支美国海军舰队将从加勒比地区出发,因当时巴拿马运河尚未完成,舰队将绕过合恩角,利用尚未完工的珍珠港基地和尚未得到开发的关岛基地,在确保其交通线安全的情况下穿过太平洋到达菲律宾。

这支美国海军舰队的行程时间被乐观地估计为3-4个月。在此期间,菲律宾的美国陆军卫戍部队将坚守阵地。

美国如何制订亚太地区战争计划?_第5张图片

一旦这支美国海军舰队在菲律宾站稳脚跟,它就能替换并不断补充美国陆军卫戍部队,使美国陆军能发动地面进攻,而海军则能够争夺对西太平洋的控制。

这个战略的关键是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海军基地。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在珍珠港和关岛都没有可以利用的基地,所以最早的“橙色”战争计划没有实施可能。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橙色”战争计划被束之高阁。

美国如何制订亚太地区战争计划?_第6张图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军方认识到在新的国际战略环境之中,尽管美国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存在来自外部的对国家安全的重大军事威胁,但各军种之间依然需要协调合作,并用有限的资源去保卫美国,保卫它的海外领地和全球利益。重组的参谋长联席会议,把它的大量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美国的太平洋战略之上。

1919年12月,美国军方再次修改“橙色”战争,它包括几个重要方面。

第一,在与日本进行战争的情况下,确保菲律宾的安全和日本的失败取决于美国在西太平洋拥有海军优势。

第二,只有确保太平洋上的一系列战略基地,即在夏威夷群岛、关岛和菲律宾的马尼拉湾等地的战略基地,以及确保对控制这些基地的陆军部队提供足够正常供应的时候,美国舰队才能获得在日本附近水域的决定性海军优势。

第三,为了使美国海军在宣战后尽可能早地获得在远东的进攻性海军优势,美国军方建议:

(1)保卫夏威夷群岛,包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瓦胡岛驻军的增援;

(2)保卫关岛,包括在关岛修建第一流的海军基地和修筑防御工事,以及增加卫戍部队;

美国如何制订亚太地区战争计划?_第7张图片

(3)保卫菲律宾,驻菲律宾部队的联合任务是“保卫马尼拉和马尼拉湾”。

这个战略更明确地提出了优先开发珍珠港和关岛的基地,以及加强在菲律宾的防御问题。

然而美国政府的政策和美国军方的计划出现不一致。美国政府签订了华盛顿《五国海军条约》,要求美、英、日三国在太平洋岛屿和领地的要塞维持现状,美国不得在菲律宾、关岛、萨摩亚及阿留申群岛修建海军基地和新的要塞。

美国军方再次重新修改他们的“橙色”计划。

由于菲律宾距珍珠港约5千英里,而菲律宾距日本南部的海军基地不到1500英里,距台湾则更近,因此即使美国的舰队能在战争爆发后规定的几星期内到达菲律宾,但日本的国旗可能已经飘扬在马尼拉上空了。

“橙色”计划存在明显的缺陷,美国军方计划人员们对太平洋战略原则的意见分歧日益明显。

但是1920年代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使美国军方的新的“橙色”计划有点不伦不类:

第一,预料到美国与“橙色”的战争是一场没有事先警告的战争。

第二,在这场战争中,海军的任务是获得并实行海上的控制;陆军的任务是对美国的领土提供防御,并支持海军的行动;陆海军的联合任务是对“橙色”的武装力量、军事基地和经济生活,特别是军事工业实行进攻性军事行动。

第三,在战争爆发后,一支联合陆海军远征部队要尽快运动到西太平洋,并在这个地区夺取挺进中的舰队基地,同时在美国占领的整个区域内确保联络系统的安全。

第四,菲律宾卫戍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控制马尼拉湾的入口并尽可能长时间地控制马尼拉湾,马尼拉湾的防御应该得到加强。

第五,规定在战争最初阶段征集的增援部队于30天内集中于夏威夷,并估计增援时间需要60-90天。

美国如何制订亚太地区战争计划?_第8张图片

1929-1933年的大萧条,1931-1933年日本侵略中国的远东危机,使美国突然面对来自于日本的直接威胁,日本不仅独占了中国东北,而且加快了海军建设,还不顾条约限制,在太平洋上的托管岛屿修建军事基地。

与此同时,美国却由于经济危机的来临而不可能满足任何增加军费的要求。从1929年到1932年,海军军费始终在3.5-3.7亿美元之间浮动,到1933年却降到3.5亿美元以下,1934年更降为不到3亿美元。

鉴于上述情况,美国军方开始重新考虑太平洋战略问题,同时菲律宾独立运动获得国会越来越大的支持,这使“橙色”计划更引起军方内部的争议。

驻菲律宾的陆海军司令官们认为,靠目前虚弱的美国卫戍部队就能抵抗强有力的日本进攻并能坚持到增援部队的到达的想法,不过是自欺欺人。

1933年4月菲律宾美军司令官、陆军少将E·E·布思给华盛顿建议:

美国安排菲律宾中立,撤退美国驻扎在菲律宾和中国的军队,并把阿拉斯加—瓦胡岛—巴拿马—线作为美国和平时期在太平洋的战略前线。

由于1934年3月24日关于菲律宾独立的《泰丁斯—麦克达菲法案》被美国国会通过,同年12月29日,日本单方面宣布废除1922年和1930年签订的两项海军协定,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将军于1935年1月要求重新调整“橙色”计划。

美国如何制订亚太地区战争计划?_第9张图片

这个新计划的修订,在陆、海军的计划人员之间爆发了关于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国家政策与目标的激烈争论:陆军的看法实际上否定了美国坚持了几十年的“橙色”计划的基础;海军则坚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并提出与英国联合反对日本的想法。

由于陆、海军的分歧,“橙色”计划的进一步修改却难有进展。

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展开,柏林—罗马轴心的进一步强化,并随着1937年12月日本在长江炸沉美舰“班乃”号事件,美日战争一触即发。

美国如何制订亚太地区战争计划?_第10张图片

美国陆军考虑到了欧洲轴心国的形势,并考虑到一旦发生欧洲和远东的战争,谁是更主要的敌人的问题。

美国陆军认为,战争计划必须考虑政治和经济的因素,目前不可能决定美国是否会愿意进行一场与日本的无限战争,而政治考虑可能要求在太平洋的有限行动并仅仅是防御性的行动;况且目前可以获得的兵力在战争爆发时连确保防御西半球的重要地区都难以满足。他们宣称,不考虑这些形势而要求一场在太平洋的进攻,将的确是一种蛮干。

由于英国刚刚提出了进行英美海军参谋会谈的建议,以及美国海军已被罗斯福总统授权去研究扩大造舰计划,使海军计划人员更加坚持太平洋的进攻战略。

美国海军认为,一旦战争开始,很快增加的生产能够同时提供确保美国大陆的安全,以及在太平洋上发动进攻行动的物资力量;当这些力量得以聚集之时,海军就准备进行越过夏威夷进攻日本本土。

面对参谋长联席会议陆军和海军完全相反的战略,罗斯福无法决策,选择了暂时避免对日作战,隐忍地接受日本的说辞,并开始战争准备。

1937年12月31日,在罗斯福的亲自指示下,美国海军作战部计划局长、海军上校罗亚尔·E·英格索尔到达伦敦,与英国海军战争计划局长、海军上校汤姆·菲利普斯举行了秘密参谋会谈。他们探寻了双方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协同战略的可能性。

通过这次会谈,美国军方第一次明确了在太平洋上将由“蓝色加红色打败橙色”(即美英联合打败日本)的战略思想,决定制定一个全新的“橙色”战争计划。

新计划第一次把应付紧急事件,保卫太平洋沿岸、阿拉斯加、瓦胡岛和巴拿马战略三角作为陆海军的首要任务,而把打败日本放在了第二位。

新计划没有说明对日本的战争是在西太平洋上的一场进攻性战争,没有指出海军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进入西太平洋,没有强调对菲律宾的防御。

美国如何制订亚太地区战争计划?_第11张图片

但是新计划实际考虑了在西太平洋的战斗中盟国的援助问题。

1938年11月,罗斯福总统下令两年之内生产一万架飞机,并建立年产一万架飞机的生产能力,后来又把这个指标提高到年产五万架。

1939年面对德、意、日结成同盟联合进攻的现实可能性,美国军方意识到现有的美国军事力量不可能同时保卫两洋,而美国国家的更大利益在于保卫大西洋和加勒比地区;失去关岛和菲律宾并不涉及目前美国的任何至关重要的利益。

美国军方判断在未来最可能由德国和日本的行动所引发危机,不同于过去的针对单个敌人,在一个地区,而美国又没有盟友的情况下作战的单色彩计划,美国需要一组针对一个以上的敌人,在一个以上的地区,并考虑到获得其它民主国家援助的情况下作战的多色彩计划。

于是一组新的作战计划——“彩虹”计划草案应运而生:

彩虹1号:规定保卫西半球向南到巴西的突出部分,即南纬10度线。

彩虹2号:把彩虹1号的行动范围扩大到西太平洋。

彩虹3号:把彩虹1号的行动范围扩大到南美其它地区。

彩虹4号:设想英国和法国处于与德国、意大利、或许还有日本的战争之中,并设想美国将作为重要的参加者介入战争。

美国如何制订亚太地区战争计划?_第12张图片

为了进一步弄清英国的态度,1939年6月12-14日,英国海军计划局官员、海军中校T·C·汉普顿在华盛顿与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李海进行了新一轮海军参谋会谈。

1939年6月30日,在与英国方面完成沟通后,一组新的战争计划,包括5个分体计划,设想了五种战争可能性的“彩虹计划”修改成型。

彩虹1号:设想美国处于反对德、意、日的战争之中,美国武装部队的目标限于保卫南纬10度线以北的西半球。

彩虹2号:设想美、英、法处于反对德、意、日的战争之中,贯彻彩虹1号;同时美国不在欧洲大陆实行最大限度的介入,而主要承担保卫民主国家在太平洋上的利益。

彩虹3号:设想美国处于反对德、意、日的战争之中,贯彻彩虹1号,同时保卫美国在西太平洋的至关重要的利益。

彩虹4号:设想美国处于反对德、意、日的战争之中,美国武装部队的目标是保卫整个西半球。

彩虹5号:设想美、英、法处于反对德、意、日的战争之中,贯彻彩虹1号和4号,同时美国在欧洲大陆实行最大限度的介入,与盟国配合首先打败德国和意大利;在太平洋则最初保持战略防御态势。

这个计划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先欧后亚”战略的初步设想。

美国如何制订亚太地区战争计划?_第13张图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斯福于1939年10月14日口头批准了“彩虹计划”1号。

鉴于1940年春天德国在欧洲的胜利而带来的对西半球的威胁,美军优先完成了防御整个西半球的彩虹4号的制定工作。

1940年6 月,罗斯福总统下令给予英国除参战以外的各种援助,包括提供弹药、装备和补给品。

1940年6 月,罗斯福总统下令把B-17型飞机调到英国。

1940年6 月,罗斯福总统命令舰队停泊在珍珠港,威慑日本人。

1941年8月6日美国军方正式取消了彩虹2号和彩虹3号这两个计划。

彩虹4号计划于1940年8月14日被罗斯福批准。

美国如何制订亚太地区战争计划?_第14张图片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的战略家们终于为处理危险的国际形势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陆海军联合基本战争计划——彩虹5号计划”,它准确地反映了美国的地缘政治和战略环境,成为指导美国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总战略。

1941年5 月,罗斯福总统下令对中国实行租借法案。

1941年5-6 月,罗斯福总统下令在大西洋西部驻军。

1941年7 月,罗斯福总统下令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

1941年7-8 月,罗斯福总统任命麦克阿瑟( 为远东陆军司令) ,并下令加强菲律宾防务。

1941年11月,罗斯福总统批准赫尔对日十点最后通牒。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

而从美国军方制定这一系列作战计划的过程中,又无不体现了美军的作战原则:

目的明确(Objective)

强调进攻(Offensive)

集中兵力(Mass)

节省兵力(Economy of Force)

实施机动(Maneuver)

统一指挥(Unity of Command)

保障安全(Security)

出敌不意(Surprise)

简明扼要(Simplicity)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国如何制订亚太地区战争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