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秒杀六术/广告标题训练营

你想练就这种一剑封喉的文字秒杀术吗?

出招一定要快。要学会用词凝练、不蔓不枝。像写电报一样字斟句酌,像剃刀刮胡子一样干净利落。新闻界在斟酌标题的时候有个KISS法则: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简单而愚蠢,编者译)。所谓stupid,其实就是要带点噱头,能吸引眼球。

出招一定要奇。要学会陈言务去,自出机杼。我很喜欢的一个广告语是一家教育机构的。他们的广告是:Feeding Curiosity Daily(每天,满足你的好奇心,编者译)。你如果在广告里直接用“教育”,这广告就算做瞎了。记得我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本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结果他扫了一眼书名就扔了。我说:“这本书很好看的呀。”他白了我一眼:“得了吧,老爸,你不看看书名。《爱的教育》。教育啊,老爸,哪个孩子想看关于教育的书!”我再跟他说,那本书本来叫《一本小学生的日记》,后来改叫《爱的教育》的,他说什么也不相信我了。再看看人家这个广告语。教育是干什么的,不就是feeding curiosity吗?Curiosity是多么酷的东西,feeding的感觉多么好,这才是如饥似渴的学习啊。

剑招不能使老,要留有余地。要想在文字表达上以最小成本得到最大收益,就得善于引导和启发。不是要把所有的信息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好的表达是开启一段探险的旅途,走到终点,读者才能发现你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让他们去猜,让他们着急,让他们自己走完这段路。一个好的办法是像点穴一样精准地点到读者的情感,然后让他们的情感去引导他们的理性。用感官的体会去引诱他们。比如M&M巧克力的广告:“只溶于口,不溶于手”。用人与人之前的温情去打动他们。比如家电企业美泰克的广告词:“Our repairmen are the loneliest guy in town”(我们的修理人员是城里最寂寞的人)。细节不必真实,但求打动人心:没有人会在感动之余去查他们的岗的。比如伊卡璐洗发的广告:“Does She or doesn’t She? ”(是她,不是她?——只有她的美发师知道)怎不叫人会心一笑?

学会使用隐喻。隐喻把我们难以掌握的大的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感受。“生活就是一盒巧克力”,这么说连阿甘都能听得懂。在我们的日常语言和思想模式中,隐喻无处不在。有些学者甚至认为,隐喻是在进化过程中“内植”在我们的头脑中的。比如,相对于空间的概念而言,时间的概念更难以把握,于是,东西方文化中都能很容易地发现用空间运动喻指时间的例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胡佛1932年的总统竞选口号是:“We are turning the corner”(我们在转向)。尽管他没有赢,但这个广告确实紧扣了时代脉搏。尼桑汽车的广告是:“Life is a journey, enjoy the ride”(生命是一次旅行,享受这一旅程)。

学会听音辨曲。看似无意义的声音,也是有含义的。不信?你体会一下Taketa和naluma这两个杜撰出来的词。你觉得哪个词是尖锐的,哪个词是浑圆的?Chanel,Avon,以及Black & Decker, Ridgid, 你觉得哪个更女性化,哪个更男性化?好的广告,要多向诗歌学习,要有节奏和韵律。听起来简单,其实不然。艾森豪威尔的总统竞选口号是“I like Ike”(我喜欢艾克——艾克是艾森豪威尔的小名)。朗朗上口,莫逆于心。再听一个。美国一家医疗机构的广告:Patient Focused, Customer Centered, Caregiver Inspired(病人导向,客户至上,照顾周到,编者译)。听起来也很顺耳,你记得住吗?好的诗歌,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而那些差的标语和广告,就像砖头砌起来的,笨重而僵硬。

学会声东击西。巧妙地运用双关语,常能起到奇效,在不动声色中深藏风雷雨电。先举一个很毒舌的。2008年奥巴马竞选总统的口号是:Change。美国的《洋葱》(Onion)杂志别有用心的用了这么个标题:Black Guy asks nation for change。奥巴马所说的Change是改变。他相信美国需要新的变革。Onion杂志说的change暗指给乞丐的零钱。美国的乞丐讨钱的时候总是说:“spare change”,就是说,把剩下的零钱给我吧。这个双关语机智是机智,但总让人觉得有点不舒服。 Onion杂志的那点小肚鸡肠实在上不了台面。

真正的经典是这样的。1978年,Saatchi & Saatchi广告公司帮撒切尔夫人制作了一个广告。灰暗的天空下,密密麻麻、曲曲折折地站着一长队等待领取救济金的失业者。这幅画的广告词是:Labour isn’t working。当时,执政的是英国工党(the Labour Party)。这幅广告表面上说的是工人们都没有工作,其实想说的是,工党的那一套是不行的。这个广告曾经被评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广告。

选自《文字秒杀术》by何帆

海贝里藏着的沙粒:
1、作者这篇文章取材于一位广告大师,如何撰写广告的痕迹非常明显,于是我就节选了这部分。朋友们可以点击链接去查看原文,关于其他作者也写了些。

2、之前读刘瑜的《观念的水位》,倒是读得津津有味,深为刘瑜以小见大的功力折服。但是做了三个月的广告文案后,发现政治与广告根本就是一个鼻腔下的两个鼻孔。刘瑜的文章也是如此,更不用说靠人气竞选、广告推广、品牌挤压选出来的竞选政治更是如此。另外,春节回家时找出存放了几十年的毛选翻看一看,发现毛主席才是真正的长文案高手,当然他是区域主席级别的。还有当年“纸老虎”、“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些句子给90%的中国人印象是朗朗上口、没齿难忘。

3、逻辑在生活中一点作用都没,反而成了别人笑话的把柄。生活中不需要逻辑,对话更不用。我是学哲学的,以逻辑训练为长。但与我那两个同是名校毕业的姐姐说话,她们都会嘲笑我的逻辑用语。我说的不是口语,而是书面语的转化,这恐怕是文案的职业病吧。另外,前几天尝试着写了一篇的短篇,回头一看,发现含有一系列的原因说明,因为、由此、然而、所以、虽然、而、但是、即使、可是、那么……生活中没有也不需要这些东西的,生活是现象,用的应该是现象词:他说、他想、他看见都比以上好的多。写小说若是出现了以上副词,说明你写的不是生活,只是你加工后的生活。

4、用词要凝练,砍掉任何蔓枝——就像第二个分句,原文作者用“不蔓不枝”,这四个字就比六个字短了,而且两个“不”字带有节奏感,比“任何”这绝对的语气来的文雅而具文采,“砍掉”用得形象,未免粗俗。这就是用词要凝练、句子要精要的精义。另一角度,像可以,都,即是说,意思是,换句话说,任何,如果,这,那,这个,那个……你在写作过程中会认为这些词语是必要不可少、流畅的必备,但如果有意识地删掉或换词,你会意识到句子更加易懂易读了。

5、有意识地加工。放任思路像放任嘴皮一样让自己畅快,让别人超级不爽。你如果想成为真正的作家,请千万不要放任,要控制。一蹴而就从来不会造就好货,除非你的技法已经炉火纯青。哪里断句,哪里用长句,哪里来个对称,哪里用个对比,呈现怎么样的节奏,这都是要靠写作过程中去控制。看过一些写手(我绝对不会给他们冠上“作家”两字的)文章,几层意思用了十几个逗号而没有一个句号,全篇分号没用过;要不三四行分一段,逻辑混乱不说,连基本的意义都被他搅得乱糟糟。对于这些连基本功都不过关的书籍,如果豆瓣可以打负分的,我一定打上负五星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字秒杀六术/广告标题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