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听第一节课,收获都是不一样的。
这次听到的,是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资源天赋是出身,无法改变。能力天赋是潜力,随着时间改变可以改变。意愿天赋是努力,马上可以改变。
关于自己的童年,比较模糊,记得一直是乖宝宝,好学生,音乐天赋比较好,唱歌,朗读都是强项,作文也算出色,可是,那个年代,天赋并没有得到刻意的培养,渐渐的,也就变成了如今平庸的中年。
但是在儿子峰峰的身上,天赋就得以充分的发挥。
同样音乐是他的天赋。三岁他就可以一个食指,无师自通的在电子琴上选出合适的和弦,弹奏出音准正确的《月亮河》。
因为发现了他的天赋,所以,5岁开始练习钢琴,到11岁就考过了国内十级和英皇弹奏八级,还有英皇乐理八级。
在别人看来很枯燥的练琴,让人崩溃的乐理考试,对他来说都是很有趣又好玩的事,我从来没有因为学琴为他操过心。
对他最大的威胁就是:“你不听话,就不准你学钢琴了”。
练琴不累吗?不枯燥吗?没有困难吗?
当然不是,只是,这是他自己热爱的事情,他就愿意为此克服畏难情绪哦。
为了学乐理,10岁的他自己倒两趟公交车也要去上课,为了赶上进度,整个假期都都可以整天泡在琴行做练习。
这就充分的看出来,资源天赋没有得到培养的我,到头来一无所获,天赋也枯萎了。
天赋得到训练发挥的峰峰,把天赋变成了他的技能和实力。
16岁的峰峰对未来还没有太多的具体想法,我想:该如何启发他的思维,让他有自己的愿景?
如果启发他找到愿景,他的命运就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了。
天赋与热情,是相辅相成的。
天赋得到发展,就会容易成长,也更快成功,成就感就会增加自己的热情。
以饱满的热情追逐梦想,是很幸福又快乐的事。
深有感触的是,如何为孩子创造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
很多家长天天打麻将看电视刷手机的时候,却抱怨孩子读书不勤奋不努力。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总是不自觉地模仿着,以后也会不经意的成为了父母的样子。
所谓原生家庭,带来的也就是各种父母的习气。好或者不好,不过是日常生活以及思想观念的日复一日的累积。
要孩子喜欢阅读,就自己先拿起书,
要孩子有爱,自己先学会爱。
身教总比言传更有说服力,想要孩子成为更好的他,父母同样需要学习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相信孩子的潜力,也不是容易的事。
父母总是以自己所谓丰富的人生经验来指导孩子,又以爱之名,阻止孩子冒险与探索,或者用不恰当的言语,打压了孩子的自信。
种种的一切,把孩子的天赋,热情,潜能消耗殆尽,终于变成了父母以为很成功培养出来的乖孩子。
也许,只是一群刷题机器。
其实挺担心的是,现在的孩子考不好成绩,就被定义很笨,没有前途。
很多老师家长并不知道,眼光盯紧成绩,会培养出多少高分低能的孩子,这些孩子踏入社会,会多么茫然失措,不知所以。
当父母的并不能够一辈子将孩子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成年以后,没有生存技能的孩子,不懂人际交往的孩子,如何在社会中快乐生活?
这是教育孩子,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为何孩子更容易发挥天赋?因为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好奇是探索的原动力,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但是常常被无趣的大人用各种条条框框压制了活泼的天性,
这样不好,那样危险,学这个没前途,学那个有出息。
所有都以大人的意志为意志,孩子反抗无效,最终变成了一个模子出来,毫无特色,在一群平庸的人群中争第一。
其实挺可悲的。
应试教育,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这些就把天真的孩子,变成了模具人,最后再被房子套牢一辈子。
我不要峰峰活成这个样子,我要他活出自己原本的样子。
幼儿园的时候,不停的学,不停的试,画画,围棋,跳舞,游泳,英语,钢琴……反正他想学都去试。
怀才不遇是最常见的抱怨,你为自己的梦想作出了多大的努力?
这是让人心有感触的话。
一首动听的钢琴曲,背后是数不清多少次的刻苦练习。
阿比老师看来不长的一节课,备课的时间有多久,更不得而知。
而在他侃侃而谈的背后,又是多少年的积累和锻炼呢?往往并没有人愿意深究。
只看到别人靓丽光鲜的一面,忽略掉他人默默努力的痕迹。
感叹怀才不遇的人,到底有多有才呢?
走出去,才会发现自己是不是井底之蛙吧?
通常真正有才的人就像是成熟的麦穗,总是默默低头,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总是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欠缺的,可以做得更好一点,再好一点。
有才的人哪里有空感叹怀才不遇?
孩子,为了你不会怀才不遇,你就踏踏实实的打造自己的才能吧,让你的才华撑得起你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