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的“宽窄巷子”

  外乡人来成都玩,不免去一次宽窄巷子,就像去北京,上海就一定要求王府井和城隍庙一样,谁都不能免俗的。

  在成都的最后一日,为了带特产,我行色匆匆的走在宽窄巷子中刷货,正巧看到了关于宽窄巷子的两本书,以下的内容基本这两本书,不免有错误之处,请大家原谅。

一、战国时期的宽窄巷子—太城和少城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为扩张疆域,命丞相张仪在岷江下游的平原地带建造一座颇具规模的城市,即“太城”,公元前310年秋天,张仪的侄儿张若担任蜀守,新官上任总得有些政绩,于是他在“太城”西面大兴土木,建造城池,即“少城”,其实太城,少城也是由张若命名的,只不过十分随便,因古代“太”和“大”,“少”和“小”字面通假,他把稍大一些的城池称为太城,稍小一些的便称为少城,也真是洒脱阿。

  不过在东晋永和三年,即公元347年,晋明帝的征西大将军恒温统兵杀到少城,因不满少城的繁华,他“怒其太奢,所以焚之。”230年以后,隋文帝杨坚封其子杨秀为蜀主,少城遂得以重建。大唐盛世期间,一位名叫高骈的官员以少、太二城为中心,成倍地扩大了成都的市域面积,但可惜的是,张献忠入川后,大肆破坏,少城完全被毁。

二、清代“宽窄巷子”—满城

  1718年,准噶尔部串扰西藏,清朝派遣三千官兵平乱后,因时任四川总督年羹尧的恳请,其中约1600人驻守成都,年羹尧把被摧毁不久的少城区域划给了他们,他们在此新建营房,形成了成都著名的城中城—满城。

  宽窄巷子便是满城的产物,那为什么叫它宽窄巷子呢?宽窄巷子不是宽巷子和窄巷子组成的,而是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巷子组成的,据考,清朝年间,宽巷子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到了民国,在反帝反封建的风潮下,清朝的胡同叫法一律改为四川特色的”巷子“,同时,原来的兴仁、太平、如意等称呼也因为有亡朝之嫌而被弃用,三条巷子开始了无姓无名的“生活”,直到1948年,在一次审查中发现这三条巷子还未命名,工作人员到现场勘查时,拿皮尺一量,便把宽一些的叫作宽巷子,窄一些的叫作窄巷子,巷子间有口井的叫作井巷子,取名字的随意感和那战国时间的张若颇有些相似。

三、现今的宽窄巷子

  1948年后,宽窄巷子历经风侵雨蚀,破旧日益加剧,到21世纪初,它成为市中心的破旧居民区,与周围建筑格格不入。因此2005年青羊区政府决定对它进行改造,直至2008年6月,现在的宽窄巷子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陆游曾这样描述过少城“城中雄繁十万户,朱门甲第何峥嵘。锦机玉工不知数,深夜穷巷闻吹笙。”由此可以想象那时的少城定有无数魅力。同是南宋的范成大也曾在诗中写到少城“十里珠帘都卷上,少城风物似扬州。”也可以反映那时少城的繁华。

  我们如今看到的宽窄巷子其实和少城没半毛钱关系,因为青羊区政府是在清代满城的基础上改造的,少城最多也还残留点墙根砖吧。

  现今的少城充斥着太多的“人为文化”,但我愿意听,愿意在脑中想象数千年的历史,旅行不就是这样嘛?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成都的“宽窄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