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骨干教师江苏南菁中学跟岗研修班(第一期)简报(14)

2019年11月8日

按:在酒泉市南菁跟岗研修班(第一期)结业仪式上,南菁高中党委书记、校长杨培明同志为学员做了专题报告。为了向南菁的领导和老师们致敬,研修班的两位年轻学员~酒泉市第一中学马文晶、东苑学校贺晓丽花了多半天时间把杨校长的报告录音整理成文字。会务组特以简报形式分享给大家。

杨培明,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教育的价值追求教师的自我认同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党委书记  校长  杨培明


今天非常高兴来参加结业仪式,刚才听了两位老师代表的发言,带给我丰富的感受和深刻的触动,我觉得参与这样的活动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净化与修行,倍受教育,倍加感动,倍感振奋。由于工作关系,我们经常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参观交流学习的团队,但是这个酒泉的团队留给我们印象是最深刻的。我想用这样几个词语来表达我对你们的敬意,我觉得我们这支团队是最“敬虔”的团队,敬,敬畏,敬崇的意思,虔,就是虔诚,谦诚。从你们身上我真正懂得了敬虔这个词语的意思。学校的管理人员告诉我,团队成员经常晚上在会议室研讨,有时甚至到十二点,而且每一次的分享都是扎扎实实,大家都是真在做,所以说我们是一支最敬虔的团队,也是最让我们感动的一个团队,也是最给我们震撼的一个团队,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种品质:自强自立,奋发图强,不甘落后,永远拼搏。所以为了表达我对大家的敬意,今天我想再围绕这样一个话题与老师们一起聊聊教育,聊聊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请大家多批评,多指正。


我主要谈三个方面:教育发展的时代语境与模式转型、教育价值认同与教师的自我认同、学校的高品质发展与教师的素养。

今天我们的教育面临的挑战,第一,是国际化,尤其在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地区,我做过统计,每年江阴这样一个小地方选择出国读初中,高中,读大学的,就从我们高中这个层面,每年不会少于100人,国际化的浪潮已经扑面而来。第二个挑战就是信息化的挑战,现在,世界是地球村,全球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网络信息化,这个信息化对我们教师的权威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第三个就是城市化,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原来的农村现在也变成了城市,这个城市化带来了教育的一些新问题。第四,就是市场化。老百姓是用“脚”投票的,你学校办得不好,他们就会把孩子送到别处去。

当然,我们教育本身就面临着科技时代的挑战,现代教育的挑战,教育对象的挑战,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挑战,教育的矛盾性体现在教育事业的无限性与学校教育的有限性,教育目的的伦理性与教育手段的功利性,昨天的知识,今天的教育,明天的人才,用杜威的话来说,如果我们还是用昨天的方式来教育今天的孩子,那无疑我们是剥夺了孩子们的明天和未来,那么我们怎么样来看待教育,其实东西方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还是有差异的,说文解字当中,所谓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古人造字的时候,就这样理解,所以我们中国的传统对教育理解,教育的本质就是上施下效,长善救失。但是西方认为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为自己的样子。所以从这个意思上讲,东西方对于教育的本质理解应该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从这个方面比较对于做今天的教育其实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就强调教育工作的目标是要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而人才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的一个框架就是要指向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从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三个方面,六大素养,18个要点,这个也是我们当前在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遵循。这张表是美国著名的私立高中出台的一个全新的评估系统,而且这个评估系统已经得到了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一流高校的认可,很有可能这个评估系统未来会取代美国现在的高考,在这张表格里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信息技术及数理能力,领导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与创造力,心智习惯,诚信与决策力,适应性与探索力,这个给我们也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发。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肯定离不开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的核心素养。这是传统的课程分类:智力的,身体的,社会的,情感的,而今天的课程分类,更多的是从国家,社会,自我,文化这几个领域进行分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发布三个重要的报告,1972年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96年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2015年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如果说前面两个报告更多的体现的是教育的工具性,那么最后一个报告鲜明的体现教育的人文性,回到了人的立场。《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里面有一段话:面对世界新的挑战,教育应负起其责任,顺应其变革,越来越需要关注人的完整性,超越功利性,培养完美人性和完整人格,对学生终身幸福和人类未来负责。我觉得诸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死死的警醒我们教育人的责任,我们教育人的使命,我们做教师的更要关注人的完整性,我们要干真正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真的在学生完美人性,完整人格上下功夫,这样才有可能对于学生的终生幸福和我们的人类负责。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觉得我们学校的发展,就是要做到三个打开:第一个就是要打开学校的边界,不能用围墙思路,只有打开学校的边界,才有可能真正融入国家的发展,第二要打开的是学科的边界,要推进跨学科的教育和学术研究,第三个就是要打开学习的边界,我们师生要共同探索未知的激动人心之旅。所以,在这样一个教育转型期,我们必须完成这五个方面的转变,从学科价值来看,我们要从追求知识完整和应试到全面育人的转型,而且,要逐步地提高我们学科育人的能力,第二个教师行为,我们从主要关注如何教到指导如何学的转型,我们的课堂形态要从单向知识传授为主向丰富样态的转型,学生行为,我们要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形态向复合转型,评价机制,从以分数为主终极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型。

第二,是我们教育的价值认同与教师的自我认同,我作为校长,在我的眼里,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把学校视作自己生命的“林子”;他能够在“林子”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他把自己打造成为“林子”里的稀缺资源,他通过“林子”能够经营完美的人生。学生眼里的好教师,非常简单:平等待人,幽默风趣,知识渊博,学术权威。那家长眼里的好教师就是,有责任心;教学效果好;既是“经师”,更是“人师”(“重要他人”)。华南师大吴全华《生活的改变与教育对生活的改造》:人们的生活比以往更好了。但改变了的更好的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条件更好了,存活的质量提高了,而不是整个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存活质量得以提高的同时,生活却是异化、物化、去自我化、非理性化、虚无化的。因而改变了的生活是须改造的生活。教育作为改造生活的重要途径,要发挥其改造生活的作用……并且教育者应改造自身。

甘肃教育应该提高教育公平与质量,需要一大批优秀教师,关键是教师!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人的使命是什么?幸福是什么?人的最终和最高目标是人的完全自相一致,我们之外的事物同我们的理性意志相一致叫作幸福,如果说完全一致是最高意义上的完善,那么完善就是人永远不能达到的目标,但无限完善是人的使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生命本身赋予你无穷的力量!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卡希尔的《人论》:“所有那些从外部加到人身上的东西都是空虚和不真实的。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外部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他自身的价值。财富、地位、社会差别,甚至健康和智慧的天资——所有这些都成了无关紧要的。惟一要紧的就是灵魂的意向、灵魂的内在态度。”

校友金立群回校,在回答学生的提问中表示对社会有所贡献是人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

教师的职业定位:教师肩负着塑造学生精神生命的神圣职责,教师从事着世间最复杂的高级劳动,教师的职业不仅仅是传承过去,更是创造未来。教师的职业定位在于,在学生未来对社会的贡献里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学生今日之爱戴与未来的回忆中,寻找富有乐趣的教育人生。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中提出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才是科学获知。

选择做教师,不是选择一种职业,也不是选择一种专业,而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教师要实现四大转型:一是从片面重视学科知识学习转向学科育人为主,着力培养教师育人能力;二是从片面关注教学转向教学与课程并重,着力提升课程开发能力;三是从片面重视教学转向教学与研究并重,大力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四是从片面重视传统教学应试转向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方式。

第三方面,学校的高品质发展与教师素养。国家大力倡导建设高品质学校,为什么呢?有几个背景:第一是新时代高中教育深化改革,第二是新时代呼唤高中教育加快实现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现代化,手段方法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评价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把素质教育提到崭新高度,首次提出“发展素质教育”。第三是高品质学校建设是时代的要求。

校长的第一使命应该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发展了,学生才有可能发展,学校才会因此发展。现在大部分学校对新教师提出的要求是一年站稳讲台,三年形成风格,五年成为骨干。很多名师在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时,把自己的专业发展定义为七个五年计划:即第一个五年,成为教学新秀;第二个五年,成为教学能手;第三个五年,成为学科带头人;第四个五年,成为地区名师;第五个五年,成为特级教师;第六个五年,成为教授级高级教师;第七个五年,成为教育专家。目前教师的四种类型:1、混世型;2、逐利型;3、享受型;4、信仰型。用雅思贝尔斯的话来说:教育,首先要有信仰,没有信仰教育就只是技术,而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我们也希望大家都要坚信,教育能够推动社会发展,教育能够成就师生的生命幸福。

那么目前在我们的学校里面,我也做过了解,有这样几种类型的老师,是受学生欢迎的。第一种就是管理型的。他擅长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关心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受到学生喜欢,课堂效果高。第二种是抓分型。教学内容把握准,学生情况了解透,精心备课,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和做法,教学效率高。第三种是魅力型教师。个人魅力强,教学吸引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热情,给学生美的享受。我发现每个教研组都会有这样的魅力型教师。还有一种就是是科研型。教学实践与反思相结合,从经验总结上升到理性思考,从实践探索到理论自觉。科研型教师重视学习,关注学生如何学,通过问题导向的研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科研型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靠内生动力。我觉得我们寇永升老师就是科研型教师的代表。今年暑假,我很感动,我们一个市领导的孩子想找老师补补课,我就找到了寇老师,寇老师说,现在我不搞家教,他说,我这一个暑假我要好好看看书,我如果这个时间精力投放在这个上面,我专业上就没有发展,那我们很多老师什么都评上了,依然保持这样一种自觉,那我觉得我们应该就向这样一个方向发展。

那么什么是专业发展,“专”指的是成长方向;“业”指的是用心做事;“发”指的是纵向持续;“展”指的是横向融通。朱永新先生推动的新教育中,他们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设计了三条通道: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那我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有自己喜欢的、崇拜的大师,而且对这位大师的经典著作要认真研读,就我个人的成长而言,这几位大家的著作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启迪,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这本书,百读不厌,不同的年龄去读这个书你会有不同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对于我们基础教育的老师来讲,真的是一本大百科全书。第二个就是要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立德、立功、立言,我们要学会写作啊,我们这次对外公开课, 我要求每一个开课的老师都要把这堂课你怎么来备课的,你上下来的感觉是什么,都要把文章发表出来。第三,专业共同体,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我看我们今天在坐的,我们到南菁来培训的第一期,就应该是一个专业共同体,也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也应该是一个发展共同体,还要努力地成为一个价值共同体。那我们在这里的时间很短,20天的时间,我希望大家回去之后还能够经常联系,真正成为一个专业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

那么我上次也跟大家分享过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关键”,关键事件,一篇论文发表、一次赛课获奖、一次砸锅的表演也可能成为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德行上的高尚者,思想上的领先者、业务上的领军人等那些生命中的贵人;关键时期,入职五年的生涯起步期、十至十五年高原期;那么当然这里还漏了一个就是评上高级以后,我们一般20到25年内就评了高级,我们很多同志就开始不动了;还有关键书籍,终身受用的那么几本书;关键路径,教育写作与反思。再加上一个我们学校的层次、还有你参加的这种学术组织的层次。

那么怎样成为一个在教育上让我们有研究的人,我觉得我个人的体会有三个方面。第一,在深刻反思中,认识自己。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波斯纳的观点,教师成长就是经验加反思,这是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的方程式,反思太重要了。第二,在同伴互助中,成就自己,我们一个人要发展,很难,但是一个团队我们大家在一起互相探讨研究,互相地促进、推动我们成长,会更快的,会走的更远。走得快,一个人能走,如果我们要走得远,那肯定是我们一群人。那么在专家引领下,做更好的自己,所以我们也希望我们在坐的老师也能够找到让我们敬重或佩服的专家,我们怎样跟上专家引领,在我看来多读专家的书,就是很好的一个办法。那我们说专业需要研究,教师的发展是专业的发展,专业的发展是结构的优化与内涵的丰富,专业来自于研究,像专家一样思维,就是专家,所以讲到这个研究,我们都知道研究的重要,因为研究才能够保证思想的学术含量,研究才能够保证思想的深刻内涵,研究才能够保让教师成为有思想的行动者。那么教书育人啊,是我们发展的平台,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有本事才能改变平台,有本事才能用好平台。

我们现在经常说我们要用力、用脑、用心,那我们个人做教育工作,我们一定也会经历这三个阶段,一开始我们是用力在做教育,用尽自己的全部力量,但是用力,只能把事情做完,用脑呢,可以把事情做对,而只有用心,才能把我们的教育事业做的更好。我们这个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我们今天做教育,我觉得真的是要用心地来做我们的工作。

那我们教师怎么发展,第一个,我们要准确地把握教育形式,所以我们国家宏观的大政方针,我们教师要关注啊,大势不是我们能把握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微观方面的,我们自己能把握。第二个从科目到学科到课程,我们要基于问题解决,再进行这样的科研,我们学科的专业,我们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哲学、美学,都应该成为我们有志向的教师关注、涉猎的科目。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学习力培养是关键。

那么作为我们教师发展来说,我说忠诚和服从是一个员工最高的职业操守,用小米的ceo雷军的观点,如果我们不是出生在一个大富大贵的家庭,此生改变我们命运的除了忠诚,还有就是勤奋。而我想不管我们在任何一个单位工作,做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忠诚和服从。我们在和学生的教育中,最蹩脚的生成要远比最高明的灌输更有价值。还有我们怎么发展,我觉得我们集中精力在一个阶段完成一个任务,你就很有可能在这个领域里面你就是专家。我们不要全面铺开,一个阶段就集中研究一个问题。你对学生的鼓励、信任远比你的声嘶力竭更有效,专业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你的高度。这个暑假里面我看到寇老师经常在他的办公室,系统地在读,今年读的是顾明远先生还有于漪老师的著作。寇老师有机会到上海去听于漪老师的讲座,但是没有发到言,主要考虑时间,回来后还专门写了一篇听到于老师发言的感受的文章,后来于漪老师通过《语文学习》的编辑拿到寇老师的听后感,还专门写了一封信给寇老师。我现在给我自己要求,我说每天我要坚持看一个小时书,这个书可以看得很复杂,既有学校管理的,又有学科教学的,也有跟这个不相关的,我想只有不断地、广泛地积累阅读的储备,你才可能会有一些对学生、对我们教师或者说对学校发展有营养的东西。每天坚持写500个字,哪天感觉到想法很多可以多写一点,但是至少每天写500个字。不是为了评什么,我觉得这个已经成为自己的一个生活方式。我也希望我们的各位老师向《新华文摘》、《课程教材教法》、《中小学教学》,复印报刊资料,应该放在我们的办公桌,应该放在我们的枕头边,成为我们能够经常翻阅的、专业的期刊。

我在高中学到美国著名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我就疯狂地喜欢上了马丁路德金,不断地去找马丁路德金的文章。这是马丁路德金写的一段话:假如你命该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我们就改一个词语就可以了,假如你命该做教师,就做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过有尊严的生活。马丁路德金还有一段话,也特别地励志,“如果你不能飞,那就奔跑;如果不能奔跑,那就行走;如果不能行走,那就爬行;但无论你做什么,都要保持前行的方向。”我们前行的方向就是不断地让自己成长,要努力让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优秀。所以说如果工作是一种快乐,生活就是天堂!

有一本畅销书叫《专业化生存》,在你擅长的领域成为专家,那我们教师这一个职业应该是要专业化,那么什么是专业化的事情,理论上学科教师的不可替代,那凭什么你不能被别人代替?我觉得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可以这样问问自己,所以我们讲到教师专业成长之愿景就是成为终身的学习者,让学习成为需要;严谨的研究者,让研究成为习惯;积极的创新者,让创新成为追求。这个照片是日本的一个钟表匠,他在制作钟表。那么日本的工匠精神:一生专注一件事。所以在日本的基础教育中,有这样一条校训:“敬业,才是最实际的爱国”。所以,日本的匠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有一种不打折扣的骄傲——对自己掌握的技术感到骄傲,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怀揣崇敬,无论职务高低,始终怀着对岗位的自豪感而严格地工作着。为什么日本产品质量这么好,这个跟日本的教育,日本匠人的这种态度——一生专注一件事是离不开的,所以我们各位老师还是要保持定力。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先后有三次在别人看来很好的机会离开学校,其中有一次是我们地级市的一个主要领导人,要让我去做他的文字工作,相当于秘书,但是想想还是学校更值得我留下,我们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情。    最后呢,我想把日本的佐藤学先生的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改变一所学校,需要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学校是不可能因为一次演讲而改变的,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讲到这里,许多教师可能会说,自己的学校也开展过类似的校内教研活动,却没有见到学校有何改观。的确如此,在很多学校,校内开展教研活动已成了一件约定俗成的事。然而,还从未有过靠一年3次左右的教研活动而根本地改变整个学校的先例。我认为要让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通过如此三年的教研活动,学校就可能成为一所像样的学校了。打开教室的大门,改变学校的第一步,就是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体制。无论是怎样的改革,学校里只要有一个教师不上公开课,要取得成功都是困难的。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关起教室门来上课的教师不能称之为公共教育的老师。因为他们只是把教室、学生当作私有财产,把教师这一职业私有化而已。遗憾的是,连开放教室这样基本的要求也并不是在所有的学校都能实现的。公开授课进行校内教研活动的学校确实不少,但即使是在那样的学校里,也存在着许多几年也不上一次公开课的教师。通常都是年轻的教师被选来上公开课,而上了年纪的教师则专门参与提供意见、建议,而不是所有的教师都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共同创造教学方式。在教室之间相对封闭的学校里,教师间的团结、合作的意识很淡薄,而且教师按教育观、人生观的不同聚合成一些小团体,就算其间没有明显的对立关系,仍存在背后说三道四的现象。由于相互不信任而形成沉闷气氛的场合也不少,对彼此的工作大家都恪守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不成文的规矩。所以,我要求无论这个学校改革的主题是什么,在改革的第一年,所有教师都必须参加上公开课的教研活动。有30个教师的学校,一年就要进行30次校内教研活动。迄今为止,大多数的学校一年只进行3次校内教研活动,因此,要实现这个要求绝非易事。但是,没有坚实的基础,任何学校都无法实现改革的目标。其实,一年进行30次教研活动的要求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把全员参与的校内教研活动增加到一年5~10次,再增加以年级或学科为单位的小型教研活动的次数,这些都是可能的。另外,在校内为教师安排自我学习的非正式教研活动机会也完全是可能的。即使不延长上班时间,在一年里保证让所有教师至少在同事面前上一次公开课,有一次这样的教研活动机会,应该说在任何学校里都是可行的吧。这是跟大家分享的一个材料,还有一个材料呢是哈佛大学专门有一项研究,它说《挑一个好老师比培训一个更容易》,这样的观点呢是说教师经验越丰富,教学越成功。这一项研究主要是对1000多名美国本科和研究生在读学生展开的纵向定性研究,总结出了12个“好老师”的特征。而且这些参与研究的都是在攻读教育专业的学生,或者准备做教师的学生,所以这样的研究,它因为研究参与的这些对象,它是指向从事教育工作的。所以它是这样一个问题,在求学之路上,影响你进入教育事业的,令你最难忘的老师身上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备课充分,态度积极乐观,对学生期望值高,富有创造力,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平易近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创造归属感(体现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富有同情心、关心学生,有幽默感,尊重学生,心胸宽广,勇于承认错误。它这的12条,跟我们一开始高中生他对好教师的评价有很大的差异,当然也有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以后想做教师的人。我们发现这12条特征其实可以总结为三方面:一、工作态度,特征一、四、七,充分备课,不断创新,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都源自于一个教师的职业操守和工作态度。其中,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情是驱使无数好老师前进的最大动力。而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社会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为了更好地带领学生跟上时代步伐,成为顶尖人才,老师们也需要持续学习,求新求变。再有经验的“老司机”教师,如果忘却了初心,停止了学习,几十年如一日用一套体系应对不同的学生,也终究无法称得上是“好老师”。尤其是语言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社会文化在不断变化时,学生也渴望能够在课堂上学到最“地道”的表达和最“纯正”的思维方式,为将来更好融入异域文化打好基础。一个是态度,一个是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不仅限于课堂上教授的内容,课上课下的每一次互动,每一次思维碰撞,都会发酵、沉淀,最终融入思想的灵与肉中,成为一生的烙印。好老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术成就,更能扮演人生导师的角色,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完善人格,确定目标,建立自信。对学生寄予厚望的老师,可以提升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的老师,让他们愿意付出努力,因为每一分耕耘,都会得到同样的肯定;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愿意了解学生的老师,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人格”,了解他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如何自处及与他人相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在偏重应试教育的中国课堂,却往往被忽略。教育始于教书,终于育人,前半部分或许可以用经验解决,但后半部分需要的却是无限的耐心和投入,所有的“套路”都不适用。第三个方面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好老师”很难被“训练”出来,因为“人格魅力”也是衡量好老师的指标之一,而“人格魅力”却不是靠“学”就可以学会的。所谓的“人格魅力”,并非仅仅形成于课堂,而是教师人生体验的一个缩影。乐观积极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谈吐,宽广强大的内心——这些都来源于教师作为“人”的自我修为。这些修为,与教师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和人生心得密不可分。教师的成长不应被限制在课堂内,讲桌前,而是应该被放到更大的人生舞台上。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的老师能够成为学生的“楷模”甚至“偶像”吧。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又要重新审视另一项好教师的标准。行业经验只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执着度的一个表象特征,究其本源,我们需要的是热爱教育,不懈进步,充满故事的这样一群人,来启蒙,引导,和激励世界未来的建造者们。

未来教师的七个趋势,第一,和孩子们一起拥抱新技术。不仅仅是和用孩子们熟悉的新技术,也需要大胆地面向真正具有变革性的技术,也需要面向技术真正带来的重大转变。第二,借助互联网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学习是教师唯一不变的属性,教师的学习不仅仅是让自己知识丰富,更是让自身处于一种学习、创造、探索的状态,这种状态会感染每一位学生。第三,构建彼此信赖的渠道,而不限于面对面。空间与时间的概念需要打破,选择合适的工具,创造新的可能。第四,设计学习的过程,而非仅传递内容。从仅仅关注教到关注学,从关注底层的回忆与再现,技能与概念,到不断深入的解决问题、思维迁移。第五,让学生在真实和虚拟的体验中,探索世界,找到自我。第六,教会学生多维度地探索问题,而非重复标准答案。不断让学生亲历这种探索的过程,搜寻对立与模糊的观点争论,在不断求真求善求美中前行。第七,使得学生们多样化地创造和分享成为新常态。教师要为学生们提供各种各样协作、创造、表达的工具。

在今年新学期的第一次教师会议上,我跟我们的老师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说第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老板,会愿意聘用现在的自己吗?当然我们不是老板,我们学校也不是企业,假如你是校长,你会愿意聘用现在的自己吗?第二,我能为学校做什么?我该怎么做?我能为学生做什么?我该怎么做?我能为自己做什么?我该怎么做?我觉得这四个问题,其实我也是在问我自己,我们这些问题真的要经常问一问自己,在我从教的过程中,有三句话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当时在读师范的时候,看到陶行知先生的这段话,我一下子就觉得我们教师这一份职业它的价值,它的责任。“老百姓把孩子送进了学校,便不知不觉的把整个家庭交给了你们,学校教的好,他们就会成家立业,学校教的不好,他们就是败家子,永远都没有希望了。”后来做校长了,看到新加坡国家教育部首次为新任校长颁发委任状,委任状上有这样一段话:“在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都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及培养,才能成为更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所以校长,责任无限大。

最后呢,我想用教育家型校长(教师)的五大特征和大家共勉, 在2018年的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建设》的意见当中,有这样一段话,它说到2035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化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要涌现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这是在我们国家这样一个层面,第一次提出教育家型的教师,那么什么样的教师可以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或者说什么样的校长可以成为教育家型的校长?我最认可的一个观点,是原来我们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王定华,现在在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党委书记,他的解读,就是教育家型的教师也好,校长也好,第一他说要有纯粹的教育信仰。做教育的不相信教育,没有教育的信仰,是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型的教师 。第二,要有宽厚的人文素养。因为我们教育是用灵魂唤醒灵魂,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来塑造人格,的这样一想神圣的工作。如果我们教师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你是很难让我们开展的每一项活动都能够呈现我们的教育关怀的。第三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我们的很多老师,尤其是理科老师,本身内容变化也不大,很可能一个教案他可以教多少年,那肯定不可能成长为一个教育家型的教师。第四,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有成功的教育实践。理论再好,但是我们一定要有实践,有成功的实践作为支撑。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面有一段话,他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管我们能不能成为教育家型教师也好、校长也好,但是我们应该向着这一个方向不断地努力,争取跟教育家型的教师、校长的距离缩短一些。

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酒泉市骨干教师江苏南菁中学跟岗研修班(第一期)简报(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