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31

2019-2020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考研最全备考指南

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简介

2018-10-31_第1张图片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已有百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私立文华文理学院(由文华书院大学部改名建立)中国文学系。1952年由多所院校合并组建成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1994年8月,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为主干,正式组建成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文学院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和培养博士后。

文学院现下设系所和专业如下:三个系:中文系、语言学系和新闻传播学系;三个研究所: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所;五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汉语言专业、新闻传播学专业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文学院现有三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由邢福义教授主持的《现代汉语》;由黄曼君教授主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由王先霈教授主持的《文艺学系列课程》。

文学院主编的三种学术杂志面向海内外发行:《外国文学研究》、《汉语学报》和《语文教学与研究》(其中教师版、学生版和综合版各1种)。

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与语言所专业目录

2018-10-31_第2张图片
2018-10-31_第3张图片
2018-10-31_第4张图片
2018-10-31_第5张图片

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语言考研参考书目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考研参考书目:

826语言文学综合考试:

1.《现代汉语》(第5版),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中国文学史》(修订版),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由于此本书内容比较简单,文研青年推荐应该结合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复习。

3.《中国文学史》(第三版),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33教育综合:

1.《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外国教育史》,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5.《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6.《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综合科目)》,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专业/语言学专业考试参考书目:

710汉语与文学基础(之前为:中国语言文学基础):

1.《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两本史任选其一);

3.《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两本任选其一);

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两本选其一);

8.《外国文学史》(修订版上下册),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两本选其一);

9.《比较文学教程》(修订版),胡亚敏编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1.《现代汉语》(第2版)邢福义、汪国胜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24语言与文学理论:

1. 《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文学批评导引》,王先霈、胡亚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这本书非常重要,考105分)

4.《语言学概论》(第二版)邢福义、吴振国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语言学类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710汉语与文学基础:

1.《现代汉语》(第二版)邢福义、汪国胜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现代汉语〉学习辅导与习题集》,汪国胜、曾常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824语言与文学理论:

《语言学概论》(第二版)邢福义、吴振国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语言复试分数线

五、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现当代文学经验贴

1. 真题意识

正式要进入复习之后,就得买教材和书了。实际上,确定复习重点和教材版本只有一个标准, 就是真题!真题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研究的,你把所有的真题都搞到手,自己花五天时间做个详细的数据统计,那些题的出处在哪,哪些点考的频次和方式一目了然。这件工作很繁琐,但非常有用。慢慢你就会发现,文学史那么多知识能考的就那些东西,有些点是打死也不可能考的。

进而你又会发现,710文学史方面古代现当代外国各两个题,而老师又那么多,参与出题只会是那几个大牛,那你重点关注的是不是应该是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呢,会有哪个老师出题出的是连自己比较陌生不感兴趣的知识点吗?这里给一个思路 可以慢慢往下想。总之,不要迷信任何资料和别人给你画的重点,当你不知道该看啥的时候 ,去看看真题,它包含了太多你曾经想像不到的信息

2.重点意识

其实讲到真题的重要性就已经涉及到抓重点这件事了。首先要明确的是,不管你复习多早,复习多少遍,总会有遗漏,总会背不完,不要抱着把一切知识无差别地掌握的浪漫想法。因为考华师就意味着20多本书,我自己从大三上开始就一边跟着孙文宪老师的视频课看文学理论导引,可以说很充足了,早期花过大量的时间去和语言学三大门以及古代文学玩命,事实证明搞明白了那些元音辅音发音部位原理什么的并没有卵用,一记不住二不会考。后面我在复习外国文学史的时候找到了方法。因为外国文学史四卷本东西太多了,又只考25分,是付出回报比最低的一门课。

出于偷懒的目的我开始思索怎么能省时省力的拿下这25分。我把专业课总共的300分计算了一下,文学理论导引加批评两本书105分,语言学三本书90分,文学史方面古代四本现当代三本外国四本总共十一本书也是105分。很显然,这样一看复习分配的精力和时间应该从分值上来而不是书的容量来,你要是每本书付出同样的时间,很可能文学史这11本你全搞定了,然后其他的书你连看一遍的时间也不够。那你说复习四本外国文学和复习一本现代汉语哪个应该更细致哪个应该更粗略?不夸张的说,你花了两个月把11本文学史复习完了,是不是至少也应该花一个半月把文学理论加导引这两本书吃得死死的。把时间和精力优先放在更容易取分和更应该取分的地方,至于其他的要学会放手。

所谓重点,既然有重点就有普通的点,哪怕都是真题考过的也会有更重要和一般重要之分。最后复习完了应该是重点的看了五六遍,一般重点的看了三四遍,普通的看了两遍,其他的没看过。而不是一本书所有可能会考的都看了三遍。所以到最后我上考场前我看现当代只看自己的笔记,十张学校的信纸不到 ,但我确信完全够了。最后大题考了一个联系路遥贾平凹看改革小说的流变,我没复习到,但有关系吗?那些拿书完整背了五六遍的和我一样都不会。

3.考场意识

这是一个听上去很遥远的话题 ,毕竟还有两百多天才上考场,但尽早培养习惯是一件以后你会想疯狂感谢现在的自己的事情。第一个例子,我在考试之前所有笔记和练习都是用钢笔写的,无他,舒服耳。然而这却给我考试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考场的纸很脆弱,两面都要写,承受不了哪怕我的极细的百乐笔。我最后全程都是用大滚珠的直液笔写的,包括复试,字就和天上的云一样,飘忽不定。额,一只顺手的笔有那么重要吗,需要这么早去适应它吗,如果你要考文科的,非常重要。

第二个例子,到了背书的阶段我开始困惑有些点它确实很重要,比如沈从文,张爱玲,但这个点能出的方式太千奇百怪了,我该怎么背呢?像沈从文,考过他的湘西世界,考过他的从人物分析创作得失,这些点看上去都不是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就能总结出来了。所以在整理资料和背书的时候就要有考场意识,因为书上的东西是按照教材的体例,而考场上呈现出来就是一个个题目,不可能考的是请你谈谈沈从文在书上的哪一页讲了啥。所以把书的内容整理成题目的形式,如戴望舒整理为艺术特色、思想内容、艺术流变这三个题,而不要弄一个大标题戴望舒,什么都往里塞,以至于考的时候不管问艺术特色、和卞之琳的比较都随便套。这既是一个把书读薄的过程,也是把书变成习题集的过程。这项工作也很繁琐,但带你后期复习的时候脉络就非常清晰,也不会再浪费时间去看作者生平什么的杂点。


考研咨询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文学考研联盟

创意写作考研联盟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联盟

历史学考研联盟


考研咨询请添加微信:136 111 59964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