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2

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

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我发现李牧非常善于制造假象迷惑敌人,做一些事让人习以为常,然后又出其不意来一招狠的,往往能取到很好的效果。

在这场战役中,比的是谁能沉得住气,谁占据了主动权。

秦军远道而来,供给之类的事情非常麻烦,适合快攻,而赵军连败几场,士气低落,又在自己的地盘上,适合固守,所以李牧牢牢的占据了主动权。

秦军没办法,只好想办法攻打别的城市,只要你出来,我就能打败你,但李牧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看的非常清楚,秦军攻打的不是他必须救的地方,我根据你的政策调整我的政策,那你占据了主动,我会被拖死,所以固守这里,等待时机才是最好的选择。

然后秦军主力去攻肥下了,李牧带人把秦军留下戍守的人给攻击了,然后以逸待劳,等待主力救援的人奔波而来,一个修整有序,一个长途奔来还没准备好,谁胜谁败就很明显了。相似的战役策略还有围魏救赵。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