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四)——双雄对决

之前两篇讲了作为事实上的军阀的元王朝地区级领袖以及盗匪集团,这一篇讲一下明朝开创人朱元璋和他的对头陈友谅。

为什么将他们两个放在一起讲,除了在时间线上两人高度吻合都有可能一统中国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发迹起点——秘密会社运动。这里主要指民间佛教内部的松散的明教组织。他们蔑视正常的权力源泉,显示着有能力搞黑社会的团结和与政府彻底决裂,因此他们的行为比普通叛乱分子更趋于极端。而这里面,又以红巾军为代表。

元末(四)——双雄对决_第1张图片

秘密会社运动,本质上来说,就是假以“宗教”名来聚集群众。群众是羊,被组织者以似是而非的烧香磕头、礼拜弥勒佛、夜间聚会等方式给与他们希望与寄托,从而收割羊毛。然而这样未经授权的聚众行为,无论是放在古代还是现代的中国,都被政府和社会精英阶层视为一段和危害社会。这种歧视让秘密会社运动转入地下组织。一旦形成这种情况,有政治目的的领袖们便开始蠢蠢欲动,以各种手段逐渐接管团体。也正是因为它的地下性和广泛性,从一开始,以“宗教”名义起家接着转为政治组织后的红巾军,就缺少唯一的领导集团,而是各个地方各自为政。

元末(四)——双雄对决_第2张图片

到最后,红巾军发展为两大部分,分别是盘踞长江中上游的南翼红巾军,以及以淮河流域为中心的北翼红巾军。虽说两派红巾军并不是统一领导,而且火拼不断,但是发展脉络却十分相似。有记录红巾军最早的创立者是彭莹玉,由他开始,红巾军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彭莹玉与他的主要追随者邹普胜奋斗了10余年后,有白莲教背景的韩山童联合刘福通也发动暴动。由此,南翼红巾军、北翼红巾军最初的领导人进入人们视野。

南翼红巾军的彭莹玉、邹普胜选择徐寿辉为傀儡领导,后来领导地位被倪文俊取代。再后来,倪文俊密谋杀害徐寿辉,却引火烧身,被陈友谅所杀。陈友谅也不是善类,很快他就杀害徐寿辉自己称帝。

元末(四)——双雄对决_第3张图片

北翼红巾军的韩山童、刘福通集团,在韩山童死后,刘福通选择韩山童儿子韩林儿为傀儡皇帝。很快刘福通自己压不住众多地头蛇,成为名义上的“中央”。与此同时,在郭子兴手下发展壮大的朱元璋取代了自己的领导,并且占领南京,成为北翼红巾军中实力最强大的存在。

元末(四)——双雄对决_第4张图片

由此,两派红巾军进入以陈友谅、朱元璋为首的对抗中。而两人的对抗结果,也预示着未来中国的走向。

元末(四)——双雄对决_第5张图片

陈友谅、朱元璋的最终对决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陈友谅袭击南京。

1360年,陈友谅攻克朱元璋的太平城,并趁此自己称帝。趁着这股劲,陈友谅请求张士诚和自己一起夹击朱元璋,企图一举拿下南京。

此时的朱元璋在水军方面与陈友谅不是一个数量级,如果贸然对抗,后果不堪设想。这时。朱元璋的将领们提出了孤注一掷的建议:有人建议陆上进军太平,另有人建议放弃南京,坚守城东的紫金山。然而这些做法都不是最好的,因为都是放纵敌人的优势和放大自己的劣势。最高明的做法应该是让敌人的优势无法展现出来,并且能转化为自己的力量。

于是,便有个一个局,一个让陈友谅自己跳下去的局。

朱元璋设计命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引诱他,让他迅速赶来。陈友谅果然率水师东下,攻打大胜关。到达后发现港汊太窄(已被朱元璋做了手脚)不能发挥水军优势,同时遇到及其顽固的抵抗。于是赶往

与康茂才约定的江东桥。到达后才发现原本说好的木桥变成了石桥,康茂才本人也不见踪影,无人答应。意识到中了陷阱的陈友谅命令马上向长江返航。

接下来,陈友谅做了一个让自己万劫不复的决定——放弃水军战舰,在龙湾登陆。等到时机成熟,朱元璋开始对陆地上的陈友谅军队发动进攻,并且取得大胜。一泻千里的陈友谅军队逃到江边才发现已经退潮了,他们的许多船只已搁浅在泥滩上。经过此役,朱元璋俘获了100艘大舶和数百条小船,可能占陈友谅舰队的半数以上。这些船只使朱元璋在接下来与陈友谅的长江战争中稍稍占有优势。由此,主动权转移到了朱元璋手里。

第二部分,朱元璋企图征服江西。

在1360年,陈友谅大败后,残部逃往九江。但是由于维系他权力命根子的水军大败,陈友谅的威望已大不如前。如此同时,一直遭到张士诚骚扰的朱元璋,决定在陈友谅大败后转过头来专心应付盘踞江苏的张士诚。

两线作战是个大忌,因为兵力、后勤等资源有限,难以两头奔波。就像当年的纳粹德国,在不能吃下英国的时候,却发动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让自己处于两线作战的地步。而陈友谅趁着朱元璋与张士诚纠缠时候,把之前龙湾之战失去的安庆重新夺了回来。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朱元璋,尽管在自己远离南京在外作战之际有张士诚进攻的危险,自己也必须全力进攻陈友谅这个真正的威胁。

元末(四)——双雄对决_第6张图片

1361年朱元璋向上游进军,胜利地把陈友谅赶出了九江并封锁了他在武昌的残余部队。从1361到1362年,朱元璋成功降服了原本是陈友谅的江西各城池。 然而这种优势并没有持续很久。1362年3月,朱元璋在浙江的苗族军队发生叛乱,让朱元璋在浙江的地位岌岌可危,同时威胁到了大本营南京。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把南昌地区的部队调去镇压叛乱,重新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趁着朱元璋焦头烂额的时候,投降朱元璋了的两名原本陈友谅的将军掀起叛乱,并且重新占领了南昌。兵力有限的朱元璋只好把封锁武昌的部队调去重新夺回南昌。对武昌的解锁让陈友谅在湖北和湖南重建他的权力,同时朱元璋在夺回南昌后恢复在江西的地位。

第三部分,鄱阳湖之战。

经过前两阶段的互攻,陈友谅实力受到较大的损害。然而受限于两线作战的朱元璋并没有机会把握这个机会一举拿下陈友谅的地盘。“祸不双行”,当时名义上还是红巾军一份子的朱元璋的领导者韩林儿所在的安丰城受到进攻。朱元璋不顾谋士的劝阻,派兵与占领安丰的敌人进行战争。然而这次战争却让朱元璋在几个月时间内徒劳无功地围困敌军城池,而真正的敌人陈友谅却未受干扰重建实力和侵犯江西。

元末(四)——双雄对决_第7张图片

修整后的陈友谅统领他的“无敌舰队”进攻南昌。然而南坚固的城墙让陈友谅久攻不下。同时,因季节性的低潮时期即将到来,战略主动权正从陈友谅手中溜走。得到信息的朱元璋最终决定放弃围困安丰,并且兵分两路,一路走陆路驰援南昌,一路以水军驶向鄱阳湖。开到湖口的朱元璋在此建筑了防御阵地,力图阻止陈友谅离开鄱阳湖,来个瓮中捉鳖。

元末(四)——双雄对决_第8张图片

朱元璋继续南下鄱阳湖,经过与陈友谅多天的水上鏖战,并没有摧毁陈友谅的舰队,同时也没有子啊数量上取得优势。然而朱元璋发现陈友谅舰队排列整齐而且密集。说到这里,大家都明白,有一个故事叫火烧连船。朱元璋如法炮制,让陈友谅实力大损。经过这一役,陈友谅的相对优势已经大为减小。吃一堑长一智的陈友谅决定围困继续南昌,与朱元璋打持久战。然而朱元璋却没有打持久战的资本,幸好不久后陆路的进攻解了南昌之围,朱元璋决定改为把陈友谅困在湖内的战略。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陈友谅才突破围困,马上沿江北上,企图回到武昌。早已准备等待在此的朱元璋再次采用火攻,把陈友谅逼往下游。当天下午,陈友谅在战斗中被箭射穿了眼睛而死。失去领导人的陈友谅军队土崩瓦解,大败于朱元璋。

元末(四)——双雄对决_第9张图片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战阶段就这样结束了。陈友谅之死和他的大部分舰队的被毁或被俘,使朱元璋取得了他在1362年的挫折中未曾得到的完全的胜利。在此以前朱元璋一直在与在事实上或潜力上占优势的汉军作战,同时还要对付东面张士诚进攻的危险。现在由于陈友谅已被消灭,朱元璋能够马上着手吞并江西,并最后拿下湖南和湖北。

消化陈友谅之后的朱元璋事实上已经变成了中国最强大的地区性力量,它的军队可以在几条战线上作战,其结果甚至又加强了它的力量。到了1364年,朱元璋已经变成了元帝国明显的继承者。当然,要确认这种继承权还得有几年仗要打。

元末(四)——双雄对决_第10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元末(四)——双雄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