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奇!刻奇!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分享了最新期《新周刊》的一段话"中国民营企业家最喜欢制造刻奇的企业文化。有些企业家让每个员工取武侠小说人物的外号,公然把企业变成一个江湖门派。"秒懂了这是在黑谁之后,迫不及待去看一看这一次它还黑了谁。

结论是除了旗帜鲜明地黑了《舌尖上的中国》好几轮,暗搓搓黑了几个知名企业之外,还散弹枪突突了66种迷人的刻奇场景:从棉布麻衣开始一场说做就走的旅行到纯天然放生不转不是中国人,当然还有成功学屌丝心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到檀木手串摆拍早餐网上生活家……覆盖面之广几乎无人幸免,好在都是些杀伤力不大的小流弹,恰好可以带着这代表光荣的印记、增添一份被不理解不认同的哀伤,但仍然坚持真我不忘初心,继续在属于自己的阵营里抒情澎湃。

说了半天也没说明白刻奇到底是啥玩意,从字面解读就是"刻意追求新奇",如果这样还不能理解,可以简单粗暴地等价为"作"。

《新周刊》认为刻奇是为那些对真正的文化价值麻木却又渴望得到审美体验的人所设计的。少部分人为了凸显自己的存在感、在社交网络中凹造型,而过度使用文艺、感人、唯美这些元素,所导致的原有文化价值的失格,所产生的一种劣质的文化氛围:没逻辑的脑残偶像剧、伪历史的心灵鸡汤故事、过度渲染的人间真情……

而我认为,刻奇是想象力衰竭的产物。

想一想:

第一次看到“等一个人,还是等一个故事”、“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这种路过心上的句子,是不是超级唯美、超级文艺、超级有感觉,不过看得多了,好像就有点审美疲劳了;

第一次看到马云说、乔布斯曰的成功学是不是超级感动、超级励志、超级打鸡血,不过看得多了,好像就免疫了;

第一次看到选秀节目里平凡人实现梦想是不是超级向往、超级热爱、超级捧场,不过看得多了,就开始吐槽演技太差、背景故事太瞎、煽情技能太low;

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看到天灾之下众志成城点蜡烛祈福纪录片一拨接一拨,感动得潸然泪下倾囊捐款,不过每次天灾都这一套模板轮番上映,好像就完全不care了。

但其实唯美的句子没有错,成功人士分享的经验也没错、选秀节目也给大众文化添加了新内容、大灾吸引关注呼吁捐款救助肯定是值得肯定的。这些现象的出现本身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形式的不断重复和过度夸张。

就像昆德拉所说的:第一滴泪是刻奇,第二滴是刻奇的刻奇。

第一次是创意,第二次是模仿,第三次就是滥用;第一次是新奇,第二次就是恶俗,第三次就是恶心。当第一次有人戳对了敏感点,后来人就愉快的跟着一起戳,迟早是要玩坏的。但是不敢尝试也是有原因的,在现在这个凡是要求转发量、关注度、收视率的今天,试错成本那么大,最好次次都成功,在已经有成功案例的情况下,谁会去花心思非脑子去开创新的模式呢,照着套路来最好了~

刻奇之所以现在沦落到被拿出来口诛笔伐,主要还是因为少部分占领文化舆论话语权的高冷星人已经结束了那个抒情的年代,欢欣鼓舞地进入了"吐槽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新时代,开始用说脏话来应对唯美文艺到狗屁不通的句子,用负能量来应对心灵鸡汤,用吐槽来应对选秀比惨节目,以及用“今晚我们都是沈阳人”和“东莞挺住”来应对灾情的过度渲染。

比如简单粗暴的“说脏话反刻奇”法。具体操作方法就是直接在原话中夹带脏话,比如“你特么若安好,就尼玛是晴天”,这样看上去是不是舒服多了,快给我点赞~当然脏话不宜过于密集和露骨,以免沦落为纹身抽烟喝酒说脏话的好姑娘,量看场合来决定,至于程度,真人对谈就少用,毕竟地球人的日常对话中还没有太多抒情以及反刻奇需求的吧?而在社交网络上建议用“撒比"代替“傻逼",至于“小笨笨”这种高端词汇凡人的气场根本无法驾驭,还是省省吧。用“喵了个咪”代替“我了个x”、用“卧槽”代替“我x”,觉得恶心?不怕,线上社交的时候连你是人是狗都没人计较,谁管你是总裁面瘫脸还是便秘反胃脸,只要调教好输入法,绝对一劳永逸一本万利。

但是,吐槽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于吐槽往往有被解读成真槽的风险。在当代流行文化里,“雅”和“俗”是完全一样的货色,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差别。所以当你用"你若安好,就是晴天"来吐槽的时候,一旦被误读成抒情,那绝对是每一个自带部分处女座精神洁癖的反刻奇高冷星人都万万不能忍的奇耻大辱!只能用“呵呵”必杀技来终止对话。

不过,槽吐多了,就是刻奇。

所以,生命不息,创新不止。

如有需要;欢迎调戏:http://weibo.com/shenleyang

你可能感兴趣的:(刻奇!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