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愿恒学之,惟愿恒爱之

        穿过空阔的大堂,电梯上四楼,便是我们将要展开学习的教室——411,红木的桌椅,两面墙壁都是整面墙的书柜,摆满了各色的书籍,一种古色古香之气扑面而来。

惟愿恒学之,惟愿恒爱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真好!这就是我们即将生活一周的地方,我们将在这间教室里接收最前沿的教育思想,掌握最实用的教研方法,聆听教诲,深嗅芬芳;砥砺思想,寻求力量。

        严必友教授是一个温和朴厚的中年人,日程安排上对他的介绍很简单:严必友,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溧水区教育局长。简短的而有力的文字背后,让人感到这是一个身在行政却学术等身的学者。

惟愿恒学之,惟愿恒爱之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严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视角广阔,带来的启发和感悟自然是不可胜言,最想谈谈的还是严教授在讲优化教学过程时谈到的两种学习方式。严教授说:人的学习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学习概念、原理,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和操作技能,用于有效解决外部世界的问题,形成自己的专业技能;第二种是通过反省思考,促进自我发展和内心成长,实现人格完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前者被称作“事功之学”,后者被称作“心性之学”。其实,这也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论。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觉得事功之学更为实用,因为它能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而心性之学则较为遥远、空泛。其实,心性之学对人的成长更为重要,因为它能解决内心的问题,使人更加清澈、理性,更好地解决外部世界的问题。由此我想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如果说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事功之学”和“心性之学”的话,那么,教师理解课程、大纲的能力,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的组织驾驭能力和有效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无疑是事功之学,而教师的教育信仰和职业理想,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则是心性之学。显而易见,只有具备了心性之学,事功之学才有正确的方向,才有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然,没有事功之学的心性之学也只是空有满腔热情,而没有实现理想的方法和能力。

        反观自己的成长之路,三十五岁之前,似乎更多的是事功之学,那时候,更多关注的是上好一节课的技法与技能,备课也好,听课也好,更多的是想在实践与交流中提高做好教育的“技”与“术”。然而,没有深厚的积淀和足够的热爱,掌握再多的“技”与“术”也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法成长为真正的大树,茁壮自己也滋养别人。三十五岁之后,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了发自内心的热爱,开始认识到,做教师也好,做教研员也好,只有真正的有职业自信和专业自信,才能在教育这方沃土上走得更稳健,更幸福!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只有“事功之学”和“心性之学”双管并举,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惟愿恒学之,惟愿恒爱之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当我们真正把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植根在我们的内心,我们才会认真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自身高尚的师德、满腔的热情、精湛的技能关心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教研。要知道,教育的力量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同时也可以改变自己,在学生的成长中收获自我的成长。

  记得刚刚从教的时候,曾有老师说:“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一成不变,就意味着一眼望到了头,就意味着二十岁就已经看到了自己的五十岁。”那时候,自己也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周期性的、不断重复的。二十年过去了,才发现,其实,教育的环境、对象、内容和要求是不断变化的,在看似重复的工作中需要我们不断的回顾、反思、改进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如果你抱陈守旧,凭经验教学,你只能被学校淘汰,被学生淘汰,渐渐变成一个不能胜任工作的可悲者。

惟愿恒学之,惟愿恒爱之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北师大肖川教授也曾说过:“教师要善于对日常教学活动中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行为和现象作一些推敲、反思和改进,使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所以,我一直以为,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是诸多能力素养中最为重要的。教师要善于对日常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推敲、反思,查找问题和原因,寻找改进的路径和方法。

  海明威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由一天天、一点点的进步累积而成的。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能积跬步而致千里。所以,教师要保持内心的安宁,不急躁、不盲目、不功利,关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细节,研究教学中的一些小问题,在研究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开阔视野。

  非常喜欢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的那句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如何能有“觉今是而昨非”的认识?那是对过往时日反思之后的觉醒,是一种认识的超越。只有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看清当下的现实和未来的目标,从而用审慎的态度省察走过的每一步。

  一个朋友说:“真羡慕你呀,在人到中年纷杂的生活中,还能有那么多的机会,去走进纯净的象牙塔,学习、聆听、沉思、成长……”是啊,我也觉得,在这个蝉鸣声声、赤日炎炎的夏日,我们能物我两忘的沉醉在一节节课堂,提升事功,修炼心性,永不停滞的追寻生命和灵魂的成长,这是生命的幸运,也是职业的厚赠!那么我该如何回报这份幸运与厚赠呢?我想,也惟有恒学之,惟有恒爱之了吧!

惟愿恒学之,惟愿恒爱之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惟愿恒学之,惟愿恒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