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普陀山岛上边散步边听《三体》的时候,关于"面壁计划"“破壁计划”“猜疑链”“技术爆炸”以及“宇宙社会学”这几段的精彩演绎,让我突然间想明白了很多年的困惑,突然有种醍醐灌顶,顿悟的感觉,同时也点化了不少好朋友。
【原文摘录:略长,2400字,慢慢看,认真体会】
罗辑:“文明很可能几十亿年前就在宇宙中萌发了,从现在的迹象看,宇宙可能已经被挤满了,谁也不知道银河系和整个宇宙现在还有多少空地方,还有多少没被占用的资源。”
史强:“这也不对吧?宇宙看上去空荡荡的,除了人类,没有看到别的外星生命啊?”
罗:“这是我们下面要说的,给我一支烟。”罗辑摸索了半天才从大史手中拿到烟,再听到罗辑说话时,史强发现他已经坐到离自己有三四米远的地方了,“我们得拉开点距离。才更有太空的感觉。”罗辑说,然后,他拧动香烟的过滤嘴部分,把烟点燃了,同时,史强也点上了一支烟。黑暗中,两颗小火星遥遥相对。
罗:“好,为了说明问题,现在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最简洁的宇宙文明模型:这两个火星就代表两个文明星球,整个宇宙只由这两个星球组成,其他什么都没了,你把周围的一切都删除。怎么样,找到这个感觉了吗?”
史:“嗯,这感觉在这种黑地方比较好找。”
罗:“现在我们分别把这两个文明世界称做你和我的文明,两个世界相距遥远,就算一百光年吧。你探测到了我的存在。但不知道更详细的情况,而我完全不知道你的存在。”
史:“嗯。”
罗:“下面要定义两个概念:文明的善意和恶意。善和恶这类字眼放到科学中是不严谨的,所以需要对它们的涵义加以限制:善意就是指不主动攻击和消灭其他文明,恶意则相反。”
史:“这是最低的善意了吧?”
罗:“你已经知道了我这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存在,下面就请考虑你对于我有什么选择。请注意,这个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宇宙文明公理(即:一、生存是文明的最根本需要。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还要时刻考虑太空中的环境和距离尺度。”
史:“我选择与你交流?”
罗:“如果这样做,你就要注意自己付出的代价:你暴露了自己的存在。”
史:“是,这在宇宙中不是一件小事。”
罗:“有各种程度的暴露:最强的暴露是使我得知你在星际的精确坐标,其次是让我知道你的大致方向,最弱的暴露是仅仅让我得知你在宇宙中的存在。但即使是最弱的暴露也有可能使我搜索并找到你。既然你能够探知我的存在,我当然也有可能找到你,从技术发展角度看,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史:“可老弟,我可以冒一下险与你交流,如果你是恶意的,那算我倒霉;如果你是善意的,那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交流,最后联合成一个更大的善意文明。”
罗:“好,大史,我们到了关键之处。下面再回到宇宙文明公理上来:即使我是善意文明,我是否能够在交流开始时就判断你也是善意的呢?”
史:“当然不行,这违反第一条公理。”
罗:“那么,在我收到你的交流信号后,我该怎么办?”
史:“你当然应该首先判断我是善意还是恶意,如果是恶意,你消灭我;如果是善意,我们继续交流。”
罗辑那边的火星升了起来并来回移动,显然是他站起身来踱步,“在地球上是可以的,但在宇宙中不行,下面我们引入一个重要概念:猜疑链。”
史:“挺怪的词儿。”
罗:“我开始仅得到这么一个词,她(叶文洁)没有解释,但我后来终于从字面上推测出了它的含义。”
史:“他?他是谁?”
罗:“...
后面再说吧,我们继续:如果你认为我是善意的,这并不是你感到安全的理由,因为按照第一条公理,善意文明并不能预先把别的文明也想成善意的,所以,你现在还不知道我是怎么认为你的,你不知道我认为你是善意还是恶意;
进一步,即使你知道我把你也想象成善意的,我也知道你把我想象成善意的,但是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我怎么想你怎么想我的,挺绕的是不是?这才是第三层,这个逻辑可以一直向前延伸,没完没了。”
史:“我懂你的意思。”
罗:“这就是猜疑链。这种东西在地球上是见不到的。人类共同的物种、相近的文化、同处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圈、近在咫尺的距离,在这样的环境下,猜疑链只能延伸一至两层就会被交流所消解。但在太空中,猜疑链则可能延伸得很长。”
史:“这就是说,不管你我是善意文明还是恶意文明,结果都一样?”
罗:“是的,这就是猜疑链最重要的特性:与文明本身的社会形态和道德取向没有关系,把每个文明看成链条两端的点即可,不管文明在其内部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在进入猜疑链构成的网络中后都会变成同一种东西。”
史:“可是如果你比我弱小很多呢,对我没有威胁,这样我总可以和你交流吧?”
罗:“也不行,这就要引人第二个重要概念:技术爆炸。
这个概念她也没来得及说明,但推测起来比猜疑链要容易得多。
人类文明有五千年历史,地球生命史长达几十亿年,而现代技术是在三百年时间内发展起来的,从宇宙的时间尺度上看,这根本不是什么发展,是爆炸!
技术飞跃的可能性是埋藏在每个文明内部的炸药,如果有内部或外部因素点燃了它,轰一下就炸开了!地球是三百年,但没有理由认为宇宙文明中人类是发展最快的,可能其他文明的技术爆炸更为迅猛。
我比你弱小,在收到你的交流信息后得知了你的存在,我们之间的猜疑链就也建立了,这期间我随时都可能发生技术爆炸,一下子远远走在你的前面,变得比你强大。
要知道在宇宙尺度上,几百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我得知你的存在和从交流中得到的信息,很可能是技术爆炸最好的导火线。所以,即使我仅仅是婴儿文明或萌芽文明,对你来说也是充满危险的。”
史强看着远处罗辑那边黑暗中的火星想了几秒钟,又看看自己的烟头,“那,我只能保持沉默了。”
罗:“你想想这对吗?”
他们都抽着烟,随着火星不时增亮,两个面容交替在黑暗中浮现,仿佛是这个简洁宇宙中两个深思的上帝。
史强说:“也不行,如果你比我强大,既然我能发现你,那你总有一天能搜寻到我,这样我们之间就又出现了猜疑链;如果你比我弱小,但随时可能发生技术爆炸,那就变成第一种情况了。总结起来,一、让你知道我的存在;二、让你存在下去,对我来说都是危险的,都违反第一条公理。”
罗:“大史,你真的是个头脑很清楚的人。”
史:“这一开始我的脑瓜还是能跟上你的。”
罗辑在黑暗中沉默了很长时间,他的脸在火星的微光中浮现了两三次,才说:“大史,不是什么开始,我们的推论已经结束了。”
“结束?我们什么也没弄出来呀?你说的宇宙文明图景呢?”
罗:“你在得知我的存在后,交流和沉默都不行,你也只剩一个选择了。”(杀)
在长时间的沉默中,两个火星都熄灭了,没有一丝风,黑暗在寂静中变得如沥青般黏稠,把夜空和沙漠糊成一体。最后,史强只在黑暗中说出一个字:“操!”
【读书笔记】
不知道你看懂了这个“宇宙博弈论”的“囚徒困境”的推导了没?
工作原理就是:两个陌生的个体或者团体,在没交流前对对方猜疑和博弈:
你会猜疑
我是怎么想的(这件事情),我也会猜疑
你是怎么想的(这件事情);
就算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我也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但你还会猜疑我是怎么想你的,我也会猜疑你是怎么想我的;
就算你知道我是怎么想你的,我也知道你是怎么想我的,你还是会猜疑我是怎么想你是怎么想我的,我也会猜疑你是怎么想我是怎么想你;
就算你知道我是怎么想你是怎么想我的,我也知道你是怎么想我是怎么想你的,你仍然会猜疑我是怎么想你是怎么想我是怎么想你的,我也会猜疑你是怎么想我是怎么想你是怎么想我的……
所以这样的猜疑在没有进行交流前会一直循环下去,形成一条链,最终造成不可沟通的误会和矛盾,那么最终就会造成不可避免的问题存在。
不知道你看懂了没?
在战争,谈判,家庭矛盾,办公室内耗,教育培训,友尽模式下,陌生人沟通中,都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猜疑链,这就是为什么多年家人,还不如隔壁邻居的最终原因;也是为什么美苏冷战中,不断军备竞赛的原因;也是教育培训过程中,双方都不满意的原因,中国有好多典故,好多历史战争,好多宫廷政变,好多言情小说,都在讲这些事情:就是在信息过度缺乏的情况下,如何预判对方的真实目的。
兵家兵法上说的:一个人不好对付,两个人好对付的本质原理,因为我可以用离间计来增加双方之间的猜忌和误会,并且不断强化这个猜疑链。所以一旦猜疑链确定,我这边无论再怎么解释,都无法消除掉对方在我心中的隔阂,除非你功力深厚,说到对方的内心点子上。
我在指导来询者的做职业咨询的时候,明确过一个要求,团队管理中是不可以出现:猜,这个单词的,一旦出现了猜忌,那么团队成员之间就会互相不信任,到处内耗感,然后岌岌可危,那么团队的运作效率就会变慢,甚至垮掉。
那么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无论在我们上面说的战争,谈判,家庭矛盾,办公室内耗,教育培训,友尽模式下,陌生人沟通中,只要涉及到两个人以上的场合,都或多或少会有这情况,而这些事情的所有特征都是:有效的沟通太少,其他的都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内心独白和模拟预演,
我觉得对方如何如何不好。
我曾经不幸被卷入办公室政治,甲方客户动用了几个高层领导想一起偷偷更换掉我的工作岗位,但是所有的步骤都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有条不紊的进行了几个月的准备工作,直到最后要下刀子的时候,我才是这个局里面最后一个知道结果的人,但是我毕竟是看过好多好多历史书的人,对方想要什么结果,对方想要如何干掉我。
在想明白了对方是如何下手的方式之后,我没有像马景涛一样情绪失控,也没有冲到甲方办公室骂娘,更没有像祥林嫂一样诉说自己是多么的不信,我知道这些都没有任何用处,所以审时度势之后,迫于无奈,孤立无援的我只用了一封邮件(一言止杀,参见罗辑的“面壁计划”),一个回合就终结了对方几个月的准备,换人计划第二天就终止了,自己在凶险的办公室政治斗争中毫发未损,全身而退。
破“猜疑链”的解决方案就是:
主动去和对方沟通,说出自己的顾虑,也说出对方可能的顾虑,这是实战,而不是在脑海中预演,和脑海中的假象作斗争,做思考。
知己知彼,但是
很多人做了后者知彼的工作,但是没有做好知己的功课,然后死就死在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
这是我以前可能会犯的错误,所以踩了好几个坑,然后在想,为什么老是这样的呢?哦哦,对方太傻逼了,但是现在回过头来在想,原来其实是自己没有沟通到点子上,自己以为自己很卖力的和对方沟通,其实适得其反。
在理解“猜忌链”从什么时候开始,如何传递,并且如何破“猜忌链”的分析时,倒推,预演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双方的决策模型,才能在两个人在沟通次数有限的情况下,我如何做到:我认为我想的,就是对方认为的?,对于这件事情,对方会如何思考?我会如何思考?我会思考对方会如何思考?然后得出最佳解决方案,如果某些参数稍有不慎,很有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果,也就是上一段落我说的效果:适得其反。
所以,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和陌生人沟通,我和朋友一起去处理可能涉及到财富利益和资源分配的时候,我一定会先和对方说清楚:
我想的,就是你想的,并且你想表达的意思,我会用我的理解方式来表述一遍,以确保我们的思考方式和决策思维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偏差。
当我们的沟通成本变得非常廉价,可以畅通无阻交流的时候,“猜疑链”就会很快瓦解掉的。
同样在做付费咨询的时候,我也会要求对方复述一下我给对方布置的任务,以确保对方能理解我的意思,而不是曲解了我的本来意思。
同样在上下级布置任务的时候,我也会和上级合适一下:“领导我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达一下,你看我用我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这么理解对吗?”
在战争中,特别是会不会遇上军队内部互相猜忌,内部瓦解?有可能,但是我们的将军一般会怎么做?让士兵们在做演习的时候,都是得做到让对方坚信:自己的战友是连性命都可以托付的人,那么彼此的沟通成本就会降低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以心领神会,好多人的作战部队,可以犹如一个人一般,灵活机动。
就写这些:所有的观点都围绕这个中心,就是:如何从有猜疑链的误会,变成最后的:
我认为,我认为的,就是我认为的,并且经过各种数据考证,验证过的。同时我也认为,你认为的,就是我认为的,我们彼此毫无认知差异。
最后用一个冷笑话来结束今天的读书笔记。
女:你在想什么呀?两眼直勾勾的看着我?
男:你想啥,我就想啥?
女:你这个下流胚。
【读书笔记】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