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梁洁
来源: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
01.
有一次跟朋友吃饭,当她一本正经地说,想偶尔转变风格、正考虑入手一顶紫色短发造型的假发时,我才意识到,假发这种东西不再是被脱发困扰的中年男人专属了。
电梯里的小广告可以证明这一点。越来越多假发生产商抛弃了面露尴尬表情的中年大叔,代之以头顶五彩斑斓发套的时尚妙龄女郎作为形象代言人,最富吸引力的广告宣传语也由“大叔变欧巴”这类针对特定人群的描述,升级为适合普罗大众的“寻找真我”。
人们经常从明星发型上确认自己的审美喜好,但理发店总是令人失望。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当你拿着一张照片告诉理发师,我要这种发型,但结果总是一言难尽;即使新鲜出炉时效果不错,洗过一次以后,任凭怎么折腾也无法恢复原貌了。
于是,假发成为一种偷懒的计策。针对“太麻烦”“不透气”“不自然”等让人望而却步的原因,如今的假发制作工艺在不断升级——用真人发丝、高仿真头皮、透气的材质、纯手工缝制等,戴上完全可以以假乱真。当然,品质越高,价格也越高,高端假发价格上千甚至过万,普通的几十块也能带回家。
何况时尚瞬息万变,假发的诱惑在于,让人们在不同气质之间切换自如:如果你想展示野性和活力,可以尝试非洲女孩那种如泡面般打着小卷的卷发;大波浪则是成熟优雅女性的最爱;黑长直流露出传统、古典的韵味;还有随韩流席卷而来的甜美少女系梨花头、酷劲十足的中性短发……假发可以让你快速进入自己设定的角色和情境。
经消费主义的不懈渲染,王尔德曾经所言“只有浅薄的人才不以貌取人”,在互联网语境中转化为一种更为极端的表达方式:颜值即正义。
任何行业一旦跟“美”沾边,想不火都难。整容摇身一变为“医美”,减肥是美体,还有美容美发美甲。对“变美”权利的正当追求,将假发从作为遮掩缺陷工具的定位中解救出来,佩戴假发不再是件需要遮遮掩掩的事而成为了一种时尚。
假发的发明体现了人类以后天努力去弥补先天不足的伟大智慧,真正让人“从头开始”。类似的还包括假胸、假指甲、假睫毛——这些为迎合审美而被时尚界创造出来的“仿冒品”,大概是为数不多的“假”而不惹人讨厌的文明产物了。
02.
许多名人都是假发爱好者。微博曾爆料,天后碧昂丝在假发上花掉的真金白银已达上亿元,而且一直从中国一个相熟的卖家那里拿货。
消息真假未可知,但非裔人民因天生发质缺陷,对假发情有独钟是不争的事实。除了碧昂丝,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蕾哈娜都戴过中国出产的假发。
今年,阿里巴巴旗下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AliExpress)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生产的假发以平均2秒售出一顶的速度,位列成交商品榜首,非洲是销量最高的地区。打开速卖通网站就会发现,出售假发的卖家总是将黑色皮肤的模特图片放在商品展示首页。
这些订单多半是从河南省许昌市发出的。许昌被称为“中国假发之都”,从事假发生意已有上百年历史,是国内最大的人发集散地,以出口贸易为主,产品远销欧美和非洲。在此地无数规模不等的假发制造企业、家庭作坊中间,走出了“全球制发行业第一股”瑞贝卡,由河南籍企业家郑有全创立,于2003年在上交所上市。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速卖通平台和淘宝上所展示的热门假发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分化明显——一半以大胆夸张的造型为主,剩下的被一款三七分、又黑又直的齐肩发占据半壁江山;后者则更加多元——温婉风在淘宝平台上更受欢迎,尤其是明星同款,此外,恶搞名人发型、cosplay的动漫造型以及中老年假发也大量出现在搜索结果中。
除了生活假发,cosplay文化盛行的二次元圈子也是假发的一大消费群体。造型色彩夸张的假发、漫画人物的服饰、以及专属的道具让他们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也成为群体内部的暗号和认同感的来源。
假发还有一个消费场景是医院。在一次聊天中,我的一位在外卖平台工作的朋友偶然提起,来自医院的订单中居然有相当一部分是假发。或许因化疗而脱发严重的患者需要一顶假发来平复化疗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创伤,重拾生活的信心。
而我之所以对未来假发在国内的市场前景满怀希望,是因为我们这代年轻人比父辈们更早面对脱发掉发的严酷现实,“英年早秃”了。照这个趋势下去,说不定以后假发就像墨镜一样,变成一件普及率极高、凹造型必备的时尚单品呢?
03.
假发如今的流行与其说是“新潮”,不如说是“复兴”,从历史发展来看,它只是重回时尚轨道而已。
自文明诞生以来,人类几乎从未停止过对自己脑袋上各个部位进行装扮的努力,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修饰美化,彰显阶层和社会地位,或出于某一族群的身份认同,等等。
一位哲学家提出过以下论述:头发是人的第三性征。古装剧大概就是依据这个原理糊弄观众的——一个眉清目秀的姑娘只要梳起男子的发式,换上男装,就绝不会被认出是女儿身。
头发是对人的形象气质影响最大的部位之一,自然成为爱美人士的重点折腾对象。在德国人卡尔•内斯勒发明烫发机为爱美之人带来福音、欧莱雅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支染发膏之前,人们多数只能在发型上下功夫。
不论在国内外,假发发明的初衷都是为了掩盖缺陷,随之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与权力、政治更是密不可分。
中国历史上,假发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以后,人们熟悉的“巾帼不让须眉”中的“巾帼”,以及清宫戏里常见的旗头,都是时兴的假发。
一头浓密黑亮的秀发在任何朝代都是审美的典范,爱美人士对此趋之若鹜。《左传》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卫国国君卫庄公某次登城远眺,看见容州人已氏的妻子有一头黑而密的头发,遂命人将其头发全部剔下,给自己的夫人吕姜作假发佩戴。①
在西方,佩戴假发的风潮源于宫廷,由波旁王朝的时尚大咖“太阳王”路易十四掀起,在其身体力行之下,假发与高跟鞋、丝袜等单品一起,成为风靡一时的装扮,随之演进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据记载,路易十四根据起床、做弥撒、狩猎、吃饭、晚餐等不同场合,会搭配相应的假发,随时随地彰显国王之威仪。②当贵族阶层们发现假发可以玩出那么多花样时,对胡子的热情很快就减弱了。
褪去阶级色彩、成为时尚文化之后,假发生意迎来了真正的高峰。欧•亨利那篇著名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讲的是一对经济拮据的夫妻各自卖掉自己心爱之物,只为了给对方送上最称心的圣诞礼物。故事的女主角德拉卖掉的即是自己一头美丽的长卷发,价格不菲,可见当时假发市场的兴盛。
然而在假发运用上,已经被解放了的现代人反倒不如前人那么大胆、更具创意。十八世纪的法国姑娘们不仅佩戴假发,还要在其中加入五花八门的各种装饰物,诸如丝带、鲜花、禽鸟、玻璃器皿,甚至有帆船、马车和风车等各种模型,自己喜欢什么就戴什么,当下流行什么就戴什么。②这种前卫的“行为艺术”如今大概只会在秀场上出现了。
04.
换个角度想想,假发的作用与其说是让人变美,不如说是“伪装”,或者说是保护。对于现代人来说,假发的遮掩功能,从最初掩盖头发的缺陷,到掩盖其他什么人们不愿承认、不愿面对的东西。
人们乔装打扮以防止被认出时多会选择口罩、假发、帽子等。喜剧作品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桥段——某个丑角的假发被风吹走或者不小心扯下,随之露出经掩饰之后的本来面目,与之前的形象大相径庭。以滑稽的方式戳穿伪装、展露真相是引人发笑的重要方法论。
除了身体形态的伪装,人们的心思、情感也得以庇护于浓密的长发之下。例如英国关于法庭上佩戴假发的传统,除了体现对法律的敬畏、法律人士的专业水准之外,另一种解读是,戴假发能够帮助辩护律师掩饰心虚。
不久前上映的娄烨作品《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扮演女儿的马思纯戴着粉红色假发杀掉了自己的养父。这不只是避免被人认出而作出的乔装,更是一种回避——假发掩盖了犯罪的事实,仿佛戴上假发杀人的那个人就不再是自己,保护自己免受良心的谴责。
同样的粉红假发还出现在电影《偷心》中的娜塔莉•波特曼头上。波特曼饰演的脱衣舞女郎Alice在工作时间会戴上一顶粉色假发,并取名Jane代替真名,与平日的形象截然不同。她的同伴愤怒地找上门来说,“你跟她们一样,全部用假名,自以为是别人”。
假发的这一隐喻不难寻到根源。英语俚语中有“hold on to your hair”,可直译为“抓紧自己的头发”,实际上短语中的 hair 应该是假发 wig,出于礼貌不能明示。这句俚语的背景是,欧洲中上层人士外出参加社交活动须戴假发,情绪激动时须抓紧假发以防头部剧烈摆动导致假发脱离。③
这句古老的俚语放在现实环境中也同样适用。套用现在一句流行的鸡汤“别低头,皇冠会掉”,可以改成“别乱动,假发会掉”。假发就像社交场合的一张面具,人们用衣饰把自己包裹起来,出门戴起假发、回家摘掉假发的动作,即是人们在不同身份间的切换,摘掉假发之后,才是真正自在的时候。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如今以“假发”命名的书籍、影视作品多为惊悚题材,故事核心几乎无一例外地指向了假发背后的思辨意味——戴上假发,我们到底是丢失了“真我”、变成了另一个人,还是找回了“真我”?
参考资料:
①《中国古代假发艺术研究》 作者:孟小丽
②《从假发看西欧社会的变迁》 作者:王涛
③《英汉语言背后的 “发• 冠” 文化共性》 作者:邬德平
*图片购自视觉中国,以及网站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