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七十二堂写作课》有感

读《七十二堂写作课》有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几天脑子里一直盘亘着一个念想:“名师出高徒。”以前抱怨过学生不会写作,于是自己狠了狠心,开始和学生一起写。虽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心里上克服了写作的恐惧,做出了一种写作的姿态,然而学生的水平仍不见提高。于是有了一种在迷雾中航船的感觉。语文,我到底要教什么?怎样的语文课才有价值?稀稀拉拉读过王君老师,肖培东老师的一些文章,想想把一些零碎的想念连在一起,无非就是依体而教。依体而教的目的又是为何?很简单——为了写作。“以写作教学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写作既要有格局又要有章法。格局需要作者慢慢修炼,慢慢濡养;章法需要慢慢学习,慢慢消化、吸收并应用于写作实践当中去。

        “从古至今,文章不知有多少,读也读不尽这许多。取少数的文章来精读,学得文章学上的一切,这才是经济的办法。”无疑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就是少量的精品,语文课本正在肩负着这一重要的使命。“课文就是个例子。”用课文教才是正确的语文教法。

    本书共七十二讲,每一讲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这句话无疑提供了一种教学思路:文话即一个教学理念;文选即适合这一理念的文章(多篇);文法或修辞即运笔的章法;习问就是学生模仿的习作。这样一脉相承的教学方法才是正确的思路。(个人意见)

    以前的语文教学就是单纯讲课文,遇到作文单元就是胡乱指导一篇,阅读和写作貌合神离,学生学非所用。两年前的我就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学语文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我们为何要学语文

      现在我明白了:只有老师自己会读书了,才能带领学生去读书;只有老师自己会写作了,才能带领学生去写作。“名师出高徒。”这句话我也终于悟到了他的真谛。不是学生没教会,是自己根本不会教。不敢说自己会读书会写作,只能说自己明白了一条路:理论——实践——习得——模仿。只有这样一脉相承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一、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看专业的书籍,要懂得文学理论,这是高屋建瓴的事情,这是纵观全局的策略。只有懂得了文学理论,才能真正懂得好文章的真正价值,敏锐地扑捉到教学的点,才有了教学的方向。

二、课文的范围毕竟有限,要想全面丰满地印证这一文学理论,必须有足够的例子作为支持。那么同质的文章就需要教师做大量的阅读与甄别,然后选取最恰当的课例呈现给学生。群文阅读无疑是合理的教学方式。

三、以上两点都是隐性的工作,怎样将这些东西在有限的课堂有效地呈现给十四、五的孩子?让他们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滋养?这就要倚靠语文教学设计。如何将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这是对一个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最大的考量。一节课容量大,趣味性强,思路缜密,脉络清晰,富有新意,就是我要向语文大家学习的方向。

四、有了以上的讲解,我想再让学生写就有了方向,有了抓手。

      以上才是真正落实了以写作为指归的阅读教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才变得妙趣横生而意义无限。

    “教学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艺术。”能不能雕琢成艺术我不知道,但我懂得只要执着地做下去,我一定会明确方向,将工作做得有意义,而不是盲人摸象,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当然,光有理论的指导还远远不够。语文学习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教师自读和引领着学生一起读才能达成语文教育的伟大使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不管怎样,在跌跌撞撞中我趟到了一条看得见的路,我就会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名师出高徒。”只有教育方法的当,才能见到硕果;“只有勤奋的人才能遇到更多的机会。”感谢开十给了我走进语文湿地的机会,开启了我望向远方的窗,甚至改变了我的生活和生命状态;感谢杨巧丽老师和田贺书老师,因为零距离的接触,学到了他们的真传。感谢有你————我一路行走的贵人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七十二堂写作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