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开始,我相信你也一定会有这种感受:我们每天都在被五花八门的知识新闻、成长秘籍和行业解读所刷新,他们不断撩拨你的神经,刺激你的阅读欲。我们在不停的摄取,背后的知识策划人也会告诉我们:你正在努力的变得更好,你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你是这个时代的领跑者。
我们突然变得兴奋,我们仿佛来到了一个崭新的知识大平原,大口呼吸着新时代的空气。
没过多久,初期知识摄入的快感越来越少,你开始变得焦虑,你又找来更多的知识来填满你新的焦虑,每天恨不得保持24小时在线。
可渐渐的,你的眼界格局越来越高,但手脚却越来越迟钝,踌躇不前,很难再通过自己实际的行动体验当初顿悟的快感。
你仿佛经历了从知识焦虑,到知识囤积,再到知识瘫痪的三部曲。
过去一年多,这件事情也在我身上一模一样的发生了。
从喜马拉雅,到得到app再到知乎live,在2017年我一下子被一批批横空出世的知识分(fan)子(zi)轰炸得措手不及。
对知识保持焦虑,也好过无感,我想。
于是一时间我只能说: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
算下来,在这一年我差不多花了3000元人民币在购买各类知识付费产品上。手机里一时塞满了各路以前闻所未闻的英雄好汉。
初期我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见缝插针式的学习。等电梯的时候我会阅读一会「超级个体」的文章,吃午饭的时候我会打开「精英日课」读一读,晚上睡前我还有机会听听「通往财务自由之路」,恨不得在一天之内把所有的理论都吸收了。
电脑里面更是充满了「普通人快速崛起的十大狠招」,「1小时建立你的阅读操作系统」「如何靠知识管理获得爆发式成长」这种如今看来我都不好意思提及的课程。
各路大神仿佛都在告诉我只有他的体系才是最完备最富有底层逻辑的。但没过多久,我便觉察自己大脑中的知识越来越零碎,体系越来越混乱。这对于一向追求内心精简和结构秩序的我而言,十分头疼。
这些支离破碎甚至前后矛盾的信息一点点占据我的思维,最后我发现他们不仅没有让我醍醐灌顶,反而使我的思维和行动变得畏畏缩缩,时常觉得自己云里雾里,进退维亟。
最后,我终于决定从手机里卸载了这些app,取消了大部分课程。世界清静了好多,我终于可以安安心心的看美剧睡大觉,然后做真正重要的事情了。
回过头来看,你若要问我,这些钱花的值吗?
我会说,很值。因为我用这些钱,明白了以下道理:
如何克服知识焦虑:第一性原理
首先我明白的是:知识付费时代的大部分内容,其本质都是以营销为驱动的产品。他们非常擅长于把常识包装成晦涩难懂的概念,再冠以各类体系和系统。
我这么说不代表他们没用,不代表他们不会产生好的内容,我所学的有几门课程我至今仍然觉得获益无穷。
但如果你内心不是非常的清楚自己需要哪方面的内容,那么当你打开app和朋友圈的时候,就会被精心设计的各种宣传文案所迷惑,会觉得这也好那也好。尤其是看到「速成XX」「七天让你XX」「一小时学会XX」这类字眼的时候。
这很正常,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基本的FOMO心态(Fear of Missing Out), 害怕会失去会错过。就如同商场如果有一家店在打折有很多人在排队你也会想去看看一样。
易隆马斯克有一个「第一性原理」,他常用来解释自己的创业逻辑。
其实「第一性原理」,就是让我们把目光从那些琐碎的事情上挪开,不管做什么选择,时刻清楚知道自己要达成的目标,以最根本的那个原则为参照点,然后不断用那个参照点为自己纠偏,不受路途中其他事情的影响。
我总结了一下,就是要有一种抽身开来,拿望远镜从远处看自己的感觉:「咦,我到底要去哪里?我现在还在正确的道路上吗?我目前做的事情真的真的有帮助吗?」
这个能力,在当下信息过剩,随时在线的时代显得异常的重要,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太脆弱,太容易被分散了。
点击一篇文章打开一个链接看似没有任何成本,但潜在的对你注意力和精力的扼杀,心智的扰乱,都可能是无形的伤害。
于是我思考了很久,当下对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将最适合(准)留学生的学习、职场、成长到跃迁方面信息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出去,为他们带来价值。
至于什么如何财务自由、如何好好说话、创业思维、人工智能时代等等乱七八糟的内容,我只需要花20%的时间了解80%的部分就可以了,绝不能让偏离我的重心。
找到你的第一性原理,然后时刻纠偏,别在其他事情上徘徊。因为你的时间和精力,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说白了,时刻做到以始为终,极其有目的的读书。
不做知识囤积者:断舍离
我们时常都会有一种错觉,感觉一种知识被自己囤积下来了,仿佛就已经被拥有一大半了。
这很正常,漫长的进化史,让我们养成了收集和储存物品的本能,因为我们需要时刻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例如战争、贫瘠和饥荒。
但这个习惯,在今天看来则像我们身上的阑尾一样无足轻重。
知乎上有个问题:做什么事情能显著提高幸福感?排名第一的答案便是:定期扔东西。
我大概从2年前开始,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在买任何东西之前会问自己(日用品除外):如果你半年后要搬家,你还会带上它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我就不会买。
现在我的储物柜和衣橱里只剩下最精简和自己最喜欢的物品,每次打开都非常轻盈非常有幸福感。
对于知识同样适用。当你明确了自己的第一性原理之后,剩下要做的就是断舍离。删掉你知道自己不会学的课程,取关自己根本不会阅读的公众号,清空电脑里的硬盘,删除微博,弃掉自己买买买的习惯。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我后来只保留了当初购买的两个付费内容:听见吴晓波和吴军的硅谷来信(因为我被这两位的个人魅力吸引),以及Kindle里定期更新的经典书籍,其他内容统统删除。
断舍离的精髓,是重新拿回驾驭生活的主导权,时刻提醒自己只做最重要的事情,而非成为被生活驾驭的奴隶,避免陷入焦虑—积累垃圾—更加焦虑的行为模式。
这和奢侈还是节约,有钱还是没钱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不符合你第一性原理的知识,就是垃圾,如果你还要花出很多时间在筛选,整理,维护这些垃圾上,谈何幸福感?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花时间选择机会,选择做什么事情,比盲目的去做要重要得多。
避免知识瘫痪:戒定慧
写到这里仔细一琢磨,当代日本人所提出的断舍离的概念,其精神内核竟和佛陀所提倡的戒定慧三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明确自己不要什么(戒),进而产生定力和平衡(定),最后培育智慧(慧),三者是循序渐进的关系。
看到这里相信你应该已经有答案了。我们先通过第一性原理找到你要什么,再通过断舍离剥离出了对你达成目标无益的行为,到这一步,其实你已经产生定力和智慧了。
有了定和慧,你便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你就不会面对知识经济的轰炸手足无措,你已经从知识瘫痪摇身一变成了身轻如燕。
剩下的就很简单了,你只要加以正确的学习方法,便一定能高效的达成第一性目标。
关于具体的学习方法。这是另一个宏大的话题,由于篇幅原因这里不再赘述,下次我会再和大家详细探讨。
有的人可能会说,Simon你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非常功利的学习观,难道我就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肆意徜徉吗?为什么一定要带着目的去看每一本书学每一堂课呢?
我觉得这简直就是歪理学说,首先如果你一定要在人生学习和成长发展的最佳阶段选择漫无目的的乱读书,我也是无话可说,因为在我看来这无异于慢性自杀。
其次,回到我的理论,你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如果它就是为了陶冶情操,为了肆意徜徉甚至是自娱自乐孤芳自赏,那这也是你的最终目标,你就按照它去断舍离、戒定慧就好了,和我的理论并不矛盾对吗?
最后,祝愿每个人都能在这个知识焦虑的年代,找到自己的戒定慧。
西蒙时刻
知识经济时代,你有焦虑过吗?如果有,你又是如何缓解这种焦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