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活着……

校园里开“跳蚤市场”,没想到竟然被我淘到了余华的《活着》。深蓝色的封面,如同夜幕般的沧桑,正如故事里主人公仿佛看不见希望的人生。

《活着》,活着……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余华在自序中说,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记载了几个时代的轨辙。《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从《平凡的世界》到《白鹿原》,从《一地鸡毛》到《黄雀记》,读现实主义类的文学作品时总是感觉死亡、疾病、分离、贫穷、颓废、无奈这些苦难离自己是那样的近,所以,拿起《活着》读了《自序》部分之后很长时间都没有继续读下去——不是不愿,而是不忍。

再拿起《活着》的时候,已是冬天。

故事中的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可以用“乏善可陈”来形容:少年时代不学无术,青年时代败家丧父,中年时代稀里糊涂地当了几天炮兵却没有打过仗,就稀里糊涂地回到了家乡,妻病女哑儿幼,到了晚年又不断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最后只有一头老牛相伴……

但为什么是“乏善可陈”却不是“一无是处”呢?因为透过作者“客观地”“冷静地”记录,我们可以在徐福贵的回忆中感受到,其实徐福贵自己内心深处还是觉得每一个阶段自己都仍有幸运之处,也许正是这些“幸运”才有了他最后的人生,但是也许正因为这些“幸运”才使他愿意去回忆,并使自己在回忆中得到宽慰。

在徐福贵的回忆中妻子家珍是他“前世做狗吠叫了一辈子换来的贤惠女人”;母亲是“心疼他的”;长根是“最苦的”;龙二是“替他死的”;春生“欠了我一条命,下辈子再还给我吧”;就连同是“败家子”的父亲也是在徐福贵输光了全部家产之后默默地帮他变卖了房契地契,让他“还上了就好”……生命中与自己有过深刻交集的人不过十几个,有的害过自己,有的爱过自己,有的帮过自己,有的护过自己,但是最后这些人在徐福贵的回忆中得到了缅怀,这也许就是徐福贵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宽恕吧。

几万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人为中心、十几个人穿插交错的几十年光阴,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如大地一般平凡,然而故事中的他们都曾经“认真”地活过。

小说最后定格在“老人和牛远去的背影”“袅袅的炊烟”“田野趋向了宁静”,这幅画卷题目应当是《活着》。活着,意味着承载过去,活着,意味着面对未来——一如老人和老牛,即使在枕头下已经“给将来替自己收尸的人藏了10块钱”,也要尽力把今天的田“尽心尽力”地耕好,要不然明天吃什么?

最后摘录几个句子,提醒自己活在当下,珍惜眼前。

——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