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层级差异

苹果新款手机上市一周多时间来,因大陆不在首发之列,所以,我们时不时就能看到海关截获走私手机的新闻,很多人为了带几部手机回来,甚至铤而走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根本原因是有暴利,据说在香港一部4千多拿到的手机,在内地可以炒到2万,至少也是1万加,暴利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们的炫耀心理。

“炫耀”大概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个特点,差别是有些人把它隐藏起来,而另一些人只要有机会非要拿出来亮这相,这一部分人好像呈上升趋势,很多企业也常常利用人们这一特点,将客户进行区隔、分级。同样,基于20/80法则,更促使企业把多数主要资源都放在了那20%的客户身上。

毋庸置疑,不同的客户往往有不同的需求,对企业的利润贡献也不同,企业通过客户分类,为不同层级的客户匹配不同的资源、提供不同的服务方案,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无疑是客户服务的常用规则。将优势客户作为VIP,适度给予优先服务,就商业逻辑来说,并无不妥,而且也应该这么做。然而,这种做法在国内却可能成为极具争议性的问题。比如一些银行的VIP服务让不同客户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彼此的地位差异,凸显了社会分层和贫富差距,难免成为顾此失彼的败笔。

在客户分类和服务分级的背景下,如何兼顾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和心理感受,避免不同群体客户之间因对比产生心理不平衡,是考验企业客户管理能力的一个难题。企业应该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服务氛围,以淡化阶层差异,避免恶性冲突。

首先,服务态度上要一视同仁。分级服务不等于嫌贫爱富,在服务态度上,应该对各类客户一视同仁,维护客户的尊严,避免伤害到客户自尊。比如前面提到的银行VIP客户,如果银行不仅有VIP优先,还有对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优待,普通顾客的感受就可能平和很多。事实上,机场在这方面的服务就是这么做的,过安检、登机时,除了头等舱、公务舱乘客有专门通道外,老人、残疾人士、孕妇及带小孩的乘客同样可使用专门通道。

其次,避免使用明显的地位标签。用地位标签来分类客户很容易凸显社会比较,激发阶层矛盾。服务厅中“贵宾区”、“金卡客户”之类的字眼对很多普通客户难免带来挫折感。如果换一些平和一点或文艺一点的字眼,淡化地位差异,就可能皆大欢喜。汽车厂家对同一款车中低端配置的车型以“舒适型”、“风尚型”等命名,消费者听起来就比较顺心。

最后,注意细节,明显区分。仔细研究一些商家的分级服务方案,可以发现服务设计相当粗糙,标签的差异听起来很吓人,让人充满幻想,但实质的服务可能大同小异。一些酒店的“豪华间”和“普通间”其实没什么差别,价格却差别很大。如果消费者发现了这种情况,感受可想而知。分级服务的精髓不是使用不同的标签或不同的服务窗口,而是仔细洞察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特点,设计匹配的服务方案。

总之,一方面,企业在商言商,为不同价值的客户配置不同的资源,另一方面,要合理的平衡各方需求和利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淡化层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