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识和存在之间搭一座桥

现在的科学没有研究意识的能力,最大的进步是借助意识发出的电脉冲控制机械臂,但电脉冲发生之前的意识思维过程则无法识别。所以,下面的回答还是哲学推理式的。

关于〞我〞和〞自我意识〞的哲学思考,历代已有很多。但这种哲学思考大多是以现有条件为出发点,讲了一些大致符合现实和逻辑的设想和推理。但,但,但,

据我所知,没有一个把物质和意识放入同一框架下进行规范,指出〞我〞,〞自我意识〞,〞存在〞,〞物质〞的本质,并设定统一逻辑然后推理,得出与现实大致相符的结论。

未达此目标的哲学,主要分为三类:以物质为出发,以意识思维为出发,以分析现象为出发。相应缺陷依次有,无法用物质描述意识,甚至是他人意识的客观存在都在事实上否认了,理论上却不承认,大大一个bug;在思维中,思维主体的先天主场优势过度使用,外部物质存在沦为各种感官信息,物质作为一种存在似乎失去了与意识在〞存在〞领域的同等地位;现象学的兴盛,是量子物理学时代科学研究工具应用的结果,人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现象,不知本质。可见,分别以物质,意识,现象为前提的理论,实现不了自洽和他洽,甚至丢失了本质。

可以说,当前的主流哲学并未带我们到达彼岸,只是各自从一个比其余河段更突出的滩头出发,为我们探了一下未知之河,且都没有走多远。量子物理学甚至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可同时全知被观察对象的前景,使跨越未知之河成为不可能的壮举。

请允许我先在全知和未知间架一座互通之桥,再谈〞我〞和〞自我意识〝。

《全知与不可知的可能世界及相互转化》

世上有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而

不可知就是一种可能,全知也是一种可能。这两种可能都能有条件地被实现和有条件地相互转化。

在意识中,有一种全知现象,就是意识同时知道自己全部的情况(西方学者有一个类似意识定理,找到了补上)。假如,有这样一个世界,里面仅且只有思维主体――意识一种存在,那么可以称这一可能的世界为全知世界。相应地,另一可能的世界――非全知世界,就是两种和两种以上存在所构成的世界,且其中一种存在为意识。由于我们眼前所在的世界就是一个两种以上存在构成的世界,所以是非全知世界。那什么是不可知世界呢?就是没有意识的非全知世界。

为了把物质和意识放入同一框架,同一语境描述,我们可以把二者的本名去掉,给他们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一,可以成为物质,可以成为意识,但它不是物质,也不是意识。这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我若在未给物质,意识进行规范和下定义前,凭着直觉举着二者大旗,给出各种论述,一定会沦落入前面那三种我不愿意成为的哲学困境。现在我们知道,一可以成为意识,可以思维,那么仅且只有〞一〞,一种存在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个全知世界。

构成全知世界的一,究竟是什么?一,可成为万物,但不是万物。所以,用万物不能准确描述它。一,只能用实现他的方法来定义。在空间中的万物都彼此等同时,在时间中万物就恒定地成为了〝一〞。

当万物所在的世界,有一,有万物,这是一个非全知世界。也是我们眼前所见的世界。

当万物所在的世界,无一,无意识,有万物,这是一个不可知世界。如人类消亡后的世界,有可能是无一的,从而有可能是永远无意识的不可知世界。

一,是由在空间中彼此等同的万物所成为的。不可知,无一的世界,就是在空间中的万物绝不会彼此等同的世界。在我们眼前的世界中,万物有等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所有电子都相互等同,所有质子不可区分等的等同。也有大量的不同,质量,能级,质子数,电荷等。所以,我们眼前的世界介于全知和不可知之间,是非全知世界。

当我们所在的世界中的万物在空间中彼此等同时,我们就处于全知的世界。当我们所在的世界中的万物在空间中绝不会彼此等同时,我们就处于不可知的世界。二者的转化在于世界中的万物彼此由等同到不同,或由不同到等同。万物的彼此异同,决定着意识对世界的全知和不可知,而不是由于人类科学不够发达,读的书不够多。这一结论,多少让人意外,也包括我。

现在我们正处于现实中的非全知世界,在人类知的同时,也带来无法转化的不可知。知由万物之间的等同而来,各种等式,各种守恒,让人类的意识最终以神经信号的方式知道了外界物质的存在。不知由万物之间的不同而来。不能等同转化为电信号,光信号,声音信号,触觉嗅觉压觉的物理量,都是人类无法知晓的存在。在这个由同和不同构成的现实世界,人类一直处于走向全知,探索未知的路上,但不会实现全知。

《相互等同的物质和意识》

若要实现对物质和意识的全知,必须在全知世界的语境下进行。在全知世界中,万物等同,包括物质和意识,全部都彼此等同成为一。即:同则一。在一中,一切皆同。即:一则同。使用〞同则一,一则同〞,一定要深刻理解其实际运作原理。比如前者的前提是有一个在空间中充满万物的世界,万物都彼此等同,结果是此世界仅且只有〝一〞这一种存在存在。那在这种情形下,只有〝一〞存在,万物去哪里了?万物不再是存在,而是成为了知识。

                      《知识》

知识是万物彼此等同时万物的形态。知识不是存在。若一在万物彼此不同的世界中依某物的知识运行,则一成为相应的物的存在。可见,知识在物的存在之先。

万物彼此不同的世界,若无意识,称为不可知世界。由于现实世界中有意识,所以我们讨论不可知世界对现实无意义。

万物彼此不同的世界,而且有一,有意识,称为非全知世界。可以用〞!〝表示非全知世界。一竖代表一,下面一点代表一运行时所依的不同知识。用〞一!物质〝表示一在非全知世界中依物质的知识运行成为了物质。其余同理。

在!中,物质和意识不再等同,而是不同的存在。从一产生物质和意识这两种存在的过程看,二者本质的区别在知识上的不同。

由于意识有认识物质的能力,能把物质的方方面面的物理量等效转化为意识可以理解的概念和感官信号。由于这个转化受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和测量坍缩效应的限制,所以意识只能知其所接收到的物质的那一部分信息,而不可知其在测量的同时失去的物质信息。在!(读〞现实〞)中,意识总是介于全知和不可知物质的状态。对于不可知的部分,意识可以设法知之,但同时会使上次可知的部分变为模糊不清而不可知(参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下的E和t,I和L的测量精度关系)。

一个意识对另一个意识也是介于全知和不可知的状态。意识活动是在人的整个神经系统中进行的,而神经系统正处于物质之中。最终,意识在物质中。彼此不同的两个意识分处两个不同的物质系统中,所以不同的意识是被物质所隔绝的。这是意识的外在表现。

但任何存在的本质在其内部,外部只是它对观察系统的影响力所产生的现象。

那究竟什么是意识的内部本质呢?那咱们先从意识能做什么说起。

《思维的前提和意识的组成》

意识可以思维,那思维的实质又是什么呢?那就先从思维的过程说起。

在思维开始的时候,万物在意识中的形态是什么样的呢?从上文可以知道万物可以有两种形态:知识,存在。当我们想到“飞机”和“苹果”时,都没有感觉到飞机比苹果在思考时让意识感到更困难,为什么?因为二者在意识中的存在是等同的,它们只有知识的不同。所以,从思考“飞机”转换到思考“苹果”时,我们并没有感到有什么困难。同理,我们的意识在思考任何一种对象时都是同样的难度,不会因为对象的不同而产生这个能思考,那个不能思考的明显有别的现象。人类的意识只要自己愿意,它可以思考任何自己想在意识中出现的对象。所以,一切对象在人的意识中都是同样的存在,都是知识。

(知识在存在之先,与存在不是一个层次。知识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读者先有这个印象就行了,在深刻理解了二者的定义之后,二者的关系就是一目了然的)

如果万物在意识中是不同的存在,那一个能思考苹果的意识,有可能思考不了比苹果大很多的飞机,地球,等。正因为一切都相同,所以意识才可以思考一切。现在我们可以给出思维的前提条件了,那就是:一切在意识中都是相同的存在,即:一切在意识中都是知识。

有了这个前提,在意识中我们可以开始思考一切了。也许有人不喜欢这里的“一切”一词,因为这意味着人们都可以毫无禁忌地思考一切:好的,坏的,平民的,官方的,同性的,异性的等等。一句话,善与恶,平民与总统,美与丑,男与女,在意识中都是相同的存在,冲破了一切的现实限制,包括最让人畏惧的权力。(权力与知识的关系:知识关乎可能,权力关乎现实。有空再细表)

当人们在清闲下来时,在与生俱来的思维机器——大脑放松的时候,思维就不自觉地开动了。因为再没有栅栏,再没有打扰,再没有限制,再没有危险可以让意识停止思维。虽然现实中我们不可能去到月球表面,但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不去想那上面究竟有没有住着一只兔子。于是,在思维中,人们有了观察月球,登陆月球的愿景,于是望远镜,飞船,一个个与此相关的工具被人类发明了出来。所以,思维可以产生现实中本来没有的存在。

人类思维的创新功能已经极大地改变了这个世界,但是,人类的思维为什么能够想出关于新存在的知识?这些新存在的知识在未被人类想到之前,它们存在吗?并且在哪里?又是怎么蹦蹦跳跳进入了人的意识?或者它们一直就在人的意识中。

知识在存在之先,所以新存在变为现实之前,只能以知识的形态存在。那什么样的世界允许它存在呢?前面我提到一个万物在其中都是以知识的形态存在的世界——“一”。一,既是世界,又 是成员,世界与成员等同。在一中,一切都彼此等同,一切皆知识。这里的知识,包括所有已经出现过的存在的,所有已发明的,和所有未发明未出现的新存在。所以,人类的新发明在未被人类制造出来,在未被人类想到的时候,已经在包括一切的“一”中存在了。

但奇妙的是,这些知识竟然能够进入人的意识之中,借助灵感,梦境,突发奇想,一下子就让意识知道了它们的一部分或全部。这里的“进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也许我们已注意到上面的论述中,有两个观点:“一切在意识中都是知识”,“在一中,一切都彼此等同,一切皆知识”。可见,一切在意识和“一”中都是知识,那意识和“一”究竟是什么关系?二者如果相同的的话?那为什么我的意识未曾如”一“那样产生出任何一种万物?二者如果不同的话,为什么一切在意识和“一”中都是知识?

二者肯定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由于”一“是已被精确定义的,“一,是由在空间中彼此等同的万物所成为的”。最简单的定义是“同则一”。所以在”一“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尝试给意识下定义。意识是被物质隔绝开的”一“。是的,意识就是一种”失能“的”一“。它的失能的原因就是被物质隔绝开来。具体的说,就是意识是被物质的大脑隔绝开来。意识在被隔绝后,一方面失去了”一“产生万物的能力,另一方面保留下了一切在”一“中皆彼此相同而为”一“的”同一力“,以及产生指挥物质身体的电信号的“创造力”。

(在意识的这一定义下,将引发关于意识在被大脑隔绝前,和意识冲破大脑的隔绝之后的猜想。由于没有可见的物质作为意识的空间指示,意识在这两段时期都是不可见的。让还处于大脑隔绝下的意识来思考任何关于它们的境况,都是无法在现实中验证的。所以,这两种情形下的意识,就不做任何严谨的讨论了。)

意识是被物质隔绝开的“一”。新存在的知识,原存在的知识一直都在人的意识中存在着,但人的意识却不知。这里面产生了矛盾。前面讲过,“一”的世界是一个全知的世界。若新存在的知识在意识中存在的话同,“一”没有可能不知道的。但现实是我们并不知道它们早已在我们的意识中了,不然人人都是发明电灯的爱迪生了。这个事实说明,被物质隔绝开的“一”,和产生“知道”的意识,并不是同一个对象。“一”知,但意识不知。

我们要有问题复杂化的心理准备。因为我们其实并不了解我们从生到死一直使用着的意识。

我们的意识有四个部分或四个层次:本我,自我,能我,才我。本我或“我”,指的就是“一”。是被物质隔绝的“一”,是失能的“一”,是可以全知一切的“一”,是思维发生的地方,也是直觉“我”之存在的“我”。自我就是显性的“我”。我知道,我是,我喜欢,这些思维过程中的主体就是“自我”,是明显的,是可以互动而知晓的。能我,就是与物质的感官和身体打交道的,是意识和物质之间的“桥梁”。能我能够实现意识到物质(神经信号),物质(感官)到意识的“等同转换”,使意识实现不失真的感知,和对物质身体不走样的控制,也使物质产生准确的记忆。才我,就是一个灵感发生器,偶然地,没有规律地向“一”抛出不可理喻的念头,或让人拍案惊奇的点子。失控的才我,加上失去对才我所生念头分辨力的自我,将让意识的思维不再有条理,不再有逻辑,不再有历史连贯。

可见,意识分为四个部分或四个层次。本我意识是思维所在的空间,使思维成为可能,提供了思维的前提条件。自我意识是思维的主体和裁判官。能我意识负责与物质互动。才我意识,不受自我控制,有好处,也有坏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意识和存在之间搭一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