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安若
《明月几时有 Our Time Will Time》,特地选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今天上映,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电影讲述1940年代,被日军占领沦陷中的香港,东江纵队协同绿林好汉,从日本人眼皮子底下,把茅盾、邹韬奋等三百多名爱国文人志士安全转移的故事,以及方兰(周迅饰)如何从一个懵懂胆小的小学老师成长为游击队中坚力量的历程。在这样一个动荡年代,涌现出许许多多自发的平民英雄。
不管主演、配角,演员一众实力派,演技毋庸置疑。
许鞍华导演用彬仔(曾是游击队中最小的一员,加入时才10岁)的回忆讲述带出过往岁月,曾经的动荡通过细腻的感情处理展现眼前。
文人爱国,自用文艺的手法,没有狂轰滥炸的大场面,却在平静与诗词中展示出小人物的大道义,安静中自有力量。
整部片基调紧张、阴暗,又充满着对胜利的向往。为了国家,他们不惜牺牲!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偶尔几句诙谐的台词,也是在微微一笑中深明大义。
受战火影响,学校关闭,方兰与青梅竹马的恋人李锦荣(霍建华饰)无学可教,在外晃荡,看到蜗牛就想到做一份法式焗蜗牛的小资青年锦荣,在冲动中说出一切从简结婚吧,却又在现实黑暗中无奈否定(霍建华那个眼神真是百转千回),连能不能安全活下去都无法保证,拿什么来卿卿我我,最后赌气分开。再次见面两人都已身挑重担,在危机四伏的情境下,连拥抱都是奢侈,一切为了国家利益。
当时茅盾和太太租住在方兰家,接到转移通知,毫无征兆的退租,房东方兰母亲(叶德娴饰)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而方兰知道沈先生就是大作家茅盾(郭涛饰),早就充满崇敬之心,甚至茅盾文集中的诗都能背下来。
营救转移那天,在机缘巧合的紧急情况下,一脸懵的方兰被游击队短枪队队长神枪手刘黑仔(彭于晏饰)推出,担当带领茅盾等人到达安全指定地点的重要任务。
虽然不懂这意味着什么危险,但方兰凭着对茅盾的崇敬,愿意为他做任何事。
有了开始,游击队就觉得这是一棵好苗子,可以培养,刘黑仔亲自来说服。就这样,方兰从一名教师成为游击队一员,印刷传单,传递情报,联络信息,改称方姑并担当港九独立大队女子队长重任。
母亲受爱国女儿的影响,自愿加入传递情报队伍,却在一次活动中意外被捕。
方姑与刘黑仔实地探测商定营救方案,在明白现实困境后,为了保持游击队的力量,强忍悲痛舍小爱为大爱。
片中的刘黑仔是一个亮眼的角色,在嬉笑怒骂、逢场作戏中展现大无畏精神,身手利落、轻松外表下掩盖着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英勇,自从加入游击队,就没想要活着回来,一切为了国家。
刘黑仔最后接手新任务远离前,在岸边与方姑道别,战争年代的感情只能隐忍,一个拥抱表达一切,不敢奢求什么,平安活着就是最好的祝愿。
李锦荣再次出现,却是在日本高官地盘,用日语与他们谈笑风生,歌舞厅推杯换盏。
日本山口大佐是一个对中国古诗词有浓厚兴趣的人,李锦荣作为中文老师被安排到特高科,在诗词交流与美食料理中获得对方信任并潜伏,偷偷传递出重要情报。
其间他俩还讨论了一把苏东坡的诗词,锦荣对山口解释平仄用韵。山口强硬辩解,平仄可组,几何可在一起,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锦荣唯有拍手认同。
吃完烤肉,却被大佐拿枪逼迫,如曹植七步成诗似的用“几、何”作诗。
锦荣即兴吟诗:
明月几时有 月如钩 何人相约黄昏后
明月几时有 月当头 何解一般离愁
明月几时有,上高楼,何时才是团圆时候
既躲过一劫,又在诗中暗藏情愫,期盼胜利后的团聚。
最后时刻锦荣暴露,山口讥笑:“你们中国人就只知道诗词歌赋和遮遮掩掩吗? ”
锦荣挺直脊梁针锋相对:“你们日本人就只知道杀人和抢劫吗? ”
被激怒的山口直接拔刀挥砍,但锦荣忍痛站立,绝不跪倒,这是作为堂堂正正中国人的骨气。
山口悲哀道:“”以为彼此已很了解,不是指国家之间,只是你我之间。”也许被他觉得惺惺相惜的诗友与食友背叛,对他也是难以接受吧。
但日本人终归残忍,欲杀之前还假惺惺,邀请再饮一杯酒,吟诗作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锦荣深知这是欲擒故纵,拒绝,然后视死如归出门,枪响。
无数平民英雄的付出,迎来了最终的抗日胜利,生活重回正轨。
电影最后衔接今日香港的繁荣景象,那是当初多少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换来的。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稳定,祝福香港越来越好!
我的其他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