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本次分享会共有三个嘉宾分享,为了能够大家全部展示分享内容,我分了上,中,下三篇文章详细介绍。
分享人: 雅俗儿
注: 文 / 四点半的洛杉矶 分享会内容整理 / 四点半的洛杉矶
主要内容
01作者简介
雅俗儿,40+的70后。
02分享内容
第一部分关键词:与手账结缘
初识手账
第一次看到手帐就被它的美丽所征服,真的就爱上它了,但是迟迟不敢动手,觉得自己做不到;后来是看了李笑来老师的书才下定决心的,书名是《把时间当作朋友》,里面说:“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当时看到这句话觉得他讲的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不停地去看别人的手帐,心里对自己说再看看再看看,应该了解的更多一点再开始,很多人都会这样觉得会更安全。所以从5月开始我用方格笔记本(A4的)并配简单的胶带开始了我的阅读笔记。
最初我的排版是跟着《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书里介绍的一些用法,我选择了东大录取生笔记本的思路,采用“黄金三分法”的横向设计,原理是人的眼睛是左右横向排列的,因此人横向的视野会比纵向的视野开阔。当时我正开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因为是工具书,因此这种方法会比较有效。
做手帐的初级阶段我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和目标,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能更深刻的理解我想要掌握的知识点,而手帐也没成为我的重点部分,只为了愉悦自己,提升乐趣。由于没有进行刻意学习,所以进步不大,给大家看一下那时的手帐。
再识手账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加上对一些手帐大咖分享内容的研究,我渐渐发现手帐就像是打开了美好世界的门,而这美丽的世界是可以由自己的双手所拼贴、勾画、设计的,但大咖们的手帐远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美丽,于是我开始潜心学习,刻意去模仿。
这段时间就是我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我重新审视发现那时的尝试比较杂乱,但因为自己进行了刻意练习,所以成效也就特别显著,特别是当手帐遇上文学,文学的魅力也变得更为独特,当你将里面的信息和内容,做梳理那段时光里,你所看的,听的,都变得比以前清晰可见,而在你一遍遍的斟酌中,书本已经将其精华缓缓不露痕迹的流入了你的头脑,不再遗忘,制作过程中我经常进入“心流”状态,绝对是一种享受!这也解决了多年阅读下来自己的一个困惑,就是回忆以前所看过的小说,有时甚至会想不起来内容。
这段时间最大的感受是二者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些进级。一个是为了配合手帐的美感,我开始将文字进行精简,将脉络进行更为简洁的梳理,这就要求我对书籍里的内容做更深的理解,并将其进行串联,这无形中让我对里面的知识点进行了复盘;第二点是手帐让我对阅读更为积极,我会在上面花费相对更多的时间,而且我的阅读质量出现了质的突破,这也倒逼我对书籍的选择更为慎重。第三因为手帐的介入,我会更快的进入那个状态,手帐很容易产生专注力,同时我变得对时间更为珍惜,我彻底与电视、手机、互联网的一些媒介进行隔离,我开始有很长段的完整时间,这在当今社会很难能可贵。
分析这段时间的问题主要还是没有进行系统性学习,没有过多的去吸收大咖的一些系统性的、有体系、成熟的方法。所以更多的是自己一个人在摸索,这样就会出现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惑无法独立解决,而且会走很多弯路。我做的最多的还是刻意练习。
不过刚好这段时期我在参加签约作者韩大爷的杂货铺推出的课程--100天精华领读营,主要的内容是解读国内国外的一写写作大家的作品,这刚好解决了我对书籍选择的问题,同时因为韩大爷都会将自己的解读进行文档整理,所以对于手帐内容的梳理大大减少了我的时间,同时也让我形成了自己的解读方式,为我以后自己整理提供了参考,所以我们大家都在说课程超值,(小理论+电影推荐+名家解读)我个人因为多年的阅读对文学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对推出的一些课程进行尝试后,始终没有找到心里的大神,而韩大爷这期的学习课却让我非常认可。
这样的尝试也让我得到了一些正面的反馈,我被首页投稿收录的大部分文章都是跟手帐相关的,我上面手帐中王小波的那期手帐就被读书专题周刊收入到了9月的那期,这也给了我更大的信心,所以大家也要多做分享。
我昨天细细算了一下,在前面第一个阶段的19天里,我做了52页的阅读手帐,每天2-3页;第二个阶段33天做了40页的阅读手帐,中间十一长假做了旅行手帐,还尝试开始观影手帐和日历圆盘计划、五爷头和一些清单类的手帐,再加一些日常生活记录的手账,一共是60多页,每天保持2页左右;
深识手账
也是在这个阶段我开始解决刚才我讲到的那些问题和困惑,首先是要感谢后姨妈,虽然她没法知道,我是她的超级粉丝,是她带我入了手帐这个门,但是跳入这个坑是因为后期成立的手帐圈,从今年2月进入,我的目的就是寻找与我一样热爱文学的伙伴,因为现实生活中能遇到的太少,偶尔有个一二个,也很少有交流,可是不同,所以我一直跟我的朋友推荐这个平台,因为它让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通过后期成立的手帐圈,我认识了很多和我一样痴迷手帐的小伙伴们,如果说在现实生活中找热爱文学的人难,那么要找热爱手帐的那是难上加难,因为我是70后,在我们这个年龄群体中找到同类的概率基本是零。我身边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手帐,所以我觉得自己好幸运,遇见了,遇见了手帐,还遇见了你们。
在这个阶段,我基本以模仿加创新为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基本是用以下二个标准来设计自己的阅读手帐的。
一是内容为王。
无论哪种状况我始终认为阅读手帐也好,听课手帐也好,都应该以内容为中心,如何能将内容内化,在输入时做有效整理是关键,在做手帐时视同一次输出,尽量用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一些解读,并给出自己的观点或总结。只有这样阅读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而我自己也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我会一边看小说时一边将对小说的解读在书中或是一些废弃的纸上做记录
比如,我在手机里只找到彭小六老师的听课笔记,请稍等。插入彭小六的听课笔记草图和最后的成型图
内容上我基本是跟着韩大爷的领读来的,当时讲的主要是国内的一些作家,因此整体的风格比较严谨和规矩,没有过多的装饰,也没有什么可爱风或是太多的变化。我个人觉得这些作品所配的手帐就该是安静的做个配色,而不该喧宾夺主。就算后面我加入了一些简单插画,也都按着内容来做选择的,因为是画画小白,请大家忽略它的难看程度,另外如果小伙伴里有和我一样的小白,建议提前将一些平时看到喜欢的简笔画画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里做归集,这样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随时拿出来选择,但是像文学性特别强的阅读类手帐,就需要百度符合其风格的图片。我上传一些刚才说到的手帐给大家参考。
第二个标准才是手帐做出来的美感。我这人很喜欢美丽的事物,比如我收集落叶,我会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去捡拾我看中的落叶;比如我会做花的标本,我从初中就开始收集小花做标本,我到现在还能在某些书里翻到,这些我们都可以放入手帐,会增加颜值,而且很有意义;我对自己制作的手帐很挑剔,会因为它某个细节的不如意而耿耿于怀,这会让你的手帐之旅变得更为艰难。
因此如果有和我一样性格的小伙伴就要注意了,如果做得到最好摒弃掉这种想法,如果做不到,也没问题,你可对自己多做自我暗示
一是告诉自己刚开始做手帐,达不到尽善尽美是正常的,要允许自己犯错;
二是将自己的身体拉远远观,你会发现其实它没自己刚才所看的那么不堪,也可以分享,让大家评判,伙伴们会告诉你他们的想法和建议,也助你做调整;
三是根据我们的经验,犯错的地方越多说明改进的空间的更多,这也代表自己的提升空间还很大,而只要找出问题根源,那么在接下来的制作时做调整,手帐的颜值就会提升,这样我们就不会太过焦虑;
四是只要每天有小进步就要提醒自己,放大这个进步,暗示自己有所成就,这会有让自己更信心,更为踏实,人会因为每天在有所进步而心安;
五是最好能够纪录下问题,过一段时间做检查,明确要训练自己的哪一个方面,解决哪个问题,然后向高手学习、或参考高手的经验,当然最重要的是做实践。实践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所以当手帐遇见外国文学时,我是小兴奋的,因为我终于可以开始尝试复古风,可以更为随意的尝试手帐的制作。
这个阶段我开始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因为我发现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每天的时间分配会出现不太合理的地方。而由此我开始关注手帐对于时间管理的作用。我开始坚持日历圆盘计划、五斧头、列观影清单,做课程打卡,花体英文练习的打卡,来帮助自己进行管控,特别是这次双11,我利用列购物清单,让自己在预订的预算内完美的做了一次剁手党。先按种类更清单:手帐本、便签、胶带、印章等列出自己想要的所有物品,再剔除同类,只留其中一份,最后计算总价。
第二部分关键词:图文并茂的艺术品
首先大家都特别关注排版,你看我后期的手帐,特别是在国内文学作品的手帐里,感观上总能觉得比较清楚,因为我在排版上遵循了一些基本原则,首要的是对齐,而且要注重精准度,你的对齐越精准,你的手帐看着就会越舒服,刚开始我通常会用尺子来度量,并做间距的标记,做个铅笔的草框,等到完成后再擦掉。这里要注意一些细节,尽量左右边缘要留一点空白,所以量尺的时间就会把这些位置空出来,不要小看这点差别。
至于有哪些排版,我一般是通过看手帐圈里的高手整理出的文章和公众号,公众号我基本只看手帐研究室,因为每天没有太多的时间,然后就我自己关注的微博里的一些手帐大咖,它们都能让我们乐享其成的拿来用,都挺实用的。
特别讨巧简单的办法就是大标题要突显,小标题要明确,再加些边框或是便签就会比较有特色,也会很漂亮,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框内和便签里的文字尽量少,或是用花体英文会更好看,我因为做阅读手帐,所以通常会将一些精彩的名言写上去,减少字数会有难度。
第二个是色彩的协调度。
无论是胶带、笔还是便签都会给手帐带去不同的颜色,因此色彩的协调就显得极为重要。因为人是视觉动物,往往会对感观的刺激更为敏感。通常胶带和便签都会有同色系款式推出,给我们减少了难度,但是很多人都会在真正制作时出现各种颜色,究其原因是因为在选择上出现了困难和偏差。理论上人们在做选择时,往往希望把美好的东西全部用上,有点遵循“效用最大化”原理,然而实际的情况往往适得其反。因为手帐的素材是复杂的、多样的,选择是无穷尽的,而人类的理智却是脆弱有限的。
既然我们如此不擅长于做选择,我们就该用一些应对的策略:一是明确我们选择的对象;二是限制或减少可选的选项,每页只需定1-2个主色调。通常我的做法是这样的,每天我随身携带的素材在前一晚都会事先选好,原则是明天的手帐内容与今天做的是否有衔接,如果是我就不改素材;如果是新的内容,那么我会看一下内容再决定做调整。选择时我会脑补画面,想像内容能够让我联想的色彩或风格,再对应带上尽量少的素材。另外做个提示,便签没必要全带,只要撕下1-2张就可以,用完再增加,这样不会成为负担。
第三个我们会比较在意字的好看。
很多人都会羡慕别人写的字,但是又苦于没法一下子学好,我以前也是和大家一样,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选择一个自己认为相对简单,又比较适合手帐的字体,然后将手机调整为那个字体,平时写字时均按这个字体来进行书写练习,包括工作中的会议纪录和每天的手帐制作,这样会大大增加练习量。写一段时间体验过后,我会百度这个字体如何书写的技巧,因为已经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因此它所讲的技巧会深有体会。在后期练习的时候就会更得法。有一段时间我甚至会先在手机上打好要写的字,再临摹。虽然速度会很慢,但重在效果显著,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掌握了。
第四个关键点就是胶带和便签的使用。
胶带的选择我这里不做过多的介绍,因为个人有个人自己的喜好,所以我只简单介绍用法上的小技巧。一是如果内容严谨,那就用剪刀剪成平整的,长短大注都要有统一性,如果是随意或复古风的,那就用撕,那会更灵动,更活泼。撕的技巧是干净利落,不要拖泥带水,可以是平口可以是斜口,二者相互交错,会更生动,也可以从中间对撕,注意让两端逐渐缩小会更好看,这些使用上我觉得自己还可以精进;二是一些物品或是类似钮扣啊、花瓶啊这类的,一定要把空白透明那些剪掉,那样整体画面会更清爽;三是尽量先买分装,确定自己会经常使用再买整卷的;四是如果有能力买有品牌的胶带会提升使用的体验感和手帐颜值,如果是学生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然后达到了就慰劳自己一次,入少量的MT或是仓敷品牌的,也可以入国内的信的恋人,质量也还可以。
便签的使用我还没有太多的经验,通常是在阅读笔记里做为突出一些经典语录时使用的,不过我一般会选择与胶带做搭配,同时也会将便签做一些小变动,让使用更灵活,因为打破一些常规使用方法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五点是老套的忠告。
就是要坚持,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同时要学会独处。每个人的孤独感都是与生俱来的,可是有些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在与众人的交往中逐渐忘却了独处,甚至将它遗弃,再找不回了,多年来我一直将它视若珍宝的呵护着,不取丢弃,因为它会带给我们很多东西:独处的时间里我们会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整块的由自己支配的时间,还有呼吸,许多时候人在人群中或者是噪杂的环境中无法呼吸,长此以往,会出现窒息,我就会如此,所以多年来,我总是会每天在中午午休时间找一家咖啡馆,安静的看书、记笔记,现在做手帐。
最后是补短板。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字体的调整、时间管理的关注,最近在练习花体英文,了解视觉笔记,因为它对工具书的掌握会比较有效,明年的目标是学会简单的水彩画,如果有时间会尝试学习摄影。
总结一下,手帐带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很大的改进,我也会让女儿一起参与,这也让我们之间多了很多美好的回忆,特别是出去旅行,以前女儿总是手机不离手,现在为了做好手帐她也会开始仔细听导游的介绍,做些记录,我给大家看一下我们一起做的日本之行的手帐,那是我第一次尝试,我和女儿达成共识,每人一页。在我的影响下女儿开始收集属于她人生的美好事物,她尝试做歌单手帐、同学给她的一些鼓励小字条,毕业祝福等也都放入了她的手帐。
虽然不是很美观,但贵在这份参与和记录方式,以后回忆起来一定很美好。
我不羡慕那些达人的成功,只是很庆幸自己有机会改变,而且能明确这是正确的改变。目标可以大,但也可以分解成每个小,关键是有行动,有行动有提升,还得在进步的同时学会回头做审视,看短板,做切实可行的调整,很重要。
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我怕忘了,便记下这些留待以后,记忆不这么靠谱的时候,可以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