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相对论》个人见解

                     

一:场外因素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于事隔十年,也就是1915年,又提出修正版的《广义相对论》。这件事对于当时的传统力学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以致于很久以来都不被大多数物理学家所接受。不被接受的原因有很多,而在诸多原因里也有一些主次之分:于心理层面造成的原因即是说,我就看你不顺眼,就不认同你的破理论,就要诋毁你,你能咋地——而于此相比,所谓的“难以理解”、“没有基垫”等则是很次要的原因。我在这里首先说到这个,则是认为这些原因地分析对于理解《相对论》很重要。在主要原因里,主要体现在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格局问题上。因为他是犹太人,又非死皮赖脸地生活在二战期间的德国——这就是很重要的场外因素。如果可以把这些场外因素抹掉,相信会有很多的物理学家是有能力理解他的理论的——但是我与你立场不同,身份不同,利益有冲突,所以我不愿意去理解,我甚至都懒得看你的破理论。除此之外,排斥心理当然造成不理解:并不是没有能力理解你的意思,而是根本就不想去理解。换句话说,我们听到他说话很反感,故而选择把耳朵堵上。很多时候,对于新鲜事物我们多数都是采用这种办法:比方说要有个新软件出现,我就不会用。但这并不代表我学不会,只是我怕学会要花很多的时间,故而就会心理暗示它太复杂(因为相比于学习,“心理暗示太复杂”更容易帮助我们度过这个问题)。在其上所谈到两点“心理排斥”的原因,但明显可以看出,第一点是有意人为因素;第二点则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而为。假设说,我们作为另一种高智能生物,并不具备如此怀恨之心和言语上的交流障碍,譬如《三体》里所描写的三体人,可以通过脑电波交流,相信《相对论》就会容易一大半了——《相对论》的难易度从来都没有变化,但是因为相对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说“《相对论》容易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物理学家的黄金时代。一方面是经典力学得到普及和推广的若干年后,终于爆发出了小宇宙;一方面则是因为有个大好人,在1900年设立了一个奖金很是优越的奖项——诺贝尔奖。这就导致,有很多人都因为物理上的新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对后来者肯定是个很大的激励。事实尽不全然是因为诺贝尔奖引起的,事实是物理学在这个时间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经典力学奠定的基础很扎实,则让很多科学家都可以尽情发挥,获得了很多不朽的成绩。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除了各种歧视外,拥有各种自由(据我所知,战乱通常都带以自由,而自由利于无论思想还是技术的发展)。在这个时代,你就得更加努力,而没有时间和机会因为失败与无望所气馁,甚至你连被打败的时间都腾不出来。因为这个时代遍地都是黄金,你不赶紧捡,就会让别人捡去。换句话说,如果你不紧着研究发现点什么,就让别人发现了。爱因斯坦看到这个场景时,可能有一多半的因素是出于嫉妒,另一半才是出于纯科学研究的角度,在心里默默念了一个字:“俗。”


他不屑于搞发现,他要搞发明。他想发挥创造力。创造力,当然就包含想象力。这是他要做的事情。现在我们习惯把他认为是智商最高的人——因为他提出了其他人理解不了的东西。但是这个说法多少有些不够客观:首先我们并不太清楚得知道“智商”到底是什么?到底包含哪些个因素,也不知该怎么能够准确地测量它;其次也并不是每个聪明人都可以提出一个什么理论来。爱因斯坦能够提出《相对论》,有很大原因是因为他想与众不同;他想与众不同,是因为他必须得与众不同——因为当时的物理界已经不再需要新生力量了,经典力学像口大锅饭,进来的人随便挖两勺就能吃饱;而且这口饭实在是太好吃了,要是没人争,足够你吃一辈子;但因此很多人都在争。爱因斯坦是个新人,他想出人头地,一战成名;就总想打破点什么,从而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誉。但是大家都非常气愤地说,经典力学都这么坚固了,用你来打破!所以大家都说,这是个破坏分子呀,来砸锅来啦!


对此还有一点要补充的是,从我上初中以后,耳边就一直有人在夸我聪明。这句话可以有这样一些理解:其一是初中之前我还不够聪明,但在升初中之前的那个暑假里,有天睡觉梦见了上帝,他踩着五彩祥云,脑袋瓜子还跟个电灯泡似的发着亮,告诉我说:“从此以后,你就是个聪明人啦!”;其二是我本来就不聪明,也没做过这个梦,但有一些因素导致旁人误以为我是个聪明人。事实是,出于谋生,作为一个笨人,当然得装出聪明的样子才行呀!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点,这是因为我做过一些题目,并总是能提出了一些不同于标准答案的解法——但是据我所知,能提出来并不代表一定要聪明才行,而是我认为解题不应该太艰难,故而认为一定存在简便方法(现在我当然不全信这种想法了)。据我所知,后者属于一种思维方式,不一定对,也不一定错,但是作为一种方式,则必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换句话说,在某些区域和时间里,它是适用的。当别人误解我聪明时,很显然,这种思维方式起到了很大的误导作用。我认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来,也曾出于这样一种类似的思维方式,并也让旁人存在这种误解。


纯理论的东西是最无趣的,除了证明者陷在证明里无法自拔的时候,其余时候除了令人头疼,没别的益处;但纯理论也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理解。问题是,如果它太无趣,就没人肯思考;所以必须赋予它乐趣。这么做的坏处就是把理论变得难以理解。在我们文学界,这就叫做艺术性。据我所知,并不单单文学显有艺术性,所有的事物都显有艺术性,科学当然也一样。


这是说,除了纯理论,更多时候,有很多别的东西很严重影响到了我们对于理论地理解。在除以上所涉及到的几个场外因素之外,甚至还有更多的因素甚至不为我们所知,同样影响到了我们的理解。比方说对一件事情了解的维度——一个聋子因为无法听到声音,故而不能够理解我们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同样道理,我们似乎也不可能得知/感受“声音”的全貌是什么样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相对论》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