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首辅申时行)

        前言:许多没有读过《万历十五年》的朋友对此书会有不少误解,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万历十五年也是此书的书名,万历则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作者写此书的目的不是作为年鉴来记录这一年的人和事,而是认为大明帝国在这一年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是对明朝失败的一次总记录。

        申时行虽不是万历五位启蒙老师之一,但他所担任的功课最多,任课时间也最久,因而万历皇帝总称他为“先生”而不称为“卿”。申时行担任首辅之后,办公所在地是文渊阁,文渊阁距离皇帝的宫寝不过一千米,而这一千米称为这世上最长的一千米。

        上文已提到过经筵,首辅实为经筵的负责人。到了万里十五年,皇帝每每以身体为借口不参加经筵,这使得申时行万分伤心。但申时行是一个恪尽职守的人,而且他富于现实感,他懂得为臣之道,在奏书上充分相信皇帝,为万历留足面子,只要皇帝能参加经筵,各种繁文缛节都在通融之列。

        申时行汲取了前任张居正的教训,他清楚帝国的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扰,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然不过是空中楼阁。明帝国依靠数目庞大的文官系统来治理,这些文官虽然在形式上先由文渊阁举荐,之后授命于天子,但到了明朝中后期万历年间,文官系统已经各自结成了利益集团。因此申时行首要任务不是改革去除积弊,而是维持文官集团之间相互信赖与和谐。

        另一方面,申时行运用道家思想来重新认识官场,他将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称之为“阳”,而把人们不能告人的私欲称之为“阴”,因此他另一个任务就是调和阴阳。体现在处理具体的政务上,注重体制的安定,而不计较对一人一事的公允。牺牲少数人,正是维持大局的办法。

        申时行希望通过调和维持明朝政治生态的平衡,但此时已收效甚微,明朝最大问题就是官僚集团本身。今天我们处于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与人构成的社会仍有前朝的影子,我们在一个系统中,论亲疏总是多于论公平,注重彼此的派系、团体。这些方面,我们于三百多年前的古人相比并没有多少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首辅申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