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存在么?

首先吐槽一下「夏商周断代工程」——因为这个工程本身就预设了夏朝的存在。

而日本东亚考古学教授宫本一夫是这样评价的:

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是在中国在经济发展取得成效以后,为加强民族意识,把古代中国定位为先进文明而进行的。就像汉代至唐代,都曾把炎帝、伏羲、女娲从传说中发掘出来,作为史实来进行考证一样,其目的在于确定本民族的祖先,肯定其先进性和文明性。同时这也是一种国家战略,为的是对中国文明作为领先世界的四大文明之一的事实从科学的角度加以证实。中国的大国意识,也鲜明地反映在当前的这种历史观之中。

这一种确定本民族祖先和肯定合法性文明性的行为贯穿历史进程。

----------------------------

首先先说明这段先商文明是存在的:

(之所以用这个“先商文明”的称呼是因为:

1.“夏”这个称呼是一个问题:

-如夏有形容词的含义,表示“光明、伟大”,而商、汉这些都没有,后人命名可能。

2.而这个“夏”文明是否达到王朝的的程度,又是一个问题。)

傅斯年在《诸子天人伦导源》中有以下论述:

差幸今日可略知“周因于殷礼”者如何,则“殷因于夏礼”者,不特不能断其必无,且更当以殷之可借考古学自“神话”中入于历史为例,设定其为必有矣。夏代之政治社会已演进至如何阶段,非本文所能试论,然夏后氏一代之必然存在,其文化必颇高,而为殷人所承之诸系文化最要一脉,则可就殷商文化之高度而推知之。殷商文化今日可据遗物遗文推知者,不特不得谓之原始,且不得谓之单纯,乃集合若干文化系以成者,故其前必有甚广甚久之背景可知也。即以文字论,中国古文字之最早发端容许不在中土,然能自初步符号进至甲骨文字中之六书具备系统,而适应于诸夏语言之用,决非二三百年所能达也。

先给出一个现代的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学术界有共识的:

冈村修典认为:在商朝以前的中原,曾经存在着名为夏王朝的政体,这应当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问题是该政体是否达到了历史性划分所要求的王朝或者说初级国家的阶段。(关于这点从文献中无法判断,只有通过考古学的手法才能加以验证)

而考古上对于先商文化是当然存在,如二里头文化的一二期就被认为属于夏代文化的范畴,有出土石器,蚌器、骨器、木器等。

-----------------------------

但是宫本一夫强调:即使夏王朝就是二里头文化,也并不等于说文献史料中所记载的有关夏王朝的内容就得到了真实,更不能说,由此可以通过文献史料的内容来证明二里头文化是否完备了王朝应有的政治体制等问题,这种立论不合道理。

你会好奇——why?

其实很简单,因为用作论据的文献史料是以战国以后历史观为背景记述的。这与根据商王朝等甲骨文及金文资料等同时代文字资料来实证这段历史的方法不一样。

而这种质疑思想的来源呢?这就要提到当年大名鼎鼎的疑古风潮了:

鲁迅在小说《理水》有这么一段话:

“这这些些都是费话,”又一个学者吃吃的说,立刻把鼻尖胀得通红。“你们是受了谣言的骗的。其实并没有所谓禹,‘禹’是一条虫,虫虫会治水的吗?我看鲧也没有的,‘鲧’是一条鱼,鱼鱼会治水水水的吗?”他说到这里,把两脚一蹬,显得非常用劲。

其实这么一个学者是有原型的,鲁迅和这位学者有着挺深的瓜葛矛盾的,在厦门大学共事期间有过冲突,而这位学者呢,就是顾颉刚。

顾颉刚很厉害,他写下了长篇巨著《古史辩》,提出了[层累的造成的中国古史],与钱玄同、胡适等人成了当时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疑古学派],顾颉刚认为这样的层累古史观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其中很重要的第一层便是:

“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就越长。”譬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王是大禹,到孔子的时候开始有尧舜,战国的时候才出现皇帝神农,秦代时候出现了三皇,而汉代之后才有所谓盘古开天辟地传说。于是顾颉刚形成了这样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

有点儿像某历史学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意思。

钱穆的评价:

《古史辨》不胫走天下,疑禹为虫,信与不信, 交相传述, 三君者 (胡适、钱玄同、顾颉刚——— 引者注)或仰之如日星之悬中天 , 或畏之如洪水猛兽之泛滥纵横于四野 , 要之凡识字之人几于无不知三君名。

当时这样的观点提出对当时的学术界是一个巨大的震撼。

而今日也有人提出了疑问:

在《<尚书>周人称夏考》一文中,李渊教授论述了周人把自己称为“夏”的说法:

周 人 称“夏 ”,最早见于《尚 书·周书》。《康诰》曰:“(周文王)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 ,以修我西土。”《君奭》盛赞周文王治国有方,曰:“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立政》亦谓周代殷乃受天之命:“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 奄甸万姓”。

...

可以认为,周人灭殷后,以史为鉴,意识到政权之更替乃天命所为,周与夏和殷 是存在联系的,而且他们也力图从历史中寻求此类联系。在周人看来,他们的先祖曾追随远古有德之王夏禹,夏禹 乃尊奉天命的圣王之楷模。因此,周人代殷后自称为“夏”以示承夏禹之伟业,从而说明自己受天命的合理性,也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对于题主的问题我给出一个答案就是:

1.夏这个文明一定存在,但不能够断定是否到达了王朝的地步。

2.在疑古的角度上来看,即使兼有考古资料和文字资料也不能断定是否存在“夏王朝”,因为考古资料没有文字,文字资料不是同期(存在后来的朝代进行历史的层累,对自身合法性的一种建构的可能在)

参考资料:

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 夏王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傅斯年:《民族与中国古代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邱树森等:《新编中国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王学典, 李扬眉.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J]. 史学月刊, 2003, (11):101-108.

李渊.《尚书》周人称“夏”考[J]. 史学史研究, 2011, (1):119-120.

鲁迅:《理水》

另:

本文属于七拼八凑,如有出现历史常识错误或者是有意见请尽情告知,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夏朝存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