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于永正到马云的教育观

      半年前读到于老先生的一篇文章《于永正:退休后我终明白了教育是怎么回事》。于老师是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是一位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民教师,他的教育思想深受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等社会主义教育家的影响,多年来教育界的一位大咖,粉丝当然也不少,包括我。他的这篇文章中清晰的感受到对孩子们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心投入。也是于老退休后对自己教学历程的反思。 读完后我也反思自己。

他说:“我退休后才经常想,如果时光倒退十几年,让我再教一届小学生,该有多好!”,“如果能重新回到那时,很多做法,都会不一样”。
我时常记起江苏省模范教师王树堂先生生前对我说的一句话:“年轻的时候不会教,等会教了,又老了。”他说出了所有退休老师的心里话,一种带有无奈、伤感、留恋、遗憾的肺腑之言:

“如果再教一年级, 绝不会让小朋友上课尿裤子了;

犯了错误的学生进了办公室,一定请他坐下;

我不会再愚蠢地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现在我明白了,人人都是一个大写的“人”,人人都有尊严、有人格,人人都应该得到尊重。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生下来就千差万别,正因为千差万别,才有灿烂的世界和多彩的生活。不能单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文化成绩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可惜,我认识得晚了。如果我再从事小学教育,我会经常把十个手指头伸出来告诫自己:这就是你的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东方不亮西方亮,分数实在没有多大意义。

我想当“导师”,而不是当“教师”。

我明白了,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习惯,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一辈子的事情。人一生以读、写为伴,才会有成就。

于永正老师的几点反思,给了我很大感触和启迪。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清颜元语)“导而弗牵”是教学的真谛。教师时代应该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导师时代。我们本着教书育人的理念,也深知教育任重而道远 ,也本着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尊重个体行进于每天的课堂中。

        高考刚结束的那几天,几个刚参加完考试的学生来看我,其中一个说:“马老师,还记得一次数学课上您说我的一句话吗?”六年过去了,我怎能想起来自己都说过什么呀?“喜欢做什么就去做,前提是要做得舒心,但学习更重要,二者不矛盾的,就看你怎么安排好时间的。”想起来是因为他在我课上画漫画,我顺手收走了他的画,也随意丢给了他那么一句话。从上初中、高中,他竟然一直没放弃。记得一个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给我短信:马老师,我们同学聚会每每都会说到你,尽管几次都没请到您,如果我是老师,一定向您一样,先育人,再教书。

        几十年的教育生涯,我都给到孩子们些什么呢?我要怎么重新解读“教”和“育”,“教”和“师”。

      知识是可以传授的,甚至自学,但人生的智慧需费唤醒。

从于永正到马云的教育观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昨天,朋友推荐了马云一篇演讲:从幼儿园到博士,读什么?

      “如果我设计一个教学模式,幼儿园小学首先要让孩子学跳舞、唱歌、热爱运动、画画。文化是树的种子,要种下去。如果孩子懂舞蹈懂音乐,就懂得节奏。懂运动,会保持身体的感觉,会热爱,要让他热爱。小学要做价值观的培训。我希望小学有1000个东方的经典故事,1000个西方的经典故事,作小学语文教学中价值观的培训。东方的忠孝节义意识,西方的一些博爱的意识,非常重要。中学活动力强,要有约束,纪律性要做好。高中要培养兴趣。现在很多孩子唯一关注的事情就是高考,高考以后干什么?不知道,先进再说,没有想法了。考不上怎么办?像我,考不上、不上大学也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上大学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能更好。所以,高中基本上知道自己想干嘛,大学要学习知识结构,研究生要学习研究的方法,博士生要真正懂得人生的哲学道理,要用哲学思考问题。人生的轨迹基本上是这样。幼儿园的时候埋下热爱的基因,小学有价值观,中学有纪律性,大学有知识结构,然后把追求知识的好奇心加起来,你会像海绵一样。这是我想做的教育。”

        教育历来都是人人关注的话题,《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强调的就是先做到个人心智成长,而后才有力量治理国家。

从于永正到马云的教育观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们不去讨论于永正老师的教学之道,也不议马云的教育观怎样,在这个多元的时代,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们怎么能让几年后走出校园的学子们脚踩大地、抬头仰望蓝天,然后对自己说:我知道自己要往哪那里去?

从于永正到马云的教育观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于永正到马云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