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2

11.论述问题解决的通用策略。

答: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纽威尔和西蒙认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几条通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1)算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简而言之,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一只密码箱有三个转钮,每一转钮有0-9十位数字,现要采用算法策略找出密码打开箱子,就要逐个尝试三个数字的随机组合,直到找到密码为止。算法策略优点是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缺点是采用这种策略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

而且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人们很难依靠这种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些问题也许没有现成的算法或尚未发现其算法,对这种问题算法策略将是无效的。

(2)启发法

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常用的启发性策略包括:

①手段一目的分析。手段-目的分析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的方法。它的基本步骤是: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实现子目标;提出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的解决。手段-目的分析是一种不断减少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而逐步前进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手段-目的分析是人们比较常用的一种解题策略,它对解决复杂的问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②逆向搜索。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例如,人们要去城市的某个地方,往往是在地图上先找到日的地,然后查找一条从目的地退回到出发点的路线。逆向搜索更适合于解决那些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通路的问题,一些几何类型问题较适合采用这一策略。

③爬山法。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这就好像登山者,为了登仁山峰,需要从山脚一步一步登上山峰一样。爬山法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不同在于后者包括这样→种情况即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有利于最终达到目标。

12.简述依恋的含义、类型及阶段。

答:婴儿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具体表现是:将积极性行为指向母亲,最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在母亲身边能使婴儿感到很大安慰,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或焦虑时母亲的到来可以使婴儿感觉安全,当饥饿寒冷疲倦疼痛时,首先寻找母亲。

类型包括:

第一,安全型依恋。

第二,回避型依恋。

第三,反抗型依恋。

发展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13.结合遗忘的规律和原因,论述减少遗忘的方法或策略。

记忆保存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遗忘随时问的增加而增加;

(2)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

(1)抑制或干扰引起遗忘。如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2)压抑造成遗忘。如因动机或情绪造成遗忘。

(3)脑损伤造成遗忘。如脑外伤、中毒、营养不良造成遗忘。

减少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复习的强度和节奏应该依据遗忘的规律进行,如开始时复

习的强度和密度要大。

(3)减少前后学习材料的相互干扰。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14.结合至少三种理论论述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

要点:

(1)攻击行为的界定。

(2)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死亡本能导致攻击行为。

(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4)认知理论则侧重用对社会性线索的敌意性归因等认知成分鳃释攻击行为。

(5)生态学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源自祖先为适应生存而具备的各种攻击本能(如争夺食物、保护领地)。

(2)(3)(4)(5)中每答对一项给3分,此四项总分不超过9分。

15.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往上依次是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也越大,在高级需要满足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的需要;在人类的进化以及个体的发展中,低级需要出现较早,而高级需要出现晚。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就会出现直接的生命危机;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高级需要与人的健康成长紧密联系,高级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得到生理、心理的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种比较完整的理论,系统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发生发展与需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能够揭示人们之间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因此在管理上应用非常多,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进行福利、工资、奖金和保障条件的设置。

16.论述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

维果斯基是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对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教育与儿童智力发展有着非常独特的看法。有关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关系,他有着三个比较重要的思想:

1、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发展状况,在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最理想的教学要求,是既要高于儿童原有的智力水平,又要儿童通过努力所能够达到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合儿童。

2、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引导儿童发展,它决定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容、表现、水平和速度。

3、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作用的问题上,维果斯基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概念。他认为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让儿童在最佳年龄里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维果斯基的观点是有关教学和儿童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指导儿童教学,提供更为合理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安排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7.论述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动机的功能包括以下几点:

(1)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动机激活力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一般认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指向功能

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动机不一样,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人们在成功的机会很小时,也会坚持某种行为,这时人的长远信念起决定作用。

18.论述幼儿思维的基本特点:

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指思维活动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的理解,即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例如,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6个苹果,2个人平分,每人能分到几个",却不能回答3+3=?幼儿的这种思维特点与其知识贫乏及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是分不开的。

(2)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

幼儿中期以后,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在解决同一个任务中,幼儿园小班儿童更多的是在感知水平上解决问题,而中班和大班儿童逐步地学会在词的水平上解决问题。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在幼儿思维中所占的地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的水平比婴儿期有明显的提高,具体形象思维有很大程度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只是刚刚发展,幼儿对其经验范围内的事物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

(3)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幼儿园小班儿童的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像或表象调节,言语在动作过程中不起什么作用,只有在做完动作以后,他才能在言语中把它反映出来;中班儿童往往是一面动作,一面言语,言语的计划作用还很差;大班儿童已能在行动之前就用言语表达想要做什么和如何做等,这时儿童的言语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述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