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

      扶贫是一项政治任务,一项政治运动,任何人不要多言多语,否则……校长开会时,说了半截话,然后把目光从眼镜片上射出来,扫视一圈。

        从扶贫运动开始,有些人偏偏质疑,到底这样子扶贫有何意义?

          哪样子呢?

        一、开始是老师包干到户,精准扶贫。老师月工资如下,中二、中一的职称一个月工资2000多,中年人中高职称的3000多,正高的凤毛麟角4000千多,在我们这房价7-8千的环境中,去搞精准扶贫,有人质疑:我们要知道如何发财,我们自己就去发财了。就我们这工资,有资格扶吗?怎么扶?扶得起来吗?

        答复是,只要你拍个照片,说明你去了。知道你扶的是谁,人家知道你是谁,告诉他回头镇里会给解决问题,给他补助。

      二、扶贫了一段时间后,一个月要去两次,要发定位,要了解扶贫人家的情况。城里的各个单位都要参与,开车去,中午吃饭,加油,单位给报销。因为有的人觉得干扶贫没有意思,就买箱牛奶什么的意思意思,这个单位不给报,有单位有钱的(学校是没有钱的),就统一买了带过去。有镇里领导开会说:你一个月几千块钱,买点东西带过去怎么啦?有个八里河的老师,自己掏腰包给贫困户买了几只鸭(或者鸡)送过去,但是再抽查中,没记住贫困户家里人均住房多少平方,被通报批评。五十铺一位老师,和贫困户老大娘虽然处得比亲人还亲,但是由于老大娘年龄大了,记不住扶贫人名字,纪委要给处分,学校领导呗诫勉谈话。

      三、东西买过了,政策宣传了。还干啥呢?新任务下发:要给建档立卡户建资料,要了解适龄儿童有无辍学,在哪里就读?调查22周岁的青年在做什么?一个老师分了几十户,下乡走访,电话访寻。走访的,耽误了上课;访寻的被认为是骗子。一个老师打电话询问某贫困户情况,对方在外地打工,家本不贫,但是早年因为某些原因被按上了贫困户的帽子,如今各项政策倾斜,觉得优惠不少,补助不少,也就安享额外收入,乐得坐吃补助,兼之上面对扶贫户百依百顺,当老师打电话核查情况时,不耐烦地说“我的材料都在村干部那里。你自己去查。”嫌教师询问无聊,属于六个手指挠痒,多费一道。老师苦苦哀求:”我时间紧,任务重,今天就得把表填齐上交,否则被处分,你就告诉我吧。”对方“嘭”的一声把电话挂掉,置之不理。还有一个贫困户直言扶贫教师:“我有一个亲戚,要上你们中学,你不给我安排,我给你差评。”该贫困户在农村,该扶贫老师在县城。

        四、扶贫教师要给贫困户扫地、擦桌子、搞卫生。如有板凳不够、家具破损、房屋老旧现象的,板凳,老师自己可以帮助购买,大件家具,房屋维修,老师上报,村里解决。有些家庭,真是穷呀!老头老太太,破屋烂茬,无劳动力,孤苦无依,一来二往中和扶贫教师建立了深厚的情义;走访中查出部分家庭,贫困,却籍上无名;有些贫困户,有房有车;走访中,一个五保户,鳏夫,趁某女教师弯腰扫地时,从后面摸女教师屁股!该女孩,外地人,特岗老师,想想扶贫路上种种,不禁嚎啕大哭,委屈无限。

        五、扶贫人进驻贫困村,走访排查,为时两个月,不准脱岗。我们学校须派两个老师参与。大校长担心他们的吃住问题,亲自和扶贫乡镇扶贫村对接,希望解决他们的吃住问题。他做事比较周到,考虑问题超前。由于我老公在该镇上班,他提前打电话希望我老公能和村里干部打个招呼,安排一下。老公打过电话,我又不放心,又发短信,打电话,希望对方能力所能及给予生活上的安排。对方和我也熟识,直言一共要来五个人驻村,不是来帮忙,简直是来添乱。以前其他单位来驻点,都是自己解决自己的食宿问题,他们村干部从来事就忙,会议多,难道百忙之中还要抽时间花精力来照顾驻村教师不成?

      “你们今天打电话,明天才来也好办,怎么说来就来了呢?我们到哪里去给你找房子,还要最好有空调?”

      电话里老公还没说清楚,村干部以为今天五个人就都到位,五个人都是我们学校的,今天就要给安排住宿,颇不耐烦地说知道了,他还要去开会。

        校长吩咐个任务下来,希望我们学校驻村教师能食宿无忧,老公给我出个主意,让我打电话给我的学生,说她的哥哥正在竞选村长,负责扶贫工作,让我通过学生和他说一声。上午打电话就知道村里正在选举,而一打电话,得知学生因为哥哥参加选举,所以赶回来投票,正好在家,她的亲戚们也千里迢迢回来参加投票。可是虽然她哥哥票数高,但是没有过半,不符合选举程序,还没有结果。但是,她会告诉哥哥多多照顾的。

        这就是我们大校长做事风格,一贯管理学校做事认真,前瞻后顾,连带着扶贫工作也不半点马虎。说好的明天来,自己今天又提前来接洽。不过村干部似乎并不感冒驻村干部的到来。

      想起香港志愿者到非洲“扶贫”。车到了之后,南非的黑人孩子就好奇的围上来。来自大陆的志愿者第一次参与,看到孩子们到来,就马上把书包呀,文具盒呀拿下来,要发给孩子们。但是,香港的志愿者制止了他,而是告诉孩子们,如果他们能把东西把从这里搬到那里,会给他们一定的报酬。等孩子们留着汗拿到自己的“报酬”时,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飞奔而去。同样是给,大陆志愿者习以为常地“施舍”,让受助者不劳而获;香港志愿者却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劳动”,让他们自食其力。让我想起了同样是逃难,哈莫却非要劳动后才肯接受食物,哪怕面黄肌瘦,饥肠辘辘。后来哈莫能取得成就,也是因为他坚持有尊严地获取。

        现在很多贫困户明明不是贫困户,明明已经脱贫,却不肯去掉贫困户的帽子,是因为,我们的政策在培养“懒惰的不劳而获者”。

        鳏寡孤独废疾者,应该皆有所养。希望我们不要养出“废”人。

扶贫路上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扶贫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