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新的历史阶段,武汉市在全国首创编制了《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从武汉城市发展和转型的高度,制定了“2020年建成中部中心城市、2030年建成国家中心城市、2049年初步建成全球城市”的“三步走”战略。
2035年,将是武汉从国家中心城市向全球城市迈进的重要转型节点。面向2035年,武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深刻把握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一阶段具有从工业化中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转型发展的特点,在一个规划期内同时具有工业化中后期和后工业化两个阶段的发展特征。
本轮武汉总规的难点在于如何理性确定城市规划理念、发展定位和发展路径,以城市总体规划的主动变革来适应和引领武汉城市发展的战略转型
——武汉城市发展转型的 “四个维度” 特征
一是经济维度:由高增长逐步转向更为注重发展质量的稳定增长。武汉当前经济发展正从工业化中后期迈向工业化后期,2030-35年期间将逐步转向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因而需要从3个方面进行提前思考和应对。
首先是经济发展的动能转换,更注重创新和改革,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其次是从单纯经济增长到全面发展的模式转型,更注重生态、绿色,强调可持续发展。第三是经济发展从注重速度向强化质量的转型。
二是社会维度:由“以物为本”转向更为公平包容的“以人为本”。
今后一段时期,是武汉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治理大城市病、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充分彰显城市特色的关键时期。
城市发展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强调需求的多样性、强调保障和普惠、强调高品质生活、强调面向未来,切实按照“以人为本”理念,建立从目标到措施的逻辑链。
三是空间维度:向更大尺度区域规划和更小的政策分区转变。
面向2035年,武汉城市空间转型将体现三大特征:从用地规模来看,逐步趋向“较高增量—紧增量—零增量”发展。在区域视野方面,将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向更大尺度转型,市域转向大都市地区。
城市内部空间则趋向更小尺度转型,市域转向中微观尺度“老城-新区”、“动区-静区”等政策分区,重视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随着市民对日常生活需求和环境品质的提升,需要按照“构建15分钟生活圈”理念,配备生活所需的购物、休闲、通勤、教育、社会交往和医疗等基本服务功能和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的社区空间单元。
四是科技维度: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城市更加智慧化。
当前,互联网+从移动互联走向万物互联,城市更加智慧化。城市功能分区将进一步模糊化,土地利用更加兼容混合,公共空间将成为城市空间的关键节点。互联网+交通”充分优化人、车、路之间的网络,提高整个交通系统及个人出行的应变性,使交通更智能、精细和人性。
从科技发展趋势看,人工智能的崛起,将促进新生产、新生活方式发展,对城市产生深度影响。颠覆性新技术催生产业变革,新经济形态改变社会生活,新交通技术改变城市时空关系。
伴随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技术逐渐成熟,未来城市将实现以智能公共交通为主、无人驾驶私家车个性化出行为辅的出行方式,从而影响路网结构和空间模式。
——新一轮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转型。
一是理念转型。由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科技和文化全面发展。2035武汉市发展的总目标为:创新引领的全球城市,江风湖韵的美丽武汉。
其中,创新引领是武汉的可以迈向全球城市的独特优势,应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集中,大学生、高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江风湖韵是武汉最为突出的本底特色,武汉国土面积将近1/4为水面,大储量、多形态、高品质的淡水资源具有突出优势,在世界范围内都可谓首屈一指。
“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发展; 由“技术文件”转向“共同纲领”城市总体规划不仅是专业人员、职能部门的技术文件,而是全市共同遵循的发展纲领,须充分发挥总规的战略引领、刚性约束、多规合一等三大作用。
二是空间转型。在更大区域范围构建武汉大都市区;由中心城区走向全域一体化发展;实现城市空间功能多元化复合发展。总规主要从空间功能实现的结果导向,维护确保公共安全、公共空间、公共服务的基本立场,对空间功能的外延发展持开放态度,体现总体规划的弹性适应。
三是策略转型。生态:从被动保护到生态与城市相融合;交通:从对小汽车友好到对行人友好;尺度:从大尺度空间转向中微观空间;用地: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
在规划管控方法上,以总规为依据,逐级深化至分区规划、控规升级,构建地面、地下、地上“一张图、立体化”的空间导控体系。
四是成果转型。新一轮武汉总体规划侧重从分级事权逻辑出发,考虑空间治理法治化、政策化要求,重新思考和探索了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体系。包括面向中央事权的报审成果;面向地方事权的传导落实;面向管理的“多规合一”协同审批平台;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升级利用。
——城市规划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在空间的投影。
既要创新规划理念、规划方法,但同时也应坚信现代城市规划关于区域协调、和谐宜居、城市安全、社会包容、城市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理,社会调查、预测研判、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基本方法。
在变与不变的理性思考框架下,总体规划需要把握不变的理想和原理,才能从容应对变化的挑战。
(资料来源:《城市规划》)
闻丁(中国媒体旅游记者联盟特约通讯员)
2019年7月28日/重庆两江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