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道在上面写的这些玩艺儿,是不可能赚到浏览量的,这些内容,主要还是几位文友在看。
前天童年的流星兄发文,回应了贫道两月前关于科学主义的文章,读完后,对一些问题,又有了新的理解。贫道如今搬砖,为糊口心力交瘁,怕是要等上许久,才能将这些感想整理成文了。
上次写了一篇科普美学入门知识的文章,元宿周期表兄说,讲到美的本质,竟戛然而止了。哲思专题副主编白马非马已成斑马兄说,哲思专题写美学的不多。后来希腊智術史兄说贫道总是挖坑,挖了不填。
所以,就有了这篇填坑的文。
贫道曾不自量力夸下海口,说美学如果掐住关节写,也就只需要一篇六千多字的论文,许多问题就够说清楚了。这一篇,是压缩到3千字的。
一、实体化与美本质的内在矛盾
美的本质存在吗?美的本质在文化中存在,这导致了美的实体化。实体具有自性,实体的存在不依赖于它物。实体是真实,实体的性质不受现象变化的影响。美的实体化是美本质寻求自身独立和真实存在的过程。实体只是哲学概念,并非现实的存在者。所以美本质不可能转化为实体,只能具有实体化的倾向。美本质怎样在审美的世界里导致美具有实体化的倾向,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美本质的实体化由美本质的悖论引起。美不能脱离审美活动存在,所以,纯粹客观的世界里没有美的本质。但美具有客观属性,所以,美本质存在于人类创造的文化中,即人化的自然中。同时,当有美可言,人类行为才具有审美活动的性质。因此,美本质由审美创造,而审美由美的存在决定,这构成了美本质的循环论证。这一结果体现了文化中的美本质的悖论。
如果美本质由它物决定,那么,美本质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存在,这就意味着美本质不能决定自己是美。这造成了文化中的美与审美之间的撕裂。人的活动无法在没有美的前提下证明自己是审美活动,于是美本质处于游离于社会文化之外的状态。美的实体化是美本质在文化中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二、美本质在文化中的属性
美本质存在于文化,审美活动同时也是文化活动。美本质在文化中具有的属性,使美具有实体化的可能。
文化的社会功能是教化人,文化因此具有社会价值。文化借助审美活动实现教化功能。在审美活动中,美感引发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反应,心身的愉悦感使人认同激发美感的事物。这类事物是文化的产物,它们不仅具有引发美感的性质,也具有承载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让人认可带来美感的事物,进而认可该类事物具有的思想内涵,是文化实现教化功能的方式。教化过程融入审美活动,审美活动融入消费环节,消费环节是人的再生产环节。所以,植入审美活动中的文化思想,融入人的潜意识,进而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改造,实现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再生产。
审美活动的物质载体来自于文化财富,文化凭此干预审美活动。文化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当文化再生产出社会关系中的人,人就由人的劳动产物支配。美的本质存在于文化中。文化对审美活动的干预,使文化决定美的本质属性。美的本质属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第二性的物质
在自然界,物质具有场。场是物质性质的表现。物质可以通过场相互作用。场的存在以物质的存在为前提,所以,物质是第一性的存在,场是第二性的存在,物质和场的存在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文化通过人类劳动,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无处不在的文化以各种形式,影响社会个体的意识。这种影响力的存在,集合成文化的“场”。文化体现为具体文化形态,具体文化形态的存在决定了文化场的存在,具体文化形态是第一性的存在,文化场是第二性的存在。具体文化形态和文化场都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它们都是物质属性的存在。
美的性质在审美活动中体现,文化场在审美活动中发挥作用,塑造出被认知的美的性质。因此,美本质准确来说,存在于文化场。文化场中的存在者具有与文化场相同的属性,否则不能通过与文化场的相互作用彰显其存在。文化场是第二性的存在,是物质性的。所以,美的本质也是第二性的、物质性的存在。
(二)形而上的存在
自然界里反物质和暗物质的存在不能通过感性认识直接认识。它们对其他物质的影响证明它们的存在。不能被感官认识的物质是形而上的存在,能被感官认识的物质是形而下的存在。形而下的物质是逻辑上第一性的物质,形而上的物质是逻辑上第二性的物质。第二性的物质在逻辑上由第一性的物质决定。美本质不是物体,不能由感官直接认知。所以,美是形而上的存在。文化场通过对认知的教化来体现其存在,所以,文化场是形而上的存在。
美在文化场中具有的第二性的存在和形而上的存在,这两种性质,使美本质具有了实体化的可能。本文接下来讨论美本质的实体化过程。
三、美本质实体化的过程
虽然美本质存在于文化场,文化场是个体之外的客观存在,但是,审美活动是个体的行为,美的标准因人而异,所以,在个体自己的世界里,美是绝对的。绝对的美本质对于个体而言就是完美,否则不是绝对。绝对的美是审美与美的同一,美是体、审美是用,这样,美决定审美,美具有独立的体,进而才有完美可言。当美具有了体,文化中存在的美就具有了实体化的性质。在审美与美达到体用同一时,美本质达到完美和绝对的状态。由于美与审美同一,美本质的循环论证便不会存在。因此,美本质的实体化解决了文化带给美本质的内在矛盾。
绝对的美存在时,没有相对的丑存在,否则美就不是绝对的。没有相对的丑,也就没有美。所以,美的实体化取消了美的意义。但是,这种绝对的美存在于个体的精神世界,相对于文化中的丑,它仍具有美的意义。
美的实体化过程既诠释了美的本质,也取消了文化中相对性的美。美的本质如果要实现本质的意义,就会失去美的意义;如果要实现美的意义,就会失去本质的意义。于是,美本质的问题转化为美本质的实体化的问题。美本质的实体化随着审美活动延展到文化中。文化中的美本质的实体化是本质的意义被淡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个体的审美活动与生命活动的统一中实现。
人类个体的本质,在于个体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存在。因此,个体生命的存在是绝对的美的评价标准。美的实体化是审美和美的体用同一,审美标准是个体生命的存在,所以,实体化的美同一于个体生命的存在,美因同一于个体生命的存在而具有实体化的性质。审美与美同一,美与个体生命同一,这一状态是美与真、善同一的状态。因此,美的实体化是人类个体体证生命存在的途径。
在人类个体的生命系统中,身体是精神的物质基础,精神是身体的功能。特定的精神活动对应特定的生理反应。长时间的特定生理反应会改变身体。审美与美的同一是个体的精神活动,这种美的标准是个体生命的存在,因此它带来的美感意味着相应的审美活动对生命的积极作用。于是,美的实体化具有了生理和心理活动统一的基础,美因身心统一而真正完成了实体化。精神活动对应的生理物质基础是形而上的存在,美是形而上的存在,所以,美的实体化以美的形而上的存在为基础。
个体对具体事物的美的认知,是个体对美的本质进行思考的基础。个体体验的美的事物具有有限性。个体从有限的美的事物中不能概括出在所有美的事物中普遍存在的美本质。任何抽象概念都有对应的经验基础。当美本质在抽象思维中产生以后,美本质会以对特定事物的心理体验为依托。在与经验中的具体事物结合之后,美本质就具有实体化的性质。实体化的美本质具有了类似于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性质,而不再是抽象意义上的美本质。所以,对美本质的思考也是审美活动。
四、结论
本文认为,美的本质存在于文化中,文化利用审美实现教化功能,美的本质和审美都依赖于文化。文化带给美与审美的冲突,引发了美的本质的悖论。美本质的实体化是解决美与审美的矛盾冲突的途径。
美本质的属性是形而上的和第二性的物质,这一属性是美本质实体化的基础。就个体而言,当美本质作为“体”,审美作为“用”,美本质与审美在体用一源的关系中,可以解决文化带给美和审美的矛盾冲突。美本质与审美的体用合一是美本质实体化的开端。在美的实体化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所引发的生理变化可以确证美,美因个体的身心统一而完成了实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