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叛之三-诸葛诞
在之前的毌丘俭叛乱的时候,曾联系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希望能共同起义,诸葛诞考虑再三,决定不响应对方,最终毌丘俭军被司马师歼灭。诸葛诞因为有功被晋封魏征东大将军、高平候。
不过此后的诸葛诞也有兔死狗烹的感受,包括之前被杀的太常夏侯玄也是他的亲密好友,另外司马昭对朝政的把持,使得诸葛诞感觉自己前途未卜,于是他开始自己考虑后路了。
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诸葛诞的情况,其实很多人都应该可以猜到,从姓氏来看,他必定和诸葛亮有某种关系。的确,他是诸葛亮的族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诸葛丰。
以前看三国演义的时候一直听说诸葛亮辅助刘备成为蜀国丞相,大哥诸葛瑾在东吴辅佐孙权,还有三弟诸葛均在魏国为官。人们通常称之为“诸葛三兄弟,蜀国得其龙,吴国得其虎,魏国得其狗。”
这个也和许多情节一样,是虚构的。其实三弟诸葛均也在蜀国为官,官位不高,和两个大哥相比简直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真正在魏国闯出名堂来的诸葛族人,便是这个诸葛诞了。
他是白手起家,从基层做起直至封疆大吏,是典型的草根成长记。
毌丘俭被杀后,他感觉心中非常不安,担心司马昭有一天会对其不利,因为他虽然曾多次立功,但始终不是司马氏一派的。随着公休(诸葛诞字)的势力越来越大,被司马昭猜忌也是很平常的事。
于是他开始收买人心,养数千死士以求自保。恰巧这一年东吴有意进攻魏国,公休趁机上书要求朝廷让其再增兵十万,用于应战。
《资治通鉴》里关于诸葛诞被司马昭发现有反意的情节是这样描述的:司马昭刚上台不久,想要了解各位封疆大吏对自己的支持程度,便派亲信到各地巡防。贾充来到诸葛诞处,酒足饭饱之后故意挑话:“京城的多位贤士均认为司马公天命所归,建议魏帝禅让,不知诸葛将军意下如何?”
诸葛诞一听,大怒:“你不是贾逵的儿子吗?何出此言!你家世代受到魏国厚恩,怎能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京城发生危难,我愿意为国捐躯!”
贾充大吃一惊,默然不语,半晌,开口说:“此乃其他人的想法,我转告诸葛将军而已,非吾之意。”勉强搪塞过去。
贾充回京后立马向主子报告了诸葛诞的想法。
我觉得这个情节应该不存在,诸葛诞心里非常清楚贾充是司马昭的心腹,也十分明白他此行的目的,怎么可能如此坦白地,近乎于公然宣布反叛似的向贾充吐露心声呢。这种事只有白痴才做得出,而诸葛公休作为如此高官显然和白痴相距甚远。
不管怎样,诸葛诞与朝廷(司马昭)之间的罅隙是越来越大,双方也都是心知肚明。由于诸葛诞在外地不受节制,司马昭决定先发制人。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朝廷下诏令诸葛诞进京,荣升司空。
司空是三公之一,是所有做官人的终极梦想(想做皇帝的除外),官员们的一生追求,任何人接到这个任命恐怕都要欣喜若狂了。
不过对于诸葛诞来说,这是宣战的布告。现在需要马上作出抉择,是入京就擒,还是起兵反抗。
经过一昼夜思考,公休终于下定决心,不走曹爽老路,无论如何要拼一下。
淮南三叛中最后一场,也是规模最大的诸葛诞叛乱爆发了。
和之前的王凌、毌丘俭、文钦不同,诸葛诞这次做了充足的准备。
首先,他从朝廷使者处得知扬州刺史乐綝参与告密一事,于是自己亲自前往州府,一刀解决了乐刺史。乐綝是五子良将之一乐进的儿子,不过和老爸相比实在相距甚远。公休顺便将扬州城内大约五万兵马也收归旗下。
其次,他积极引进外援,花重金(派儿子诸葛靓为质)从东吴引入吴军助阵。孙綝看到魏国征东大将军主动来投,高兴异常,派了以全怿(全琮之子)为首的多名将领,率领三万人前来助阵。
最后,当然少不了上次投吴的文钦文鸯父子,他们久事魏国,对魏南部人文地理极其熟悉,能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另外,后勤保障等工作也做得很好,寿春城里的粮草储备足够十万人吃一年,看架势是准备打持久战了。
而朝廷方面,司马昭继承了父兄的光荣传统,亲自领兵出征,召集了二十六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气势恢宏,无往不利。
不过和上两次不同的是,之前司马懿出征有两个儿子坐镇京师,大哥出征时司马昭在内看家,如今只剩他一人了,走了以后京城发生政变该如何是好。
司马昭思索再三,作出了一个惊人决定。
他决心带着皇帝曹髦、郭太后一同出征。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御驾亲征的事迹多不胜数,有主动请缨的,有大臣强烈要求的,也有被逼胁迫的,都很正常。
不过连同太后都一起上阵的情况,可谓是绝无仅有了,司马昭算是开创了新纪元。
战斗其实很简单,诸葛诞目的是割据一方,所以他就是死守寿春城,而司马军的大部队则在外围形成包围圈,然后攻城。
当诸葛诞看到司马军在城下扎营时,不禁微微一笑,兴奋不已。
部下问:“敌方大军兵临城下,很快就要进攻,将军何故开心呢?”
诸葛诞:“马上就要面临雨季,淮河之水很快就要淹到寿春城下,届时对方营帐全部进水,乱作一团。我军再乘势突击,定可一举击溃敌军。”
部下:“将军英明。”
于是诸葛诞气定神闲地等待梅雨季节的到来,每天就是喝喝酒,打打牌,过着休闲的时光。
有句话我们之前重复过很多次,也证实过很多次,就是反叛者是没有好下场的,这次的诸葛诞······似乎也不例外。
说也奇怪,自从司马昭军队驻扎城下开始,往年都要发大水的寿春,竟然一滴雨都没下,神奇的令人目瞪口呆。
司马昭一看,老天都在帮他,再不行动实在说不过去,于是便下令猛攻。
诸葛诞不愧是大国名将,手下又有十八万将士,守城方面非常强悍,司马军虽然积极进取,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双方就这样持续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虽说外面攻不进来,但诸葛军也感觉吃紧,毕竟是十八万人,原先给十万人准备的粮草,现在人数几乎翻倍,消耗的速度也要快一倍了。
公休一看情况不太妙,于是写信给孙亮(孙綝),请求东吴再派军队来救援,届时可以里外夹攻,击溃敌军。
孙綝又派了朱异(名将朱桓之子)再率领三万人前去救援,看来孙綝同志对数字三非常着迷啊。结果被魏军大败,损失两千多人。
孙綝火了,亲自出征,到了前线与朱异汇合,再次命令朱异出战。
这次朱异带了五万人去战斗,可是结果还是一样,大败而归。
并且这次更惨的是,魏军另有一支小分队突袭了都陆,那是吴军的粮草仓库。结果吴方猝不及防,再次大败而归,储存的粮食都被一把火送上了天。
这下解脱了,饭都没得吃了,还打什么仗,于是朱异准备撤军。
史书没有写朱异多次失利的具体原因,的确是令人感到奇怪,要说吴国派出的援军,不至于那么不经打,一打就输,溃不成军。我估计是朱异和孙綝,亦或是文钦等人有矛盾还是怎么来着。
孙綝这下暴怒了,我给你朱异那么多兵,连一次小胜都拿不到,你是饭桶还是什么来着,于是准备着手解决朱将军。不过他还想给朱异最后一次机会。
孙綝又给了朱异三万人(还是这个数字,无语了),命他出兵,而此时的朱异,打死也要违抗军令,不去了。
孙綝也不多说,只是命朱异速来他的营帐有要事商量。
此时即便是路人都看得出孙綝准备收拾朱异了,可朱将军也不知是吃错了什么药,居然就准备前去见面。
出发前,他手下有个奋威将军的小官拉住了他,告诉他此行凶多吉少,切不可前往。
但是朱异就是牛也拉不住,一心求死,还对奋威将军说:子通(孙綝字)是家人,有什么可怀疑的?
看来一个人坚持要死,是没得救,也不必要救了。这位好心劝他的奋威将军就是原丞相、大都督陆逊之子陆抗。
事情果不出陆抗之所料,朱异一进营帐,孙綝马上抓住了他,一句废话都没有就地处斩。
至始至终,我都无法理解朱异的这种行为,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
斩了朱异,孙綝自己也认为打入寿春城已无望,便撤军回东吴了。
诸葛诞原本指望东吴外援来助阵,结果连个影子都没等到,城中的粮草日渐缺少,士兵们士气低下,公休十分焦虑。
同样担心的还有他的部下蒋班和焦彝(音同遗),他们找到诸葛诞,劝说他不要坐以待毙,因集中兵力在一处突围,那样至少可以有很多人逃得出去。
公休还未做出答复,一旁的文钦突然跳出来,情绪激动地说了一长串话,大意就是东吴救兵必到,如今只有死守一途。
文钦估计是在东吴待久了,对新主子极有信心,却不知城外发生的事情。而诸葛诞在文刺史的一番激情演讲后也被感染,坚定死守决心之不动摇。蒋班焦彝还想再劝,却被诸葛诞斥责,更被警告再言战者死。
二人见此情形,明白大势已去,于是连夜带着自己的部下出城投降去了。
既然有了吃螃蟹者,那效仿者就会蜂拥而至,于是城内士兵开始逐渐逃出城投奔司马军,其中甚至包括东吴最初时来的援兵。
到了第二年正月,城内的粮草已经逐渐消耗完毕,快要撑不住了。
而此时的诸葛诞与文钦之间的矛盾也在扩大。
之前说过,最早的时候二人是同僚,后来毌丘俭文钦叛乱,邀请诸葛参加而被拒绝,更是出兵攻击文钦,害的毌丘俭身亡,文钦逃亡,两人的关系本来就很差,这次纯粹就是因为共同目标而暂时联手而已。
如今,共同的目标已经渐行渐远,黄粱一梦了,再不改变现状,很快两人要走向灭亡的共同结局。
他们集结兵力,安排突围,但是由于准备不足,被司马军击退,无奈之下只能回到城里。
晚上,文钦找到诸葛诞,说:“目前城内粮草已经不够,不当机立断恐怕就要全军覆没了。”
诞:“那依公之见,该如何是好?”
钦:“城内北方士兵过多,不如尽数放出城,只留东吴士兵守城,以减少粮食消耗。”
诸葛诞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
北方士兵就是诸葛诞的直系部队,如今文钦要求他将这些人全数离开,那不是在要他老命吗。
他怀疑文钦此举是否是想干掉自己,越想越怕,加上之前的恩怨,公休在盛怒之下一刀干掉了文钦。
同时他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去斩杀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鸯、文虎。
文鸯文虎这时也听说老爸被诸葛诞杀死的消息,于是急火攻心赶来报仇。
没想到诸葛诞更急着要找他俩,文鸯一看阵势,虽然他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毕竟双拳难敌四手,这种情况下报仇是没希望的,再不逃自己也玩完了。
于是兄弟俩带着本部兵马一起逃出城外,投奔司马昭去了。
司马昭听闻文鸯来投,心中感慨万分。
大哥司马师就是在上次战役中,被文鸯突入军中,急火攻心眼珠爆眶,回京后医治无效而亡,文鸯可以说是仇人,那如今仇人主动来投,真的是绝佳复仇良机,以慰兄长在天之灵。
估计十个人里有九个会那样做,而司马昭的确不是普通人。
他对将士们说:“文钦罪大恶极,他的儿子当然该杀。只是他兄弟二人是无路可去,才投向我军。且城池未破,杀了他们,反而会使守军害怕而奋战不肯出降。”
司马昭更赐爵关内侯给文鸯兄弟,如此一来文鸯兄弟自然是对司马昭感恩戴德。他们带领上百士兵沿着寿春城巡视,对城中守军大喊:“文钦的儿子都不被杀,其他人有什么好怕的!”
城里的士兵们听到这话,基本上就是全无战心,纷纷效仿兄弟俩,出城投降。
此时的诸葛诞已经是弹尽粮绝,倒数过日了。司马昭看准时机,发动猛攻,终于在二月的一天破城而入。
令人讽刺的是,就在破城当日,寿春下起了瓢泼大雨,雨势惊人,几乎要淹没城外营帐。
诸葛诞在城破之时趁乱逃出了寿春,但司马昭布下天罗地网,他能逃到哪里去呢。很快,便被将军胡奋所抓,斩首示众。
随后发生的一件事令人感叹万分。
城破之日,城内有一支诸葛诞的嫡系部队一百多人被俘,敌方将领准备招降他们。
他们表示坚决不降,愿随诸葛公地下。
将领无奈,只能威胁,不降就死,降可活命,以后继续保留光明前途。
继续被拒绝。
将领准备杀鸡儆猴,问第一个人投降不,那人摇头。
一刀下去,人头落地。
再问第二个,投降不,回答还是摇头。
又是一刀,命丧黄泉。
······
以上过程重复一百多次。
直至最后一人,将领自己都手也软,心也软,近乎于哀求地说:“投降吧,我不想再杀了。”
那人微笑着摇头,主动下跪,引颈受戮。
将领眼含热泪,无奈之下成全了他的节气。
司马昭后来得知此事,感叹万分,下令将一百多人全部下葬,以示尊重。
轰轰烈烈的淮南三叛的最后一战结束了。
此战过后,支持曹魏皇室的武装力量基本上被消灭殆尽,从此以后就是司马氏的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