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识教育

最近经常看到空间里经常有朋友无奈地感慨“自己选的专业,跪着也要读完。”身边也有同学表示“我tm选错专业了”,“自己一个理科男,绝对想不到有一天会学素描”……对于我自己来说,城乡规划这个专业并没带给我太多惊讶,基本是在意料之中。不过或许,这只是我运气好,恰好对专业情况猜得准罢了。某个网站的民意调查中,中国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毫无兴趣的占将近60%。这几乎成为了中国大学生的通病。

这个数字,并不是在哪个国家都这么高。美国许多著名大学历来实行“通识教育”,大一不分专业,大多开设上千门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决定学习内容。学校只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修满一定数量的课程,除此之外没有过多干涉。美国大学生大一选课,大二可以选系,大三才决定主修什么。有人可能会问那这样的话大一学了的那些最终没成为主修的课程岂不是在浪费时间?我认为恰恰相反。《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结尾处有位老师对玩世不恭的主人公解释教育的意义时说道,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测量你大脑的尺寸”,“看看它究竟能装哪种东西,装多少东西”。《娱乐至死》中曾引用了一位教育家的话:“学习过程中最不重要的就是学到的知识。”

反观国内,我一直认为我们刚入学时就像一块块形状各异的宝石,经过十二年的打磨,终于变成了千篇一律的砖头了,这时候该填志愿了,问你:“你原来是什么形状的?”我们面面相觑,却犹如照镜子——我们有过不同么?或许,我们之间还是有不同,但我们所了解的,仅限于谁谁数学好,谁谁擅长英语之类的再粗略不过的所谓“了解”,“大脑的尺寸”远远没量得精细。以至于出现了大家以填报志愿的几天决定将来四年甚至一辈子的现象。由于对自己、对专业的双重不了解,我们在面对千万种专业时只能感慨“人生犹如掷骰子”,或是干脆对赌徒心理听之任之,以“这个专业妹子多”,“这个学校离家近”等的离奇理由决定自己一生的方向,在我看来也属无奈之举。不知道怎么选,总不能不选吧?

“通识教育”的最大优势是给了学生了解专业、了解自己的双重机会。让学生们充分了解自己的头脑“适合装什么东西”。在我看来,这种模式才真正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意义。如今,全国各大高校逐渐开始尝试这种模式,但专才教育仍是主流。改变全局,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