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和创新

挑战和创新

----第十七届楚水笔会暨江苏省2018年度报纸副刊好作品《兴化日报》获奖作品颁奖仪式侧记

“天涯春信自如期,日暧莺啼又一时。”江苏省2018年度报纸副刊好作品的获奖消息如期而至,本报共有7件作品获奖,获奖数及奖次位于全省县市级报前列。7月6日下午,本报副刊部与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联合举办的第十七届楚水笔会暨江苏省2018年度报纸副刊好作品《兴化日报》获奖作品颁奖仪式在文正实验学校举行。闷热的天气里热浪涌动,催发着人们从不同的地方汇聚而来。这是文学的魅力,文化的力量。

这个时节,雨水充沛,草木拔节,万物葳蕤,正是一年之中生命最旺盛勃发的时节。市新闻信息中心负责人在致欢迎辞时表达出由衷的谢意,感谢楚水笔会的文友们对楚水副刊长期以来的支持和热爱。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校长在介绍学校办学情况时表示,学校一直努力践行为平民办学校,为百姓育英才,为社会作贡献的办学理念,今后他们将继续追求卓越,铸造辉煌。

每个获奖者心中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故事。活动中,获奖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感想。散文类一等奖《麦田深处长秘密》的作者朱秀坤说,他的写作题材离不开里下河的风物人情,习惯于从家乡的水土中汲取营养,尽量用细腻的笔法,真挚的情感,清新的文字,将关于家乡与童年的一切,描写得更真、更纯、更美。他愿意用文字去书写,在更深人静的黑夜里,抚慰心底的孤独与乡愁。郭亚群的作品《彼此释怀》获得二等奖。她在分享创作体会时说,《彼此释怀》应该是从选取的写作角度来获胜的,文章从矛盾开始,通过恨写爱这个不同于平常的方式来描写母爱的温情。一个拼命地抓,一个拼命地跑,就如同猫捉老鼠,在剑拔驽张中体现浓浓的亲情。她还说,要想写出好的作品,需要坚持、需要突破、需要勤奋。三等奖作品《一把板锨在谷场上扬起》的作者徐兴旗说,虽然他现在的身份是机关工作人员,但骨子里还是农民的儿子,因为自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乡村,自然对农民和农村有着深厚的情感。这就是一个人的田园梦和一个人的乡土。他喜欢用农民的眼光和心态去看农村、去观察乡村生活。在信心满满的同时,一种隐隐约约的乡愁恐惧,在他的心里蔓延,走失的村庄,消失的农具,所以他要把熟悉的农事写下来,让更多的人们关注乡村,保护乡村,使我们的乡村更加美丽。文艺通讯类三等奖《天下“秤王”出昭阳》的作者汤法新很感谢家乡的这方热土,是兴化这块土地给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和创作素材。他有理由、有责任为兴化讴歌、为兴化欢唱。他表示,今后将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继续努力宣传兴化,推介兴化。

著名作家庞余亮为参加笔会的人员作了写作指导。他与写作者分享的是:如何避免创作中的陈词滥调。每一位写作者对世界贡献自己的文字,对自己要有所突破,有所成长。要让自己现在的文字与过去的文字有所区别,其中的途径就是尽量避免重复。譬如,处于农业社会的里下河地区的老百姓是最劳苦的人,兴化的土地并不肥沃,兴化还要面临那么多的水灾,寒冬时节还有许多水利工程。我们不仅要写出苦难的生活和场景还要上升到写出人类面对苦难时的坚韧。写兴化的美丽,他曾经说过:“兴化的春天,是兴化最美的‘新婚期’;春天的兴化,是地球上最美的沃土”。因为这个美丽是经过一个冬天的严寒,一个冬天的默默等待、默默地积累达到的。兴化的油菜花是世界第二大花海,兴化的花海与婺源的花海、青海的花海不一样,因为她避免了花海的陈词滥调,它有水的灵动,兴化的油菜花“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花黄”,兴化的油菜花文化就做出来了。庞余亮还谈到他的最新儿童文学长篇小说《神童左右左》《小不点的大象课》。作品写的是2008年至2012年这段时期出生的孩子故事,以他自己的年龄来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不可能的,可是他发现当代的儿童文学审美已经走进了死窄巷,都是些唯美的纯净的农业社会的故事。现在的孩子是新新人类,他们的智商、对社会的理解与发现,已经与农业社会的孩子有着天壤之别。为写出现在孩子的真实世界,他坚持去学校调查,和小孩子们交流接触,做他们的朋友,搜集他们的酸甜苦辣。他手里有孩子的500本调查报告,其实这也是避免陈词滥调有效方式。庞余亮还分享了正在为“靖江日记”公众号写的100个靖江人系列,为写好一百个靖江人的人生,他利用所有的空余时间去采访,采访了无数个人,遇到过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他说,如果把这一百个靖江人写完了,再来写他心中的长篇小说,肯定是有所得益的。这就是说,写作者要跳出生活看生活。

“楚水笔会开了17期了,我今天第一次来,见到了副刊的作者,感到非常高兴。”庞余亮的老朋友董维华创作道路上的体会是:彷徨、坚守和故乡。董维华的作品多见于《钟山》《雨花》《朔方》《大家》等,著有散文集《洼地》、诗集《风中的父亲》。他说,一个人赖以生活的工作是一只手,另一只手是自己良好的爱好和志趣,是文学!这两只手一握,就似一个男人和女人一样,才会结晶出他们的孩子,他觉得孕育出来的不是龙凤胎,是无数个儿子和女儿。是文学逼着他去阅读、思考,是文学提升了他超强的工作能力。董维华是兴化在外的游子,首次与家乡的报纸副刊作者见面,他就“掏心掏肺”:在文学方面,他经常思考他乡与故乡的关系。在他乡回望故乡,脱离原有的窠臼,去升华自己,方能山高人为峰。他还说,感动别人首先要先感动自己,每个文学爱好者要学习二郎神多长一只眼,比别人多练就第三只慧眼。

因为对文学的热爱,大家倾情参与。活动中,楚水的作者纷纷发言,他们谈到最多的是如何打破、蜕变,飞跃;他们谈历史谈当下也谈传承,谈如何贴近群众,贴近现实,写出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他们谈副刊发展的方向,交流如何更好地组稿、编辑;他们谈自己创作过程中的困惑……大家认为,自己之所以得到成长,是因为文学;同时,自身生活的强大,才能带来文学的强大。

参加此次活动的金倜在谈到副刊作者的队伍建设时说,副刊的作者靠作品的质量说话,副刊部要与作者建立更广泛更诚恳的友好关系,编辑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水平和编辑能力。他说,在这个新媒体来势凶猛的状态下,所有的网络阅读、电子阅读都是碎片化的、快餐化的,真正让人安静下来的还是纸质的。副刊作为《兴化日报》的品牌,要强化担当、坚守责任、锚定目标,把副刊作为一份事业去做,努力把副刊办得更好。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挑战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