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尽散,皆成空-评《京华烟云》

自然轮回,万物周而复始。再多的富贵繁华,纸醉金迷,不过是过眼云烟,弹指一挥间就可消失殆尽,不管是悲欢离合还是错爱一生,在时代的大潮面前都显得渺小无力,一切的一切最终不过是浸水的沙子,握不紧,终散尽。

 《京华烟云》被称为现世版的《红楼梦》,可以说一部全景式展现近代中国风云变化的史诗巨著,《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为线索,而此书则是以时代的变换为线索,同样是几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但是在儿女情长的背后,《京华烟云》更增添了民族情怀。

狼烟起,富贵终

全书讲述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

此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在每一卷的伊始,作者都引用了庄子的名句,每卷的题目都与所引庄子之名言有关联。

上卷为道家女儿,主要描述的是女主人公木兰小时候的生活经历,以及对于曾、姚、牛三家的人物关联的介绍及引出,为下文做出了铺垫。

中卷为庭院悲剧,主要讲述了姚木兰及其妹妹姚莫愁的婚后生活,以及莫愁丈夫孔立夫等青年人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时期,思想和生活态度的转变,在这个时期,书中代表中国社会各种人物的角色,性格特征越加明显,不管是旧派人物的代表牛夫妇,还是新时代人物环儿、陈三,在历史大转变时期,无一不表现出各自所代表的时代人物的个性。

下卷为秋季歌声,此题目取自庄周:“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腐臭”,以生死存亡之道为宗旨: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第三卷则是以描写抗日战争为主,以及书中人物在时代洪流中,家国思想的觉醒,面对民族危亡对于自身命运的抉择,主人公木兰和孔立夫微妙的感情穿插其中,但是纵使知己难寻,今生也只能错爱一生,以兄嫂而称。同时姚木兰的社会角色以及心理角色也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变化。从最初富贵人家的千金大小姐成为普通民众中的一份子,从对从军的儿子自私的爱,到决心守住中华民族的年轻血脉,收养路边孩子,木兰把对于家庭的爱升华到了对国家的爱。小说结尾青年人的英勇无畏,广大百姓的坚毅与隐忍,也让我们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所在。

文化结,民族情

1938年的春天,旅居巴黎的林语堂先生准备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此非时也,且《红楼梦》距离中国现代太过遥远,所以决定创作一部小说。1975年林语堂凭借《京华烟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向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现真正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小说中卷中有一章节,仿照《红楼梦》中的“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木兰等人在王府花园中宴宾客,突发奇想想要来一场对联比赛,于是就有了“迁新邸姚家开盛宴,试对联才女夺魁元”以及后来的静宜园的中外文化的切磋,两者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中华文化也正是通过彼此之间的学术比试,得以表现出来。不仅如此书中各类人物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态度,或保守或懂得变通,抑或兼容开放,都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作者可以说是在字里行间都穿插了中华文化在其中,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中华文化的情结之深。

说到此书中作者的文化情结,就不得不能提贯穿本书始终的庄子思想。从小说上中卷的题目拟定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庄子思想偏爱至极。在小说中姚木兰的父亲姚思安更是一名传递庄子思想的文化大使,可以说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家族,甚至是性格执拗的孔立夫也对姚先生佩服至极,可见本书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之二,是为了致敬“英勇的中国战士”。1938 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华万千儿女投入抗战之中,他们视死如归,英勇无畏,小说在结尾处描写了军队路过南下的逃难百姓,高呼: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不仅小说中人物情绪激动,热血沸腾,就是作为一个几十年后的读者也可以感受到那一份浓烈的爱国热情。

笔生花,浮生梦

《京华烟云》结局略带消极,但整体给人一种浮生若梦之感。正如林如斯对于父亲小说的评价:你一翻开来,起初觉的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可见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让人如有置身其中之感,全书结构宏伟,线索交错,全景式的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急剧而深刻的社会变化。作者对于在时代大背景下的人物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但最重要的应该是本书的哲学意义,使其在文学上贡献突出。

繁华尽,话悲凉

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应该是牛素云,既是可恨之人,又是可怜之人,家族留下来的戾气让她在婆家树敌颇多,丈夫也对自己厌恶至极,对权利的喜爱,对金钱的执迷最后使她在婆家众叛亲离。一纸休书,她摆脱了对她束缚已久的婆家,终于可以尽享人世富贵,最后她成为了北平最大的鸦片商。可是她并不快乐,应为在金钱的世界里渐渐体会不到情,失去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找不到人生价值。木兰和自己的朋好友们在跳舞的时候看到了这个“不知廉耻”的亲戚,已经面容有苍老之感。或许素云在看到自己的丈夫依旧荣光焕发,自己的妯娌们依旧青春常驻,而自己确实孤身一人沉沦在金钱的罪恶里,内心深处的孤独多少人知道呢?

后来在激进的妹妹指引下,素云决心为反抗日本人做出自己的贡献,她的心中涌出了从未有过的激动,或许这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当自己被日本人发现自己是中国间谍的时候,她没有丝毫犹豫,只求一死。

虽然作者只用一句话就结束了这个女人短暂的一生,但是这个当初遭万人嫌弃的骄横之人,如今却做出了不平凡之事,让她在最后一刻找到了精神的归属。而她的这种精神让人提起就不由为之一震。

在忙碌的生活中,得以捧读《京华烟云》,在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中窥得才子佳人们的恩怨情仇、家国情怀,仿佛奏响的壮丽乐篇。一卷书尽,散去的是虚无的人世享受,唯有中华民族的精神一代一代延续至今,让人感触至深。

你可能感兴趣的:(烟云尽散,皆成空-评《京华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