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介:
技术至死
在不久的将来,“智能”科技与“大数据”将更大规模地、无微不至地介入我们的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数字化生存的诱惑就在于,人们企图使用技术手段(例如最流行的量化跟踪或游戏化)去“解决”所有问题——无论是犯罪还是腐败,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肥胖症。作者表示,只有当人们对“技术解决方案主义”进行仔细审视并承认制度的瑕疵时,技术才可以被称为一种进步的力量。本书为那些“臣服”于硅谷产品的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如果我们看不到数字化生存的阴暗面,就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技术」。
书名 技术至死
作者〔白俄〕叶夫根尼·莫罗佐夫
译者 张行舟、闾佳
ISBN :1620960192
类别 :图书/非虚构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6月
书摘:
1. 硅谷及世界各地的诸多仿效者对我们的一些问题拿出了亮光闪闪、超级性感的技术解决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办法就是最好的。事实上,它们反而有可能是最糟糕的解决方案,因为它们把解决问题的担子都放在了公民身上,却不管系统本身年久失修,解决问题的制度发育不良。这显然是我们需要避免的状况。
2. 常言道:光是用心良苦还不够。或许可以再改改:用心良苦,加上强有力的技术,就是通往灾难的门票——只要我们不加思考地使用技术解决方案,就因为它让我们显得时髦,或是以麻烦最少的方式帮我们解决了问题。但这种怕麻烦、躲麻烦的心态,迟早会叫我们吃大亏的。
3. 在世事的宏大格局中,什么得到了改善并不太重要;有能力做出改变,使人类的行为方式更加负责任和可持续,实现效率的最大化,那才是最要紧的。
4. 《网络错觉》(The Net Delusion)指出威权政体具有惊人的弹性,它们已找到自己的方式来从数字技术中获利。
5. 观点前提是:硅谷力图通过提高效率、透明度、确定性和完美性,消除其邪恶的双生子,如阻力、不透明、模糊性和瑕疵,把我们都装进数字约束衣。而这终将证明是代价高昂的。
6. 无知可能很危险,而无所不知可能同样如此:有些大学坚持采用不考虑学生支付能力的录取流程,这是有原因的。
7. “未来人们用更少的时间就能让技术运转起来……因为那将是无缝连接的。它就是会在那儿。‘网络’将席卷一切,却又好像不存在,就像电……如果我们把握好这一点,我想我们就能解决这个世界的所有问题。”
——埃里克·施密特
8. 一旦在简单环境下的最佳激励机制消失了,在别的环境下我们可能也不打算再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了。一个局部问题可能解决了——却引起了一些我们眼下尚无法认清的全球问题。
9. 设计理论家迈克尔·杜宾斯(Michael Dobbins)说得好:解决方案主义是假设而非调查其试图解决的问题,“在尚未充分提出问题之前就匆忙寻找答案”。问题如何构成与问题如何解决,无论从哪一点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
10. “教育不是信息或想法的传递。教育是利用信息和想法所需要接受的训练。随着信息挣脱书店和图书馆的束缚,潮水般涌向计算机和移动设备,这种训练就愈加重要,而不是相反。
11. “互联网”经常被用来阻挠批判性思维,排除极客以外的人参与讨论。
12. “互联网”还是一种手段,它把辩论从更加明确具体的问题上引开,使其从本质上陷入晦涩而又徒劳无益的麦克卢汉主义中,而后者试图为世上的每一种媒介找到某种并不存在的内在真相。
13. “互联网”有什么消息要通知人类吗?它有什么重要的经验教训,我们需要当心、并可能整合到我们的制度当中的吗?它是否能帮我们重拾早已遗忘的人性真相?不只是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还包括互联网战争中的普通士兵,参加“匿名者组织”(Anonymous)并在选举中为“海盗党”代表投票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些问题给予肯定的回答。正是这种把“互联网”看作智慧与政策建议源泉的倾向,把它从一堆相当无趣的电缆和网络路由器变成了一种富有魅力而令人兴奋的意识形态——或许是今天的超人思想。
14. 技术健忘症和对历史(尤其是技术健忘症的历史)完全漠不关心仍然是当代互联网讨论的典型特征。
15. 更糟的是,许多人奉为原创的互联网理论(即通过诠释“互联网”在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大胆解释世界),往往不过是衍生而来的大杂烩,借用现代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一些最陈腐最老套的方法。如果这些方法不佐以互联网中心主义的美味酱汁,它们所形成的解释将遭到更频繁的质疑、反对和不置一词。唉,“互联网”作为一种调查领域的概念新颖性,连同互联网中心主义不可抗拒的影响,挡住了基本理论框架中很成问题的地方。
16. 如果爱森斯坦的印刷文化是拙劣历史被用来为当前的“互联网”辩论设定框架的一个例子,思想交流偶尔也会走向另一个方向,比如当我们的互联网评论家们一开始就带着当前的焦虑穿越回到历史,想搞清楚有多少与“互联网”相关的现代辩论自身不过是一个有关网络、信息和科技的更加宏大更加长久的辩论的一个子集。他们的使命本身没有什么错,有人甚至认为这正是历史所希望的,但是大多数这样的解释都很奇怪,因为在他们讲述某个有关“互联网”的故事的探索中,他们曲解了历史,把历史糟蹋得不像样子,给我们留下一个对历史的贫瘠解读和一个糊里糊涂的未来战略。
17. 硅谷追求整合全球信息(Google只是众多被告之一)的问题在于,它往往屈服于最恶劣的过分“信息简化”。这是一种通过信息棱镜查看所有知识的倾向,社会学家尼古拉斯·秋卡斯(Nikolas Tsoukas)指出,其错误在于以为“一组索引”就足以“充分描述即将发生的现象。”如果不对知识略加篡改,整合全球知识会很难进行;借用詹姆斯·斯科特的表述,不管是叫威权政府还是硅谷的创业企业来做,让知识“清晰可辨”很困难。
18. 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最新工作表明,对那些我们加以透明化的事物,只有抑制它们固有的不稳定、主观和矛盾特性,我们才能将之简化为可以处理、优化和修补的信息。随着社交网站、搜索引擎和移动手机帮助我们生产或收集更多信息,这种诱惑必定会增加。简化主义本身并不坏,甚至可能会带来理性的解放,但这需要我们不断提醒自己,为了放大特定指标或政治模型,我们简化了些什么东西,我们抛弃了现实的哪些部分。
19. “透明性”和“开放性”都有自己的局限,鼓吹过头的话,可能轻易使民主过程沦为骗局。当然,如果剂量小,尤其是在问题太多、政府几乎没有什么其他制衡手段的领域,增加透明性和开放性绝不会有什么损害。但是如果我们不把“开放政府”这样模棱两可的词置于更加严密的审视,恐怕会不情愿地任由某些政府自夸子虚乌有的进步,让更加重要的改革陷入停顿。
20. 互联网中心主义的另一个危险是,由于假定数字过滤器不同于其类似先驱,我们有可能模糊它们之间巨大的理论和概念差异。这是把“互联网”设想成文化的必然结果,它与印刷文化颇为相似,把它连贯稳定的特性复制到自己的产物中(毫不奇怪,温伯格确定“互联网”有五个“最基本的属性”,进而在具体平台中对此加以确定)。事实上,这些新的数字过滤器中,有一些不仅拒绝显示“整个深海”,而且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隐藏它;连贯互联网文化的理念,令我们无法察觉这些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拼命想理解今天的数字平台运作方式的人,最好别简单地假设“互联网不存在”)。就算是概略地实证研究一下流行社交媒体平台所采用的过滤机制,也能揭示同样多的内情;它们依靠截然不同的过滤器,而不同的过滤器创造了截然不同的可见状态。
21. 要发现个别的技术在宏观控制系统中有可能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两者之间又存在怎样的联系,我们需要跳出技术讨论的范畴,从更小、也更稳固、更实证的层面上去思考。一旦我们脱离了“技术”、“互联网”这类宏大辩论的限制,就有可能找到别的方式来探讨、思考:也即,既了解技术,又关注细节,留心法律和经济环境,且汲取历史的教训。它并不是要拒绝技术解决方案本身;只是希望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要对其适当性进行质疑,从而为社会继续探讨这种适当性设计一种途径,即便是在看似微不足道、无关紧要的技术引出一个支持其自身发展的巨大社会技术系统的时候。
22. 从手工搜索转向“自主搜索”或“情境发现”,是技术系统现在可以传递“从歌单到知音等一切事物的个性化选择,无需搜寻者提出明确要求。
23. 要评估量化自我及其对公众生活的影响,光是指望跟踪设备有助于解决一些精心勾勒出来的社会问题还不够。这样的问题其实难得存在——而旨在修复它们的计划,做的事情会远远超出发起人最初的期待,与其他的系统、技术和议程交叠在一起。
24. 一旦爱上了互联网中心主义,以及由此而来的技术失败主义,设计师和政策工程师们会冒出更古怪的念头来。有人担心发布在网上的数据经久不灭(按一些批评家的说法,这并不吻合人类的记忆模式),听听Google的隐私顾问彼得·弗莱舍是怎么反驳的。“互联网应该重新调整,让它变得更像人类的大脑?……我猜,这是说,互联网应该划分记忆的层次,有些记忆要朦朦胧胧,有些不妨遗忘。这么说吧,计算机不是这么运作的。这场辩论,部分属于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但照我看来,在计算机的世界里,找不到地方安放它。”弗莱舍写道。
25. 人们往往认为极客和工程师是保守派,至少,不愿意变革:他们只是遵照吩咐,按需开发。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判断,因为工程师绝非如此。工程意味着拒绝接受现状是唯一可行方式,往往会引入革命性的维度。
26. 一旦我们认识到,过去100多年,几乎每一代人都觉得来到了技术革命的最前沿(不管是电报时代、无线电时代、塑料时代、核子时代,还是电视时代),要维持“我们的时代很独特”这样的神话就困难多了。或许,这样一来,解决方案主义者就再也无法用革命化的修辞来证明自己激进公共方案的正当性。一旦我们进入后互联网世界,技术大师们(甚至一部分学者)就很难再空口断言某样东西具有革命性,却拿不出良好的实证证据——就好像革命不言而喻,无需进一步提供证据。
27. 技术不是敌人;我们的敌人是寄居在技术里的浪漫又革命的“解决问题兽”。对这个小生物,我们无法驯服,但我们可以采取很多办法驯服它最心爱的武器:“互联网”。趁着我们还力所能及,赶紧做吧——要是“解决问题兽”在把人类运输到“无故障”世界的过程中搞死了人类,那可就太讽刺了。
读书群简介:
欢迎乐读创业社新书友,本群为创业者而设立,也有不少作者译者和出版社的老大。大家可以看下http://ledu.club里面推荐的创业相关书。
如果看书多,可以挑战下自己,参加一周一本活动,请看一周一本书群规则http://ledu.club/?page_id=43 ,除了文学书,其他都可以自由选择,也可以看看大家的成绩单:https://www.gdgdocs.org/spreadsheets/d/tFo1ze58REfxjefplKX157w/htmlview
觉得难度稍大,也可以参加两周一本书活动,群规则http://ledu.club/?page_id=355
想加入的小伙伴请扫描下面的公众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