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就是那个外省青年

Hi,我就是那个外省青年_第1张图片

想写这个题目,因为《新周刊》四月刊的《大城市的异乡人》,还有我的新任男神小天天,阮经天的新片《纽约纽约》。这个题目像心里藏了很久却还没破土的一棵芽,等待时机破土。

杂志不景气,在微信上看到推文,找了好多报刊亭才买到,拎着包包电脑,挤公交半小时,到家。简单下了碗面,边吃边看。


Hi,我就是那个外省青年_第2张图片

在上海的第五年,至少从十个人共用一个卫生间的群租房,到两人合租的8平米小次卧,再到带阳台,可以看街景的市中心大主卧(虽然还是弥漫一股特殊霉味的老房子。)



这个季节的老家,差不多已经进入夏天,福建的一个小村庄,曾经的贫困县。小时候,坐在院子里的小矮凳写作业,抬头看看远处环绕的山,就一直想着,什么时候能到山的那一头,一定是很不一样的世界。而对于养了三个孩子,有时候学费都要借的家庭来说,只有好好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所以,高中毕业的时候,只有一个信念,我要去大城市,至少晚上有路灯,不用像每次晚自习回家穿过田间小路都要打手电筒。

所以,脚步就一直没停下来,四年南京,三年厦门,最后来到了魔都,一晃要五年了。


“外省”是有鄙视链的

很小的时候,我爸在县城一个家具厂当木匠,跟他一起的,有几个安徽来的叔叔。

有一次老爸就请他们到家里来帮忙收稻谷,那个时候,穿着小镇而过的小溪边有一个露天旱冰场,旁边连着一个露天舞厅,大概是小镇最潮的娱乐场所了。老爸破天荒地请那几个叔叔去玩了一趟,他们扭地可开心了,说安徽老家没这么好玩的地方。当时价值观刚在起笔,还没白纸黑字显出来的我,第一次对小镇感到了一丝丝的自豪感。安徽大概就是一个晚上的路比我家乡还要暗,山还要多的,路还要不好走的地方。

而小镇的人,也有向往的地方。我家离深圳不远,我的姑姑在她年轻的时候就去了深圳工厂打工,寄回来一张在世界之窗拍的照片。福建人崇商,以能打拼为荣,那个时候觉得姑姑好厉害。

后来在刘璇演的《我的美丽乡愁》里看到了在广州打工的姑娘,就知道其实姑姑当时的境遇,她之于深圳,就好比当年那几个安徽叔叔之于我家这个东南小镇。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她回到小镇嫁人,除了期间给家里寄过的那些信,好像也没带回什么。那个年代也催生了不少这种主题的电影电视,比如外来妹什么的。


Hi,我就是那个外省青年_第3张图片

毕业了,留在老家当个体户的,也许会羡慕去二线城市朝九晚五上班的;

在二线城市的,又可能会感叹一线城市打拼的生活丰富多彩;

在北上广的,在朋友圈看到牛津大学草坪上,巴黎塞纳河边喝咖啡的的小伙伴,又会忍不住停下刷屏的手指,想翻过去,但还是忍不住迅速点了个赞,然后再划开。

而同样留在一线城市,你又很深刻地感受到,同样是“外省人”,来自国外的,和来自国内二三线城市的,待遇截然不同。

所以,有些时候,“外省人”,这三个字那么地疏离和硌硬人心,倒不是笼统按照地域城籍来划分,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出身不如自己的人”。


当一个受欢迎的外来客,你需要迈过那道不卑不亢的坎

当你成为一个外省人,才能迅速看清自己的原生成长环境,带给你的那些印记。

我出身在一个特别简单的农民,工匠家庭。父母从小努力打工干活,我们姐妹仨从小听话努力学习。物质上的清贫和原生家庭极其质朴的环境,很大程度影响了我对于人情世故几乎零认知。

记得有一次去广州实习,住在一个并不是很熟的亲戚家,那大概是我第一次住进一个和自己家很不一样的环境里。因为这位大伯已经在广州经商多年,他们家的生活方式,也早就和老家渐远。他家在广州最繁华的商圈,我站在26楼卧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热闹的上下九步行街,战战兢兢地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洗完澡认真捡完每一根头发,走出自己的房间,一定是踮着脚生怕出一点声音……最后,我实习结束离开他们家的时候,还是引起了亲戚巨大的不高兴。期间的缘由,很多是我想都没想过的问题。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恐惧和我不一样的人和环境。

怕自己之前二十几年寡淡的人生经历,被无情地揭穿和嘲弄。街上尽是浓妆艳抹的人,而我素面朝天地像尘埃一样隐匿在人群里。


Hi,我就是那个外省青年_第4张图片
(香港的街头,一些白领就在1㎡的小摊上买一份鱼丸面,站着吃完午餐。)


工作之后,一直怕和客户打交道。宁愿挑那些可以躲在后台完成的事情。直到阴差阳错地当了某4A旗下广告公司的SAE,不得不直接面对客户。第一次独立负责跟进一个项目,去客户所在的项目地驻场,出差。应酬吃饭的时候,只会傻傻地笑,听着领导们打太极一样你来我往的一套套说辞,我甚至接不上一句。庆幸遇到了一个贵人,我的上司,和我是那么的不一样。大方爽朗的东北大妞,情商极高,妆容得体,处事干脆利落最后又能以不失女性的温柔一抚完美ENDING。从保持微笑少皱眉头,到如何穿出自己的风格,如何在客户面前不卑不亢地交流,我发现自己被一个曾经很抗拒的,很不一样的人慢慢改变了。而现在,我是公司在上海的唯一代表,在家SOHO大半年,做了三四个项目,从商务谈判,到策划方案提报,到找资源沟通,一个人得像一个团队那样,去搞定所有问题。


Hi,我就是那个外省青年_第5张图片
这是之前半夜加班打车回家,会看到的风景。


很多年以后,你终于逼自己,如何当个融入环境的外省人,然后看到自己的世界,可以更开朗,更包容,一些之前不懂的处事方法,可能会让彼此更舒服。比如,当对方不会在意帮你这碗面一起买单的时候,你就不要非得AA,可以下次请他吃别的。

再回想曾经,我之所以无比恐惧和跟自己不一样的人交流,大概是怕她会瞧不起我和她的不一样,一个外省人心底深处的自卑吧。还没开始交流,我就认输了。而当我住进那个旁边是打工妹、理发店小哥等各种奇怪的室友的群租房。

当我的同事是开着宝马来当个前台的白富美,我的朋友是个有房的上海男生,却还在苦恼房子在郊区找不到对象……你发现这个星球上原来还有如此的物种,不再去排斥,因为大家成为现在的样子,都有不同的锻造过程。既然有幸经过彼此的生命,那就报以微笑和倾听咯。



虽然一些方面的起点比本地人低,但今天我们依然坐在一起喝咖啡,聊着阿加莎萨冈。这里是你的家,为家乡骄傲是理所当然的。于是终于能和本地人心平气和地去交流,但并没有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你永远还记得村里的那些事,过年回家,还是要从JAKE·Li变为李俊杰。

但,你对于这个城市,就是一个有素养,有趣好玩,可以平等交流的好客人。

而没有客人的地方,就一定显得不热闹,不丰富,不好玩。

所以,不论是魔都帝都,为什么要不欢迎外省人?


真正赚到的不是钱,是见识


和以前的老同学聊天,她刚哄完孩子睡觉。

然后问我,你每天单身,到底在干嘛?

这个疑问其实就跟我很好奇,为什么有人在上海呆了五六年,却一直不知道新天地?

我喜欢电影,还喜欢写点啥,自认为叫影评的东西。曾经有一篇从女性主义角度哔哔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姨妈一直想让自己变成一个上海人,但最后,还是回到了凋敝的大东北乡下,在寒冷的街头,和满口大蒜味的老公支起了小摊。离开上海的出租车上,她才看到了外滩灯火迷离的夜景。

刚来上海时,这部电影时常在脑子里放映。我曾经和一位闺蜜讲,特别害怕自己变成姨妈,最后,又被打回原形。


Hi,我就是那个外省青年_第6张图片
姨妈被“老骗子”耍了一圈,她以为可以更着他在上海留下
Hi,我就是那个外省青年_第7张图片
东北来的女儿,把她带走了,那天,她才发现大上海夜景很美。


来上海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老小区,看着邻居老上海人的日子,狭小逼仄的老房子,一颗一颗挑回来的毛豆,精打细算到让你没耐心。而这肯定不是上海的全部生活。

你必须走出老公房潮湿的楼梯,出门500米左转地铁。

我开始像海绵一样,吸收这座城市的养分。

在工资5000的时候,花500块去看话剧。

轧遍上海无数条街,把地铁路线图深深印在脑子里了。

和同门学姐办了市集和音乐节,又跟那些新认识的音乐人一起办了工作室,草地音乐会……

所以我才知道了那些曾经书上写的,关于流浪歌手,艺术家的生活,和上海最好的民谣歌手一起办活动,和本土最牛逼的音乐人之一聊合作。

加入了国际演讲俱乐部,发现尽是各种海龟,富二代。但仍然乐此不疲地看他们演话剧,帮他们写推文。所以,有一天我被介绍,和话剧世家的90后CEO聊天,听500强高管给我的演讲提意见。省下一个包包的钱,和几小时无意义发牢骚的电话粥,可以去看看五花八门的展览,到某设计师开的咖啡馆感受日常的生活美学。

这不代表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只是觉得,好像拥有了一个更丰富的自己,很多话题,都能扯出个蛋。而且,不一定非得需要人陪。

因为,一整个有趣丰富的世界陪着你啊。


Hi,我就是那个外省青年_第8张图片
2014.10简单生活节


决定归属感的,是你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变成什么样

外省青年面临着多重的撕裂。

工作在大城市,父母孩子可能还在老家,未来想要的在大城市,而太多的年轻记忆在老家。

我们拥有了故乡,第二故乡,第三故乡……

我在上海有五六个高中同学,最初我们几个月会聚一次。后来发现,同样在上海飘着,每个人的际遇也都不同。其中有个男生,我们在上海,隔着十五分钟地铁的路程,在老家,隔着十分钟的步行距离,可是两三年没见了。看他朋友圈,出席公司发布会,国外出差,和当时小镇中学的那个男生已经完全两个模样。我一个前同事,来自甘肃白银,就是前段时间很火的《米店》那个原唱,张玮玮的家乡。从重庆到昆明到上海,他四五年不曾回家。说是机票贵。贵你妹啊!租个房子,都要按照自己的心意换掉新的家具。女朋友家长来,要带去上海最好的牛排餐厅。买任何东西,先审核一下这个品牌的三观正不正。他是朋友们的百科全书,从最新数码产品到大姨妈来了太痛怎么办一一解答。所以,不是那张机票的问题,先抛掉不回家看父母究竟对不对,我看到的是他在努力过得像个“大城市公民”,去体验那些他的家乡不会有的东西,努力地想要站在这个时代最前面的那股浪潮上。所以,你留在外省飘着,因为发现这里才能过真实的自己。



飘了几年,难免遇到这个问题。大城市很难留下,故乡也即将没有你的席位。回到老家的时候,在父老乡亲眼里,你是个淘金的游子,应该衣锦还乡,恩泽邻里。所以,他们大多只会问你赚了多少,而很少关心你是否过得开心。甚至觉得不开心也是活该的,谁让你背井离乡瞎折腾。你谈一个最新APP的计划多刺激,他骂你三十了还不嫁人丢人现眼不孝至极。

《如果·爱》里面,周迅演的那个角色,在北京终于出人头地,成为名角。面对来找她的年轻时的恋人金城武,却死也不肯回头。

“我好不容易走出来,你干嘛要把我往回啦嘛!”


Hi,我就是那个外省青年_第9张图片
小雨分不清戏里戏外,她很惦记那段爱情,但不想回头


故乡已经没有你的席位,而只有在大城市,你虽然挣扎,但还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因为不知不觉,你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也完全被“外省化”了。

刚来上海的一两年,有次我问一个广告圈前辈,如何择业才是对的?

他说,比起选择一份好工作,爱上一座城市更重要。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你接受并享受,他就会给你更多。

是的,这里不乏竭尽全力的冒险家。

郭敬明功成名就后,买下汤臣一品,并要求杂志采访,一定要在他豪宅的露台。他要告诉全世界,他征服了魔都。

而对于很多人,恐怕都做不到。面对这样爱而不得的撕扯,有人心比天高,在老弄堂里想着自由女神上空的风景,就像《纽约纽约》里的鹃。我都把青春赌在这里了,现在要我去哪儿?小镇吗?然而现在还真有一批乡村创客,他们是带着“外省”大城市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回到故乡,想创立一番新事业的高知,放弃外省的压力,开始新一轮的周旋。

你忽然发现,兜兜转转无法找到一个完全满意的城市,因为世界没有完全满意这回事,因为你自己就是一个“混血儿”。而这几年的外省青年经历,却让你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


“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

充满年代感的迪斯科前奏响起,在我还是小学的时候,这首歌鼓励我的姑姑们出门打工, 当时觉得挺土的,没想到N年之后,关于故乡与“外省”的话题仍在继续。

很喜欢的小恶魔在《权利的游戏》里说:Neverforget who you are,because god knows.

从你出发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回家的路。

这个家,是让你最后安心的地方。

在一个人最最困难孤独的时候,我曾经这样安慰过自己“本来就是一无所有的乡下小妞,走到这里是我赚到的,所以,还有什么好怕。”外面的世界,并未许你必然的美好结果。比征服更重要的是,我赌了,输赢也都认了。

尽力去试,尽情去爱

尽心去体会,尽兴去享受

大概就是潇洒走一回的意思吧

至少,我很爽地*过这座城市。也希望有一天,风尘仆仆的脚步声在一扇铁门前停下时,不用再摸那把冰冷的钥匙,

而是一盏灯,一桌家常便饭,

一个温暖拥抱。


以上仅个人生活感悟,如果你觉得有任何偏见或歧视……

那真的是你想多了。

妈呀,一下子又啰嗦了这么多。看到这里的绝对是真爱!欠你们一个大大的(* ̄3)(ε ̄*)

好了,晚安好梦~

你可能感兴趣的:(Hi,我就是那个外省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