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变好,要比我一个人容易的多

- 一周自我挑战报告 -


某次和雄雄聊天的时候,我突发奇想,于是提议,不如我们一起做个为期一周的自我挑战吧。

雄雄问我怎么个玩儿法。我说,比如你平时的读书习惯是一周两本,那这周就定三本。挑战一下比以前难度更大的事儿。

她说,好啊,正好手上有一套《三体》想读完呢。

于是一拍即合,我们从当天就开始了行动。

之所以想做这件事,是因为在这半年里每当我跳出舒适区做一些超出习惯范围的事情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像是发现身上冒出了一根新芽只等着我继续浇灌开花一样,实在是一件非常好玩儿的事儿。

因为中间有两天要去送朋友,我把挑战时间延长了几天,然后给自己定了目标:

1.完成《外国文学史(下册)》剩下的150页+《中国文学史(卷一)》前140页的内容并做笔记+《庄子》前两章+《源氏物语》前30 %

2.每天读完书后去读书群里做分享

3.保持一周健身5次、每次1 h、每周两篇稿件的撰写/编排的固定日程


挑战从8.18开始,和雄雄聊完就立即坐在桌子上打开了文学史。


和你一起变好,要比我一个人容易的多_第1张图片

第一天下来读了50页,并做了详细的笔记,但这个速度很慢,让我不得不停下来调整方法。

我读文学史的速度一向慢得出奇,上一本至多做到每天50页。而为了顺利完成挑战,此次我至少需要每天完成70页。于是我重新捋了文学史的叙述脉络,把内容划分成:略读、详读、读两遍等不同部分。隔天继续读时速度明显快了,不仅顺利完成了70页,还留出了时间健身1 h。那天健身后状态不错,便继续改稿子,一直改到凌晨1:30,改完摊在床上的时候竟不觉得累,而是有种奇异的期待感,于是毫不犹豫地设好了隔天6:40的闹铃。


和你一起变好,要比我一个人容易的多_第2张图片

后面的3天也顺利地完成了目标,且能时不时地做饭、陪妈妈。当然过程也没这么轻描淡写,有时候上午状态不好,下午任务就堆成了山,拼命赶也完不成,便只好一边熬夜一边对自己说“让你拖沓,活该,熬夜吧!”若放在以前我很有可能会把完不成的任务放到第二天,可此次一想到另一边的雄雄也在拼命做事,便觉得不逼自己一把,不仅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雄雄。尤其是看到雄雄发状态说,“去参加婚礼,大喇叭特别吵,但想着和木安的约定便努力静下来读书了”的时候。带着这股力量,即使天天都睡不够6小时,我还是会坚持把任务做完。

神奇的是,越到后来完成既定任务的过程就越容易。挑战结束后我不仅完成了任务,还超额读了一本《双城记》。这意味着通过这次挑战我的学习效率提高了一大截。


和你一起变好,要比我一个人容易的多_第3张图片

罗胖在某期的《罗辑思维》里说,心理学界把人的学习分成了3个区,最近的是舒适区,最远的是恐慌区,中间的才是真正的学习区,又名【脱离舒适区】。因而,真正有效地学习意味着不断地脱离舒适区,做自我挑战的事情。

这个概念完全戳中了我做挑战的初衷。此外我也从不小看人的创造力。记得之前在线上读书会的群里听了姗姗分享的一本书,里面有一点印象深刻,即,遇到困境时要调动所有的潜能去创造解决方法,而不是陷入自我妥协的境地中,要永远相信人的创造性。不仅如此,我意识到创造力在困境中更容易滋生,当我给自己设定了超越习惯范围的任务时,为了能够越来越轻松的完成任务,我会不知不觉地逼着自己创造方法。时间久了,非舒适区就变成了舒适区。

此外,由于我一直喜欢和价值观相似的人一起做事,于是一旦有了这样的机会,都会带着兴奋感不惜力地完成。这次也是一样。

前不久有人给我留言说:“好喜欢你和雄雄,每次看看她的微博,再看看你的,自己也会充满力量,想要和你们一起变得更好~ ”

读到留言后我迫不及待地分享给了雄雄。当意识到自己坚持的事情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力量,还能影响其他人时,就算累一点也更加想要继续下去。于是我立即和雄雄定了新一周的挑战任务,并约定把挑战一直继续下去。“一起”是一个神奇的词汇,只是念一念,都会让单薄的力量变得丰厚。

和你一起变好,要比我一个人容易得多,也快乐得多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你一起变好,要比我一个人容易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