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书

2019年05月03日 星期五 阴有小雨

那些年,那些书_第1张图片
图文:zero007

今天不用早起,孩子们都在睡觉,我和先生八点多起来,简单吃过早餐后他看新闻,我开始整理床头和书柜里的部分书籍,准备把一些书带回榆林去。

每收拾一本都会勾起一些回忆,我拿起给先生一一介绍着。有些是在书店甚至是街边的书摊上淘到的,有些是网购,还有些是朋友和大学舍友送的……

2013年,大宝考入工大附中读高中,全家全力以赴支持,三月份刚办了退休手续的老爸和老妈负责大宝全部后勤,我和先生榆林西安两边跑。

大宝小宝都是我一手带大的,孩子们有些依赖我,自然是我来回跑得多,基本是一半时间在榆林一半时间在西安,高三后半学期开始全程陪读。

这些书就是2013年后半学期开始陆陆续续来到我和大宝身边的。大宝因为时间关系,只能读一小部分课外书。《黄帝内经》养生之类的是先生在读,其他的基本都是我的。

我属于“杂读”型,除了《本草纲目》这些特别专业的不读之外,无论是大宝的少年版还是典藏版我都读。小宝来了我会给她读读《小王子》和《老人与海》,其他的她不感兴趣。

那些年,那些书_第2张图片
要带回去的书

半陪读与全陪读的三年时间里,我基本都是在这些书的陪伴下度过的。

白天一般读书不多。买菜洗衣做饭收拾卫生后,空余的时间就不是太多了,我又喜欢玩,大多时候会出去走走,或者看场电影,或者清咖馆坐坐发发呆,也有时候会约朋友一起逛街聊天。

读书通常都是在晚上。大宝在写字桌前学习,我坐在她的床上看书陪着她。看到感觉她也会喜欢的书时,我会推荐她看一看,如果她实在没时间看,我会在吃饭的时候讲给她听,娘俩倒也培养了一些共同的爱好。

很可惜,已近不惑之年的我在那些年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开始减退得厉害,尤其是在阅读方面。

就像王小波在《似水流年》里写到的那样:

刚看过一本书,击节赞赏,并推荐给别人看,可是过了几天,忽然发现内容一个字也记不起来了。
这对我倒是一件好事:以前只恨书不够读,现在倒有无穷阅读的快乐。

对于我来说,记忆力减退是可惜了些,但也同样让我像小说里写的那样感受到了阅读的无穷乐趣。每次翻开同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时,都有一种第一次读它时的喜悦和感动。

人生的来来往往大多是没有“初相识”的,但这样的阅读却每次都让我有着与它“初相识”的热情与惊喜。不得不说这可真算是一件“有失就有得”的好事情呢。

那些年,那些书_第3张图片
收拾好带回去的书

收拾着这些书,满满都是那三年的回忆。我来回奔波在六七百公里的两地,在大宝身边时惦记着小宝,在小宝身边时牵挂着大宝。好在前两年小宝还在幼儿园,有时候我干脆给小宝请假,把小宝“随身携带”在身边。唯有这样,我心才能安定踏实。

正收拾当中大宝醒来了,看到我收拾到纸箱里的书,又看了看她书柜里的书,得知我要把一部分书带回榆林时,开玩笑地说:“妈妈,你这不是趁我睡觉时,要把这里的‘亿万家产’偷着带回去了吧?”

我解释说,有些书小宝上了初中后就需要看了,有些我还想看,有些典藏本她不看了我也带回去,毕竟这边住的极少。

娘俩又把各自要看的书调换了一些,当然是以大宝的需求为主了,她说留那些就留那些,她不留的我就带回去。

往车里装书时,和先生感慨道:“终于知道我的钱都去哪儿了,不是买书就是喝咖啡了。”

感谢这些书,感谢它们陪伴我度过了比较特殊的三年时光。虽然至今我已忘记了它们具体的内容,但它们在那些好多人都感觉焦虑不安的日子里却带给了我无与伦比的安宁与愉悦。

往后的日子里,它们还会和其他同伴继续陪伴在我身边,带给我无穷的乐趣和享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年,那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