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被侮辱女性的一曲哀歌

《德伯家的苔丝》:被侮辱女性的一曲哀歌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一颗明珠,奠定了哈代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地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洛德·西蒙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于1910年获得英国文学成就奖。他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他的代表作。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伟大,最具艺术魅力的作品。哈代通过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巧妙结合,使之成为一部深具感染力的小说。作品自1891年诞生以来,一直深受世界各地各时期读者的喜爱。因哈代思想的深刻性和对艺术的超前探索,文艺理论界对该作品的研究从未停歇。跨越时空是经典名著的基本品格,《德伯家的苔丝》配得上“经典”的称号。

《德伯家的苔丝》以19世纪末英国小农经济已经破产的农村为背景,描写了贫穷的农家女子苔丝苦难而短暂的一生。

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苔丝的酒鬼父亲偶然获知自己是古代贵族德伯的后人,为了利益,和苔丝的母亲商量,让十七岁的苔丝去一个有钱的德伯老太太那里攀亲戚,妄图摆脱经济上的窘境。其实这个德伯老太太并非德伯家族的后裔,而是冒用“德伯”姓氏的新兴资产者,原本姓斯托克(stoke的意思是大吃,狼吞虎咽,暗示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

德伯太太的大儿子亚雷见苔丝有几分姿色 ,假装好心让她在养鸡场帮工,并设法诱奸了她。苔丝带着肉体与精神的伤痛回到家中,不久便发现自己怀孕了,之后生下了孩子。家人的不理解和周围人们的恶语嘲讽让苔丝受尽折磨,孩子在出生后不久便夭折。苔丝决心改换环境,来到遥远的南部在一家牛奶厂做工。在那里,她认识了鄙视封建贵族、思想前卫的青年克莱尔,两人一见钟情,并很快订下婚约。在新婚之夜苔丝将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两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几年后,苔丝再次遇到亚雷。亚雷在母亲德伯太太死后,似乎有所转变,变身为传教士四处传教。但他资产阶级纨绔子弟的本性并未根除,苔丝的再次出现立刻将他的所谓信仰打回原形,缺乏道德感的贪婪本性重新复活。亚雷纠缠苔丝,而此时苔丝的家人已经破产并沦落街头,为了让家人摆脱饥饿与死亡的威胁,苔丝不得不与仇人同居。不久克莱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往的冷酷无情,在这种情况下,苔丝痛苦地发现亚雷是迫害她的直接根源,于是苔丝将亚雷杀死,而苔丝未能逃脱追捕被送到绞刑架下。

小说的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明白地表明了哈代的立场。

作品剖析

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集温柔和勇敢于一体,她单纯善良,敢爱敢恨。她的悲剧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伪善和新兴资产者的恶同时作用的结果,苔丝以死抗争显示了被压迫女性的勇敢和觉醒,更是对残酷社会的控诉。

在刻画苔丝的形象上,哈代倾注了巨大的情感,使得苔丝的形象非常立体,而非脸谱化简单化。比如父母希望苔丝去攀高枝,苔丝没有答应,后来不得以去了德伯老太太家做工,原因是苔丝在帮父亲送货的路上,家里唯一值钱并赖以生存的老马“王子”,被邮递车刮倒在地上死了。本来穷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苔丝则认为自己负有责任。这种情节的细致处理,真实可信。即便没有这次事故,这个无望的家庭已经到了需要卖儿卖女的地步。残酷的现实逼迫着苔丝踏出家门,做为家里的顶梁柱,苔丝的悲惨命运在一开始就被黑暗势力所控制,并非是宿命的安排。哈代之所以被称为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对社会和人物心理的分析有其过人之处。

作品在表现人物复杂心理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方面,做得十分出色。例如苔丝在牛奶场对克莱尔产生了爱慕之情,可又不得不时时压抑这种感情;面对克莱尔的表白,苔丝既激动又兴奋,心中充满着忧伤、焦虑,时常处于快乐与痛苦的矛盾中。她既想向克莱坦白自己的过去,又害怕会遭到他的误解。结合那个时代的氛围和道德伦理规则,苔丝那种忐忑不安、纷乱的情绪,令人读来感同身受。

克莱尔是个具有民主和平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向往纯朴自然的生活,尊重女性并期望美好的爱情。但是内心依然存有根深蒂固的贞操观念,面临具体问题依然受传统道德伦理的裹挟。他抛弃了苔丝,盲目地去往巴西,置苔丝于痛苦绝望之中,断送了苔丝的幸福,他的怯懦和摇摆不定的信念也毁了自己的幸福。

亚雷是个纨绔子弟,依靠金钱的力量胡作非为。一度伪善地穿上传教士的黑袍,以求良心的安稳,一旦见到被自己损害侮辱的苔丝,立刻现出残忍无情的面目。亚雷的欺骗性容易让读者误以为他的本质并不坏,但读者若能细心分析,便可知亚雷是恶的象征,他从没有真正忏悔过。善也许会偶然堕落,但恶从来不会简单地洗刷掉,并变得清白。

康德说:“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联系到哈代对景物的卓越描写,暗合了康德对善与恶的观点。苔丝和克莱尔的善,亚雷的恶,时常通过周围景物来渲染映衬。

小说中对埃格登荒原景色的描绘,堪称世界文学史上描写景物的标杆。灰暗苍凉的天空、茫茫的大地、呼啸的风声、沉郁的夜色,古朴的山村,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对作品的主题起到深化的作用。作品自始至终萦绕着哀伤的背景音乐,透出浓重的悲剧色彩。

作品的艺术特色: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如果仅仅在情节的编织和人物的刻画方面做得出色,并不能保证作品的伟大。艺术家必须在创作中进行探索,方能获得美的价值,同时令读者获得审美的愉悦。

在十九世纪,现代主义尚在萌芽阶段,对于小说艺术的探索主要在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两条线上展开。小说家们对艺术的表现形式普遍不满意,但前方的道路尚不明朗。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在1857年出版,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先驱。不过当时这部作品并不为人所认可,对于《恶之花》的攻击不绝于耳,这部象征主义诗集的成果直到19世纪80年代方被法国现代主义诗歌所继承,在诗歌和戏剧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但延伸到小说领域则较迟,直到19世纪90年代,俄罗斯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中,象征主义小说方才正式出现。《德伯家的苔丝》虽然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但其象征元素的多样,象征手法的高超的运用,堪称象征主义小说之先驱,值得理论界重视与研究。

象征手法可以传达难以言传的意蕴,哈代深谙其妙,除去人名和地名的象征(我国读者因为不太了解英国当时的情形和英语的语词规则,不多介绍),本文仅选取两点进行介绍:

1、小鸟的象征

鸟是威塞克斯很常见,作者用它作为象征意象,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情感。德伯老太太让苔丝帮工,照看笼中的鸟儿们,即象征着苔丝被困笼中无处可逃之意,从山村周围自由的鸟儿到笼中的鸟儿,象征着苔丝的自由逐渐被束缚、践踏。

苔丝动身去塔尔勃塞时——“在每一声鸟儿的啭鸣中,她都悟出了快乐的音符。”这里折射的是苔丝对新生活的向往。

在苔丝痛失贞操的那个夜晚,树上的鸟儿“正在安详温柔地做着最后一个睡梦”,凸显了苔丝的无辜和善良。当厄运来临时,苔丝如鸟儿一般茫然不知,读来令人恐怖和愤懑。

苔丝被克莱尔抛弃后,不得不再一次离开家乡,路途中,她用树叶做成窝爬进去睡觉.早上醒来后苔丝发现许多垂死的鸟,这些鸟中了猎人的枪弹,有的尚在垂死挣扎。为了让小鸟尽快摆脱痛苦,苔丝将它们都弄死了。这里既暗示了苔丝初步有了决死的意志,同时也象征苔丝是在埋葬自己的幸福,对幸福不再有奢望。 

2、颜色的象征

德伯府“差不多是崭新一一它的颜色也是深红的”“叫四周围一片柔和浅淡的景色一衬托,看着好象一丛石腊红一样”。可以看出德伯府与周围的乡村环境完全不协调,德伯府犹如吃人的血盆大嘴。

小说末尾“黑旗继续不声不响地在风中飘着”,象征意味也非常浓厚,既可以理解为恶势力依然猖獗,也可以理解为吃人的社会终将没落。多元化的寓意,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作品的思想内涵——女性主义的先驱

早在1791年,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即发表了《女权宣言》,女性主义运动就已经拉开序幕。

19世纪末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争论的焦点是要求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生命全历程平等,也就是两性的平等,也要求公民权、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一夫多妻,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最重要的目标是要争取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等价、政治权利同值,往往被称作“女权运动”。 人们普遍认同的说法是: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波发生在1840年到1925年间,运动的目标主要是为了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这期间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层出不穷,但在文学作品上深刻反映女性主义思想的,哈代是较早的一位,相较于同时期的福楼拜、莫泊桑、左拉等,哈代是最早清醒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思想进行创作的大作家。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除揭示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对个体农民的侵害,富人对雇农的剥削,不公正的法律,宗教的伪善,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乡村陈旧的道德伦理等主题,暗含着一个女性解放的主题,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学背景,或许我们能更深地体会这一点。

第二章描写五朔节舞会,哈代突出了妇女们的穿着一律都是白色的,既使是老会员破旧的衣服也是“灰白的颜色”;巡游中“在她们每一个人的胸膛里,她们都有自己的小太阳照耀着灵魂,所以大家身上都暖烘烘的,不过不是被太阳晒热的;有些梦想,有些纯情,有些偏爱,至少有些遥远而渺茫的希望,虽然也许正在化为泡影,却仍然还在不断地滋长,因为希望是会不断滋长的。所以,她们每个人都精神振奋,许多人都欢欣鼓舞。”这些都是对女性美好淳朴品格的歌颂,暗示了女性的觉醒,对女性作为独立的人,而非“第二性”做了强调。

在描述牛奶厂和农场劳作场景时,哈代不忘描写苔丝的女伴们,她们同样四处漂流,做着和男工一样的活儿。亚雷的胡作非为,以及克莱尔对待贞洁的双重标准等情节描写,哈代无情批判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表达了对女性群体的深切同情。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制社会中,女子处于依附和从属的地位。无辜受害者苔丝被认为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女人,一个不为社会容忍的淫女和恶女人。面对强大的男权,柔弱的苔丝始终被无形的网罗所包围,生存的空间日渐逼仄,直至毁灭。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我国文坛上产生一批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如苏青的《结婚十年》、张爱玲的《金锁记》等。到了八九十年代,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影 响下,王安忆、铁凝等女作家也相继发表关注女性解放的一些小说。她们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西方视角的面貌,多从自身感受出发,强调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强调女性追求独立人格的抗争意识,但缺乏类似《德伯家的苔丝》中融合时代背景和现实的深度考察,对压迫女性权利的各种因素的探究较为简单化。从这个角度看,哈代的作品不但值得我们阅读和研究,更值得二十一世纪的写作者思考与探索。

《德伯家的苔丝》:被侮辱女性的一曲哀歌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德伯家的苔丝》:被侮辱女性的一曲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