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对“心理模型”的一些碎碎念

对于心智/心理模型(Mental Model)这个概念,起初是在大学课堂上接触的,然后我发现工作中时不时有人提起,也就这样而已。
直到一天我看到《交互设计精髓 4》上说:用户界面应该基于用户心理模型,而不是实现模型。

[1]About Face 4:交互设计精髓/(美)库伯(Cooper,A.)等著;倪卫国 等译,2015,P14-心理模型这一段。

心里有种异样的感觉:人类发展至今,心理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交互设计需要把一切机器的实现模型(映射技术)转变成用户心理模型(反映用户的愿景),会不会导致人类心智模型的不断退化。
想起之前公司老板经常说的,交互方式要足够“生理”,现在想来似乎有点可怕,人类过度依赖的集体智慧会否使我们越来越蠢。
说到底“心理模型”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我凭着大学时的模糊记忆(其实也没记忆了)开始从书中找答案。在我看的几本认知心理学书籍中,只有在讲到“推理”的时候会提到“心智模型”,一开始我是不理解的:
心理模型理论建立在这样一种观点的基础之上:我们是通过构建既非完全抽象的,也非完全具体的世界表象来进行推理的。

[2]认知心理学/(美)贝斯特(Best J.B.)著;黄希庭 等译,2000

Johnson-Laird(1999,p.116)认为,“每个心智模型代表了一种可能性,而且模型的结构和内容抓住了发生这种可能性的不同方式之间的共同点。”简单来说,一个心智模型代表了世界上一种可能的事件状态(state-of-affairs)。

[3]认知心理学:第5版/(英)艾森克,(英)基恩著;高定国 等译,2009

近年来,约翰逊-莱尔德(Johnson-Laird-Laird,1983,1988)强调了心理模型(mental model)在三段论推理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指出,在进行三段论推理时,人们都会根据前提所提供的情境,构建一个心理模型,即一种心理结构,并根据自己的心理模型做出结论。

[4]认知心理学/彭聃龄,张必隐著,2006

约翰逊-莱尔德(Johnson-Laird-Laird,1983;Johnson-Laird&Steedman,1978)认为被试创建一个满足三段论前提的关于世界的心理模型,然后检查结论是否符合这个模型的要求,并以此来判断一个结论是否可能的。这种解释叫做心理模型理论(mental model theory)。

[5]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7版:中译本/(美)安德森著;秦裕林 等译,2012

题外话:最近一段时间断断续续接收到的知识在《认知心理学》这几本书中得到了有效的串联,其实既然要研究人与外在世界的交互方式,重要的课题必然是研究人的认知,机器毕竟是为人服务的。
在彭聃龄那版的认知心理学中,更是有一章专门写了心理学在工程设计上的应用,其中对人机界面的设计也有专门的阐述,虽然有点后知后觉,但真应该好好看看认知心理学了。

所以在推理中心理模型是一种大脑构建的可能性。
又去 google 了一下,wiki 上的解释是(链接):
A mental model is an explanation of someone's thought process about how something works in the real world. It is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worl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ts various parts and a person's intuitive perception about his or her own ac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Mental models can help shape behaviour and set an approach to solving problems (similar to a personal algorithm) and doing tasks.
(心智模型是人们对真实世界如何运作的思考过程的解释。心智模型是周围世界的代表,是它的各部分和人类的直觉感知自己的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心智模型能帮助塑造行为,帮助解决问题(很像人类算法)和执行任务。)
这么一想,心智模型就像“人类算法”,但计算机算法是完全理性的,心智模型是非理性的,所以这个“算法”也是不严谨的,甚至不符合逻辑的。它也是人类思考过程的体现,人们用直觉感知行为和结果,所以说是带有极强主观性的。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认知的那样,或者说不全是那样。
心理模型理论认为三段论推理可以顺利进行而不需应用任何逻辑规则。

[6]认知心理学/ 王甦 汪安圣 著,1992

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和实验来说明人们的推理是如何不具备逻辑性。虽然结论有争议,但也可以看出,人类其实并不擅长逻辑推理。
此外我又发现一个网站Mental Models and Reasoning,上面有关于心理模型的介绍和最新研究,我在意的是一个上面一个比喻:
They are accordingly akin to architects’ models of buildings, to molecular biologists’ models of complex molecules, and to physicists’ diagrams of particle interactions.
(因此,它们类似于建筑师的建筑模型,分子生物学家的复杂分子模型,以及物理学家的粒子相互作用图。)
那么我也可以这样认为:我们每个人对于真实现象都有自己的解释,每一个解释就是一个心理模型,就像建筑师的建筑模型一样,它不是唯一的,它只适用于部分情况。
这个网站中也介绍了心理模型理论的7个原则,这些原则都是经过实验证实的。我就写几个我理解的:

  • 为真原则(principle of truth):“个体通过建构外显地表征什么为真而不是什么为假的心智模型来最少地运用工作记忆资源。”(Johnson-Laird,1999,p.116)
    绝大多数心智模型表征了为真的东西而忽略了不为真的东西。这就是说,当给被试一个需要积极考虑错误的推理问题时,大多数人应该会犯系统性的、可预测的错误。[3]
    分析表明,根据心理模型理论,否定式推理之所以困难有两个原因。第一,否定式要求对原始的模式进行“扩充”,而确定需进行扩充则需要认知努力,正如你所记起的,在肯定式的例子中,最初的模式并不需要进行这样的扩充。第二,在进行否定式推理时,因为至少在短时间内,推理者必须同时保持几种不同的心理表象。这就增加了推理者的记忆认知负荷,而肯定式推理则不会有中增加认知负荷的情况。[2]
  • 由于个体要利用更多工作记忆资源,因此需要建构几个心智模型的演绎推理问题比只需要构建一个心智模型的问题更困难。[3]

应用在交互设计中就是,尽量让用户选择“是”的选项,每次只让用户思考一个问题。其实要认清楚心理模型在推理当中的作用,[5]这本书中 P308-309 的例子会更加好理解。
想起高中时做数学题,思考出一个符合题目的大概的方向,即便是很复杂也会钻牛角尖一样地算,然后发现这个方法不对,越算越麻烦,时间又不够了。就好像我的工作记忆不能同时处理很多种假设的情况一样。真正善于思考或者说是逻辑清晰的人,就会在脑中(打草稿)先演绎出符合条件的所有情况,最后再下结论。
我们的计算机是建立在逻辑之上的(所以怪不得有人说“人工智能”和“人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它替我们完成了很多计算,推理和记忆的工作,如果说我们的这部分能力被计算机取代,那我们将和文盲无异。而交互设计是需要把机器的操作设计得更符合人的心理模型,这就相当于把我们直接推到了婴儿阶段。婴儿不懂食物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只知道饿了要吃东西,甚至不知道要吃什么东西,递上来就吃。
产品越来越好用,而我们却越来越笨。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悟]对“心理模型”的一些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