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三点钟社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各位“大佬”也磨刀霍霍,摆好姿势,只待时机成熟就手起刀落,割上一茬好韭菜。一个个暴富神话吸引(诱惑)着人们纷纷入坑,区块链里的“币”就如罂粟一般,散发着诱人的气息。 然,“财富自由”的路上到处都是豺狼虎豹,它们饥肠辘辘,两眼放光地看着匆忙的路人。一夜“惊雷”,币圈震荡,人们才看清自己的处境,原来自己不过是待宰的羔羊,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区块链的繁荣好像一场梦,梦醒了大家纷纷离场,只有少数坚守的人们还在为区块链摇旗呐喊,动作滑稽,场面凄凉。如果,大家对区块链的预期没有那么高,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 区块链是保健品,不是处方药 如果说2017年区块链还比较低调,那么2018年,区块链行业褪去了羞涩,很快适应了这个社会,“要成功,先发疯”,区块链的标签不是‘革命’,就是‘救赎’,被媒体吹成无所不能的“救世主”。 五年来,结婚率持续走低,婚姻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很多人不愿意结婚了。有人提议,把生活轨迹记录在区块链上,可以避免纠纷。还有人支招:婚前,把财产公证上链,也能够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婚姻并不是一纸婚约,生活也不是几行代码。即使最美好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50次掐死对方的冲动。那么区块链在婚姻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举个例子,当夫妻之间出现隔阂,双方都有想离婚的念头,如果这对夫妻进行了财产公证并且上链,由于区块链上的信息不能篡改,他们就不需要考虑离婚所带来的经济影响,这个时候,他们会更加关心“为什么不开心?是一时冲动,还是常态?”等精神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块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婚姻的幸福感,但是并不能避免因为感情隔阂带来的矛盾。不过在流量的需求下,区块链被贴上“处方药”的标签:离婚率高了,区块链可以挽救啊。 春节刚过,“打假警察”翟天临变成了被打假的对象,博士论文涉嫌抄袭,有区块链媒体跳出来:区块链可以保护版权,防止抄袭!多年来,防止抄袭的技术层出不穷,但是伪原创依旧十分猖獗。由于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几篇文章放在一起,即使用肉眼,也很难分清哪个是“原版”哪个是“高仿”。区块链防止抄袭或许只是一个“愿景”,不过也能实现保护原创目的,因为版权问题发生纠纷的时候,原创作者能够快速举证,实现低成本(时间、精力等)维权。 媒体把区块链的神通无限地扩大,让大家误以为‘只要出现假的,区块链都可以解决’。然而,区块链只是区块链,是一种具备不可篡改特性的技术,针对行业的种种乱象,并不能做到“药到病除”,不过可以提高造假成本,降低维权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泡沫褪去,区块链行业显得格外安静 按照以往,每一个新闻热点都能够被行业媒体嗅到机遇,大笔一挥,点击发送,就可以吸引很多的围观者。“315”过后,区块链行业显得格外安静,外婆家的厨房、医疗废品的去向、5毛钱的“虾扯蛋”辣条等,都与区块链无关了。 币圈震荡后,交易所和矿场挣扎了一段时间,也慢慢归于平静。区块链媒体也随着行业的惨淡(冷静),渐渐地端起“科技媒体”的架子,不屑(不能)输出一些无关痛痒的文章。一次次的吹捧后,一次次的打脸,让区块链媒体深刻体会到“话不能乱说”。一个某区块链媒体记者对区块链的现状这样描述:无料可写,但是偶有内容,考虑到对行业的影响,也不能写。 区块链的萧瑟,让大众一致认为区块链行业回归理智,真相是怎么样的呢?或许教训太惨痛,IEO的概念一出来,就遭到业内人士的嘲讽,币安的何一更是快速并坚决地与IEO撇开关系。偶尔看到媒体文章,无一不是经过千挑万选出来的内容,或俗或雅,都不会触碰敏感的地带。2018年年底,就有人指出:18年不好过,别着急,19年的日子更难熬。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或许,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够点燃更绚丽的烟火。 区块链还有未来吗? 这段时间,看着网上寥寥无几的资讯,以及不见踪影的活动,区块链社群也变成聊天群,好像一切“都挺好”,却总觉得哪里不对。抱着这种怀疑,我咨询了行业内一位老师:区块链现在无利可图,资本冷眼旁观,很多人转行,这个行业是不是要凉凉了?老师说:短期内没有利益属于正常,从长远来看,区块链还是很有前景的行业。 这让我想到人工智能,没有人会否认人工智能会对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但是近几年来,人工智能的概念被炒得天花乱坠,却没有人看到实际的好处(除了噱头)。比如,谷歌曾用智能机器人筛选简历,结果却不尽人意:女性简历非常少,严重的性别歧视!如何让人工智能避开对数据的错误分析,真正做到为人类服务,可能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区块链也是如此,也许在未来,我们需要区块链会如现在的微信一样。 《完美坚持》里李健唱道:等待和耕耘谁更辛苦?后来他在《鲁豫有约》里说,等待更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