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大猩猩》

   《大猩猩》是安东妮·布朗在1983年出版的第七本图画书,这本图画书获得了包括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奖等诸多大奖的肯定,被先后译成了十四种文字出版。英国《泰晤士报》是这样评价《大猩猩》的——“这是一则经典儿童文学佳作,描述一个孤单的小女孩与一只和蔼的大猩猩奇妙感人的夜游故事。”夜游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幻的,这正与他的“超现实”风格一致。

       关照弱势儿童、阶级关系和家庭问题,是安东尼·布朗自出道以来最热衷于表现,也是最擅长表现的主题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例如《动物园》呈现了一个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冷漠与权威。《朱家故事》则更是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一个家庭的崩溃。《隧道》叙述的是不够和谐的兄妹之情。还有我最近正在看的《走进森林》讲述的也是父母不和带给孩子心灵的创伤。他试图透过图画书,为那些心灵受过创伤的大人与孩子提供一片解脱的空间。

   《大猩猩》的背景是单亲家庭,这本是一个沉重而又伤感的话题,但安东尼·布朗却把它写成了一个幻想性的故事,那只系着红色白点领结、半夜突然造访的大猩猩,完全可以看成是安娜幻想出来的父亲的替身。

     作者在故事的尾声并没有明确指出这是一个梦,这也就是安东尼·布朗的魅力!安东尼·布朗作品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用图来说话,来叙述故事,这也是我钟情于他作品的原因。《大猩猩》这本书更多的细节与内涵是蕴含在图画里面的。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文字里只是说爸爸如何如何忙,从来没有时间陪安娜,甚至连一个类似“孤单”这样的字眼儿都没有用到。但通过开始的三幅画面(早餐安娜与面无表情的爸爸隔桌相坐;爸爸埋头伏案,安娜在背后欲言又止地望着他,地上是一道长长的影子;漆黑的房间里,可怜的安娜一个人缩坐在墙角看电视)我们马上就体会到安娜的孤独感,而爸爸带给安娜冷冰冷的感觉也从餐厅里冷色调的装饰;餐桌上单调乏味的食物;爸爸上班走过的那堵冰冷的高墙;安娜找爸爸说话时局促的肢体语言和那隔开父女的高高的椅背。看到这里,你已经无法不同情安娜的遭遇,无法不被父亲的冷漠与父女之间的疏离感而震撼了。尤其是安娜独自在房间看电视的画面,作者故意把安娜画得很小,房间画得很大很空,这么一比照,再迟钝的读者也会强烈地感受到安娜孤独的内心。

     我们从画面中还能发现更多的东西:比如眼神。从开始到最后,安娜的爸爸从来没有与安娜对视过一眼。而大猩猩从站到安娜床头的那一刻起,就流露出了一种温情而慈爱的目光,后面更是不止一次地对视。

     再比如背景,安娜和爸爸面对面坐在餐桌上的那一页,爸爸身后的橱柜及脚下的地砖都呈现出一种僵硬、呆板的几何形状;而到了书的结尾部分,粗陋、毫无生气的背景已经被令人欣慰的花墙图案所代替了。

     两人距离以及食物的变化。安娜和爸爸在餐桌上的要远距离和她与大猩猩用餐时亲密的距离形成对比,家里餐桌上那些食之无味的食物也和大猩猩餐桌上丰盛的甜点形成反差。

     颜色的变化。一开始清冷、黯淡的冷色调与主人公孤单的心境十分吻合;后面安娜从睡梦中醒来时,柔和明亮的暖色调,直到最后爸爸说“你想不想去动物园”时,整体色调宛如春天。

     这本书中还隐藏一些看似调侃,却充满深意的东西。挂在楼梯墙上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里的蒙娜丽莎预示着这个家庭缺少一位女性角色;门厅里悬挂的惠斯特的《画家的母亲》里的母亲也表示安娜在缺失母爱的同时更渴望父爱的到来;而自由女神像的出现恰好反映了母亲在女儿心中就是一个女神。

       安娜家门厅里的两个门把手,一个金色一个银色,似乎也在告诉读者选择不同的门把手可以进入到不同的世界,而紧接着下一页我们就看到他们拧动了银色的把手,而这正是大猩猩引领安娜走进的幻想世界。

     电影院外卓别林的海报,还有一个西部牛仔,电影中的超人,切·格瓦纳的海报也被偷偷换成了大猩猩,作者也是想通过牛仔、超人和英雄的角色来告诉读者,父亲在女儿心中一直都像个英雄。而为何会出现卓别林也是最近女儿的一句话让我明白了,女儿说我们家里最搞笑的就是爸爸,所以父亲给女儿的另一面就是逗趣。

     安娜在回家时骑坐在大猩猩的肩头,这是我们最常看到的父女画面,而缺失父爱的安娜也至此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大猩猩引领这安娜所跳的舞蹈也让我想到了,在西方女儿的第一支成人舞是和爸爸一起跳的。

     最后安娜爸爸的牛仔裤的裤袋里插进了一根香蕉是任何读者都不可能忽视的,也正是这根香蕉让我们开始猜想大猩猩是不是父亲假扮的。

     一本好的绘本作品是任何一页都在讲述故事,其实在封面便清楚点明安娜内心的渴求,她希望父亲能像那只双臂吊挂枝头的大猩猩一样,放低身段和心态,好好看看她、了解她,并且满足她的需要。作者看似故事中仅仅反映小孩子的心情、困境与需求,其实也据实呈现大人的软弱、局限和问题。一如安娜父亲虽然有单亲家长教养儿女和工作难以兼顾的无力感,以及不擅表达情感的性格,却仍然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关心和守候女儿(这也是后来猩猩玩偶重回安娜枕边的原因),男性总是认为给孩子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爱的体现,而往往忽略了其内心的精神渴求。而最终爸爸的心被安娜的爱感动,跨越了椅背横隔拦阻,俯就姿态亲吻女儿,了解并满足她的需要,重新建立两人的亲密关系。

        我喜欢《大猩猩》是因为它像一幅警示标语般时刻提醒着我,让我明白在给予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应关注她内心的世界。这让我想起王人平老师的一段话:“培养”就是“陪着养”。我们整日忙于找寻着培养孩子这种能力,那种品质的方法,可对孩子却常常连陪伴的耐心都没有,滋养的过程都想省略,只想用说教、打骂等简单粗暴速效的方式教育好孩子,而无视良好家庭关系的构建。关系先于教育、包含教育,有了稳固的亲子关系,教育会变得轻松、快乐、自然而然。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心中的《大猩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