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有句流传甚广的话:“五百年来两大完人,前有王阳明,后有曾国藩。”但普遍认为,曾国藩逊于王阳明。
另有说法认为,儒家历史上有两个半完人,一是孔夫子,一是王阳明,还有半个是曾国藩。
自王阳明1529年去世五百年来,追随者甚众。近代日本的崛起,在现象上看是脱亚入欧,在思想上看则可以说主要是以阳明心学为奠基的,从倒幕运动到明治维新,大多数核心人物都是阳明心学的忠实信徒。当年,青年毛泽东还发过“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的感慨,意思是说王阳明之后无来者。
毫无疑问,王阳明是中国人最为宝贵的精神宝库。王阳明改变了儒家日渐八股、礼法森严的面貌,倡导向内求,人人皆是圣贤,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重要概念,影响了后世五百年。
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事纷杂,心内焦虑,王阳明说:“擒山中贼易,擒心中贼难”,我们到底怎么安放这颗心?
最近,断断续续读了一点王阳明,最给我启发的,却是他怎么平衡自己与这个时代、与自己内心的关系。我将其总结为三句话:
1、黑暗无法逃避,就选择向黑而生。
王阳明二十八岁中进士,随后在京城做官,一直到三十五岁,还算仕途顺利。
然而就在这一年,他出于义愤,上书明武宗正德皇帝,要求“去权奸以章圣德”,却不幸触怒宦官刘瑾,四十廷杖,打入诏狱,人生跌入谷底。
而后,刘瑾还不解气,又把他贬到贵州龙场,千里外的蛮荒之地,担任从九品的驿丞——掌管驿站车马迎送的卑微官职。
但贵州之任其实就是圈套。王阳明离开京城后,刘瑾便派人暗中跟随,找机会加害。
王阳明发现之后,故意在钱塘江边抛下衣物,装出投水自尽假象,逃出生天。
他跑去找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王华是曾经的状元,当时也被贬到南京。也许,当时的王阳明,会有一万个理由愤懑、不满、抵制,然后坚决不去贵州,不去赴任,逃避这黑暗的官场。
当然,他也可以学唐伯虎,碰到挫折之后,消极避世,装疯卖傻,从此“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将自己活成“卖得桃花换酒钱”的另一幅摸样。
但他没有这样,黑暗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他到南京探望父亲之后,立即赴任贵州,离开时在寺院墙壁上题了一首诗,其中一句是“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你所遭遇的黑云压城,只要去面对,总有一天不过是一片浮云而已。
2、黑暗无法改变,就把自己点亮再说
很多人并不是看不到黑暗。只是看到之后,觉得害怕黑暗侵蚀自己,觉得无力去改变什么,所以选择观望,选择妥协,选择犬儒。
知而不行是很多读书人最大的问题,最常见的是“我都知道,但我就是做不到”。王阳明回答:做不到就不是真知道,真正的知道就是能做到。
当时正德年间,昏君毒竖此起彼伏,官场黑暗无光,王阳明身处暗夜之中,却不想与他们一样。如果黑暗无法改变,那么先燃烧自己,照亮身边再说。
1519年,宁王在南昌起兵叛乱。宁王朱宸濠本是朱元璋的嫡系皇孙,当朝正德皇帝并不得民心,官场很多人抱着看戏的态度,不在朱家斗争中站队。所以,宁王一路势如破竹,如果能攻取留都南京,那么宁王大事可成。
此时,身边没有什么兵马的王阳明知道,若硬碰硬,自己肯定不是宁王的对手。王阳明等不及申报朝廷,就一方面伪造文书,四处散发,谎称自己手里有十多万精兵,准备攻打南昌。另一方面,他写信给宁王手下的两个谋士,催促他们赶紧劝说宁王起兵攻打南京。这封信落入宁王手中之后,生性多疑的他见状,立刻号令全军死守南昌,不出兵攻击任何地方。
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知道上当了。但此时,王阳明已经在十几天内,四处招兵买马,已经凑齐了几万兵士。
宁王追悔莫及,赶紧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逼近安庆,窥伺南京。王阳明却率领军队,反过来直捣宁王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
当时有人建议王阳明去救安庆,他分析说:如果救安庆,与宁王相持江上,宁王就会乘虚袭来,我们腹背受敌;而我们直捣南昌,南昌守备空虚,我们的军队锐气正足,必可一举而下;宁王必定回救,到时我们迎头痛击,肯定会取胜。后来的事实果如王守仁所料。
等到宁王赶回南昌,王阳明军队已集结完毕。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历时35天的宁王叛乱宣告结束。
就此,王阳明立下了齐天之功。事后,有人向王阳明讨教用兵之道,他淡淡地说了句:“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复盘整个过程,从最开始,他胸怀的就是天下之安危,就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指引,从没有把个人得失放在心上。贸然起兵,他明知会有无数非议,但时机一旦错过,必将后悔莫及。
这个世界再黑暗,只要此心光明,就不用惧怕,“随心而动”,向着“良知”,勇往直前。
3、与黑暗缠斗一生,依然选择光明
最可笑的是,宁王被擒了,但捷报尚未送达北京。那个奇葩正德皇帝,就自称“奉天征讨威武大将军镇国公”,率官兵南下“亲征”。后到达涿州,王守仁捷报传至,但明武宗仍一意南征。
明武宗身边的嬖幸,甚至建议将宁王放回鄱阳湖,让明武宗生擒,以展示皇帝威信。
王阳明深知,一旦放虎归山,后患必定无穷。而且现在自己已经立下大功,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一旦自己贸然反对,就得罪了整个官场,最后自己必将被黑暗吞噬,死无葬身之地。
知进,更要知退。王阳明开始开始上演一出大戏,他首先将宁王押至南京,献给明武宗,名曰“献俘”。
然后,武宗与诸近侍身着戎服.摆开作战阵势,将宁王除去桎梏,众官兵开始伐鼓鸣金而擒之,再重新给他戴上枷锁,列于队伍前面,作凯旋状而归。
这时候很多人都替王阳明打抱不平,但王阳明却不以为意。随后,他自己对外宣称生病,不能外出,住进了寺庙。后来,朝廷论功行赏,王阳明先是任江西巡抚,继续剿匪,后又委任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
当时首都是北京,南京的兵部尚书,并无多少实权,算不上什么大官。
仅一年后,王阳明的父亲病逝,王阳明借机辞官,回家奔丧,由此开始传授心学。
1528年11月,久病多年的王阳明病情加重,他更换了衣冠,弟子围坐身旁,问他有何遗言,他笑着,指着胸口说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说完后,与世长辞。
王阳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我们如何调理自己的内心,在进退、生死,舍欲、光明黑暗中不断取得挣扎平衡,人都说,凝视深渊太久而会向往深渊,与恶龙缠斗太久自身亦会化为恶龙,但王阳明身处黑暗一辈子,却依然坚信光明。他身在黑暗之中,那颗心,却又始终处于黑暗之外。
何故?
正如那年春天,学生问:“先生,你看这漫山遍野的花,他们明明开着,难道说你没看到花,花就不开了吗?”
先生笑了笑,说:那时候,我与花同归于寂。
公众号:崔大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