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读完《哈佛幸福课》

《哈佛幸福课》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课程,哈佛大学的泰勒老师的这门课程,在哈佛大学常年霸占学生满意度排行榜的第一名,也是在网易公开课上常年霸占点播量排行榜第一名的课程,如果没有时间去听课的人,大约可以通过看这本书了解一下,这门关于幸福的课程到底再讲一些什么内容。

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具有操作性的书,如果你仅仅是看一遍,而没有根据书上的要求做相应的练习的话,这本书对于提升你个人的幸福指数并没有什么作用。

只阅读这本书或者其他任何书籍本身,是无法令你的生活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的,我们不相信改变生活这么巨大的工程会有什么奇迹。如果想要借由本书来帮助自己,那你必须把它看作是一本练习册,练习的内容包括了反思和行动。

书中以汉堡为代表,阐释了四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第一种口味诱人,但是是标准的垃圾食物,也就是享乐主义型的生活态度,找寻快乐,避免痛苦,注意的是眼前的快乐却不为任何负面后果的可能性而担忧。

享乐主义型的人总是寻找快乐而逃避痛苦,他们只是盲目的满足欲望,而从来不认真的考虑后果,他们认为一个充实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以前的事只要能让她开心,就值得一直去做,一直到有更好的路子再说;他们在爱情和友情方面精力旺盛,但清醒过后,他们就会开始物色下一段感情,由于享乐主义者只看重眼前短暂的快乐,有时会让他失去理智,比如吸毒。

如果我们只想着享乐,永远的逃避挑战和问题,那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但每个人心中多少会有一些享乐主义型的成分,把痛苦和努力等同,只享乐不再追求意义。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但是里面全都是蔬菜和健康食物,吃这个汉堡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但在吃的时候很痛苦,作者称之为忙碌奔波型。这类和享乐主义相反的是:他们牺牲眼前的幸福,追求未来的目标。

对于忙碌奔波型的人来说,有一个巨大矛盾,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不会开心,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就会得到快乐。然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却发现,原来所谓的目的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时,他们感到他们的梦想都不多了,有了物质和地位,却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永久的幸福”,而得了“现在怎么办”的病。才发现他们所有的努力和牺牲并不能带来幸福,他们一个个都掉进了习得性无助的情景。

反思:有没有曾经在达到过一个伟大的目标之后,却没有得到你所期望的喜悦?

忙碌奔波型所相信的就是成果比情绪上的快乐重要,因为他人会对成果作出赞赏,而情绪只会影响成果,所以最好压制他,或是根本不要去理会。他们的想法,本身就和感情的智慧相冲突,更不要说快乐又成功的生活了。

无痛无获的说法,代表我们必须承受极度的压力,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才能发挥百分百潜力,达到至高的目标。但在水到渠成的研究里指出,痛苦本身并不是巅峰表现的最高境界,在最高境界里,也就是介于过度运用和运用不足之间的地带,我们不但可以发挥最大的能力,还可以享受过程的快乐。我们如果想要达到这一境界,挑战性必须得先达到某一种程度,这种程度必须不是太难,也不是太易。

如果任务难度过高,而技能不足时,我们会感到焦虑;相反,如果技能程度高,任务太简单时,我们会感到乏味。

反思:你水到渠成的经历是什么?

忙碌奔波型所相信的就是成果比情绪上的快乐重要,因为他人会对成果作出赞赏,而情绪只会影响成果,所以最好压制他,或是根本不要去理会。他们的想法,本身就和感情的智慧相冲突,更不要说快乐又成功的生活了。

无痛无获的说法,代表我们必须承受极度的压力,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才能发挥百分百潜力,达到至高的目标。但在水到渠成的研究里指出,痛苦本身并不是巅峰表现的最高境界,在最高境界里,也就是介于过度运用和运用不足之间的地带,

忙碌奔波型的人坚持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一旦成功后,幸福就会随之出现。这种幸福其实可以称作是幸福的假象,他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但这种幸福无法维持长久,因为它本身就是和负面情绪共生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了而高兴,但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当痛苦消散,我们很快就会把健康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事,病愈的喜悦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有一种很常见的行为模式,毕业以前是好成绩,毕业以后是高薪和升职,就是某些人追求的目标。但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却一直都是一样的,好像他们已经认定了一点——想要成功就必须得经历痛苦,成功一定是来之不易的。(这难倒不是我们从小接受的观念吗?)

如果你对这一点十分认定,你的潜意识就一直会让自己去经历痛苦。

反思:某些事或某个时段,你是否曾经忙碌奔波的生活过?


人的动机有两种模式,溺水模式与性爱模式。溺水模式有两个特点,第一,从痛苦中解脱的强烈愿望;第二,一旦解脱,我们常会感到舒适,我认为那是幸福感。

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人的头压进水里,他会感到很痛苦,并且会不断挣扎着出来,如果他在最后一刻得到解放,他第一件事就是拼命的呼吸,接着便是那醉人的解脱。这时在这种时刻里,这种感觉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幸福。

这类事从儿时就被印刻在我们的脑子里:先苦后甘模式。同时由于对其他方式不熟悉,忙碌奔波型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有吸引力的模式了。但是性爱模式却提供了一些不同的学习方式,一些可以得到目前与未来的幸福的模式。

在家长当中,由于把奋斗和痛苦错误的同化,为了保护孩子,所犯的通病有两种:一是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二是把它们和所有的挑战隔离,在给孩子制造舒适生活的过程里,这些父母们剥夺了孩子奋斗的机会,同时也剥夺了他们去体验水到渠成的经历,以及克服困难的经验,最终也就是剥夺了至高的财富。

作者将这种情况称作恩典中的贫困。

恩典中的贫困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这个社会中,压力指数会不停的上涨,以及为什么压力所影响的人的年纪越来越轻,因为他们的生活实在是太过简单了。

另外一个有钱人经常不开心的原因就是:他们对于有钱就应该开心的压力。他们会觉得我怎么可能会不开心呢?他们会因为不开心而感到内疚,会觉得如果不开心就是对不起自己所拥有的巨富,还有他们找不到不开心的合适理由,最终就怕不实在的错误怪到了自己头上,变成了幸福的压力。由于觉得自己无法克服负面情绪,从而导致更多的不幸福。

无论我们的收入或社会地位是怎样的,都需要给自己权力去全然为人。


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又不健康,这叫做虚无主义型。他们对生命丧失了希望和欲望,既不享受眼前的食物,也对未来没有任何期望。其实都是生活在过去。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缠绕,这种心态被称作习得性无助。

反思:某件事情,或是某段时期,你是否曾经也感到虚无主义的存在?那种除了不幸福就什么也看不到的日子。


第四种汉堡既好吃又健康,就是幸福型。他的所作所为不但给他带来眼前的快乐,也能引导他走向成功的目标,就好像健康的食物也可以很美味。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我们对行为和意义观念上的一致。

理想主义的深层根本就是现实主义,如果没有更高的目的,真我呼唤或是理想,我们是无法充分地发挥那种对幸福的追求,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去体验其中的一些细节,好像今天明天或是下星期看得到的意义。

意义和快乐有相互协助的功能,当我们对自己所做的抱着使命感,我们的快乐感自然的就提高了。而在我们从事的事情上找寻快乐也可以为其带来利益。

反思:那些对你有意义的事,什么可以为你带来使命感?什么样的日常习惯为你带来的意义?

我爱吃手抓饼,每次回家妈妈都会准备很多,我会把它们一扫而光,但并不表示我每天每餐都要吃手抓饼。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应用在其他的事情上,比如写作和看电影以及我喜爱的人,虽然家人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但每天和他们相处八小时并不代表是最幸福的;相反的,有时不和他们在一起也不代表我就不爱他们了;虽然和朋友相聚,既有快乐也有意义,但我还是需要独处的时间,只有知道内在感觉和想法的人才能清楚什么是可以为她带来幸福,才能清楚什么是适量什么是过量,从而识别正确的活动,适量的享受才是生活的至高境界。

真正对幸福的满意是基于充分地发挥的才能,以及确切地了解我们的世界。

幸福的人不会去接受“无痛无获”这种想法,他不但享受着他所做的一切,同时也为这目标而努力,而他们的成果通常都是更好的。

只有快乐是不足以达到幸福的境界的,同样,只有目标感也不够。

首先,你的目标再怎么伟大,长期的进行一件事都是非常难的,如果在过程中没有快乐,我们对目标的进取心往往就不会太坚定。其次,有些人也许可以忍受,但绝对不是在开心的情况下。

反思:你曾经碰到的困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呢?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学到的呢?

用一个图表来解说四种类型,包括他们现在和未来的关系:直线代表未来,正面向上负面向下,横线代表现在,正面向右负面向左。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在这样一个四象限当中,你最经常活在哪个部分呢?

十分钟读完《哈佛幸福课》_第1张图片

忙碌奔波型,相信的是到达谬论,认为在达成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后,便可以得到幸福;

享乐主义型的症状叫做漂浮时刻,认为只要不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未来的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

至于虚无主义型,其本身就是一种谬论,一种误读现实状况的情形,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幸福。

最后这种最可怜,他们连前两种谬论中的快乐都得不到。

忙碌奔波型的错误观点在于,以为唯有成功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他们感觉不到过程的重要性;

享乐主义型的错误则是认为只有过程是重要的;

而虚无主义则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他们对生命已经麻木了。

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而虚无主义型则是过去的奴隶。

练习:连续四天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写下你在四象限中的经历,无论只是一件事,或是人生中的某一段,如果你对于其中某个象限特别感兴趣,就多写一点,但每天的内容不要超过一个象限的范围,要记得写下你在当时的感觉,或是你现在还有的感觉也可以,你在那个时段里的行为,以及你在当时的想法。

忙碌奔波型,写下你人生中的不停奔波,活得像忙碌奔波的经历,为什么曾经是那样的,你是否在其中得到了很多,你损失的又是什么?

享乐主义型,解释一下你只顾享乐的时刻和经历,你是否在其中得到了很多,你损失的又是什么?

幸福型 ,说明一下你人生中某个特别快乐的时刻,或是某个经历,用你的想象力让自己再次回到那个时刻,重新感受一下那种感觉,然后把那个感觉写下来。

无论你写什么都是写给自己看的,如果你愿意和他人分享,当然也可以。写的时候记得不要感到任何羞涩,你越是放开去写收益越多。在虚无主义和幸福两个象限上,至少再多做两次练习。在第二次练习后,你可以写一样的内容或者不同的,然后定期回去看看自己所写的内容,可以是三个月、一年甚至两年。


人都会有高和低的时候,我们可以不时地承受一些悲伤,比如工作上的困难,或是失去了所爱的人,她依然活得幸福。

事实上,期盼永远的幸福只会带来失望和不足,而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幸福不需要经常的欢乐,也不需要无坚不摧的快乐,虽然一个快乐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高低,但他整体上保持着一种正面的态度,他会经常被欢喜和爱所推动着,却不会为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动。快乐对他来说是定律,而痛苦则是一种意外。

想象一下那些给你带来快乐的事情,从小事情开始。我并不认同只有自己的感觉才是重要的这种说法,我们除了想经历快乐之外,还希望快乐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只有那样才能把幸福放在快乐之上,幸福不只是快感而已,我们需要有意义的情感来源,我们想要知道我们的行为是有实际效用的,而不是感觉上有。

不要问自己何时才能快乐,而要问自己如何才能快乐,回想一下是否曾经有一件事情或是某段时期,你是否同时享受到现在与未来的好处呢!

只需要一根蜡烛,就可以点亮整个屋子,同样的一个幸福精灵可以感染到我们生活里的许多地方,我将这些虽然小,但有连锁效应的事情叫做幸福强心剂。无论是现在还是在未来的生活里,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事都可以为我们带来意义与快乐。

写到这里,想起今天早上我终于下狠心扔掉了非常多已经过期的彩妆,心情变得好好哦,虽然我只是花了五分钟做的这些事情,但我开心了一整个上午,甚至有可能是一整天。

反思:你的幸福强心剂是什么?什么样的活动可以使你焕然一新,并且带来意义和快乐呢?

用一两个星期的时间把自己的日常作息记录下来,在每天结束前写下你是怎么使用的时间?从花十五分钟在仪表上、看两个小时的电视等都可以。在每个星期结束时画成一个图表,上面包括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们带来了多少的意义和快乐,以及你所花的时间,在所有时间旁边注明,你希望以后有更多还是较少的时间用在它上面,如果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就写上一个加号,很多时间的话就写上两个加号,减少就写上减号,保持就用等于号。

我们可能得从列表下面的项目开始筛选,对一些事情说不。这样,我们才可以对有价值的事情说好。

反思:你会怎么解释幸福?你觉得在生活中你能做些什么去加强你的生活质量?

自我和谐的目标乃是发自于内心最坚定的意识,或是最感兴趣的事情,这些目标既可以整合自我,也可以发挥自己的选择,这些目标必须是被选择的,而不是被加附在我们身上的,是产生于想散发自我光辉的心态,而不是去秀给谁看。

反思:你的自我和谐目标是什么?对于这些目标的追求,你有没有碰到任何外来或是内在的障碍?

自我和谐目标的前提是:目标乃是由自己在自由的情况下所选择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自由国家的人们,活得要比在压迫下的人们幸福,但是很多在民主制度下却仍然感到自己被奴役了,不是任何政党,而是被外来的因素,比如声望,欲望责任或是恐惧,他们感到生活里充满了必须做的事,而不是自己想做的事,但必须做的事通常不是缺乏意义,就是没有快乐,甚至两者都没有。

一个增强我们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和减少必须做的事,无论是从人生,或许日常角度都应该这样。

我们的挑战不是要完全的删除必须做的,而是尽可能的减少它们,然后将你想要做的取而代之,必须做和想要做的比例可以决定我的幸福感。

是感到充实和有成就感的入睡,还是感到“哦,今天终于结束了”?

反思:想象一个平常的日子你是必须做的多呢,还是想要做得多?整体来说,你会不会对新的一天,或是一星期都抱着期望去迎接它?

目标感其实比设定目标更重要。

当然有目标感代表必须得要有目标,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目标,得到好成绩,买大房子,仍然可能感到空虚。过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其目标必须是自发的,同时它的重要性必须是为了自我,而不是为了去满足社会标准或是他人的期望。

同样是爬山,山顶就是目标,有些人也向着目标,但爬到山顶并不是第一要务,他们一旦确定了自己的方向正确之后,就轻松愉快地享受着他们的路途,而不会被前头的山路所困扰。

所以只有当我们确认目标之后,我们才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旅程本身。

我理论里的重点是:要有目标,是不是达成他则在其次;追求目标,而不是达成目标,才是带来幸福和积极情感中的因素;长期目标是为了让我们能享受眼前,长期目标是意义,而不是结局。当目标被认可为意义时,它会帮助我们去规划旅途上的每一步,而不像被认可为结局时,它所给我们的感受只是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正确的目标认知给我们的是一种安宁的感觉。

整体来说,有目标的人成功率要比没有的人大。有一个具有挑战性和明确的目标,具有时限和成果的限定,通常会带来更好的表现。设定目标就是给自己的一种承诺,而承诺通常会为自己带来更好的未来。

心理学证明了目标和成功之间的关系。一个目标,一个明确的承诺,可以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帮助我们找到路线。

反思:什么样的目标曾经在你的生命中带给你幸福,你认为什么样的目标可以在未来带给你幸福呢!你是否曾经全心投入过的去做某一件事?你当时的承诺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你目前对自己的承诺是什么?

衡量一个人的成就,所有的标准是幸福,金钱和声望在幸福面前没有固定的价值,但为什么金钱和声望的魔力这么大呢?这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它们可以带来幸福,金钱和声望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如果无法带来任何幸福,没有人会去追求她。

心理学家示范了彩票得主,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回到了他们之前的幸福感,如果他们在中奖前是不开心的,那么他们就会回到不开心的状况;同样因为车祸而残废的人在短短一年内,就可以回到之前的快乐心态。

可见,金钱和幸福没有因果关系,甚至连相关关系也没有;甚至连健康与幸福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幸福,只是一种心态。

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住宿以外,只是一种向目标进发的方法,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方法的区别,而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方法)。

书中提到了很多练习,在本文的最后,我选取了最具操作性,同时对提升各位的幸福底最有实际意义的三个练习——


练习一:创造新规律

对大多数人来说,每天刷两次牙是一种规律,不需要什么强大的意志力就能坚持。所以只要能培养好习惯,剩下的其实并不难。建立规律需要做的是在一定时间上有一定的举动,而它的原动力则是价值观。

通常我们对于承诺的自制力并不是很强,包括那些我们知道有用的承诺,这也是为什么新年新希望经常都是会失败的。

而每次创造新规律,就不一样了,当你对这个规律习惯以后,你就会自然的去做这件事情,而不需要坚持。

每次创造新规律时不要太多,1到2个就够了,另外在新规律成为规律之前不需要额外再增加。

当你做不同的练习创造不同的规律时,他们会慢慢使你过得更幸福。

比如运动的规律、早睡早起的规律等等。


练习二,感恩日记。

整体来说,直接去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困难的,除非使用制定规律的形式。那些把感激的事情做成日记的人、每天至少写下五件值得感激的事情的人,确实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得到了更高的安宁感。创造感的规律,可以快速的建立一个人的幸福感,转变人们的生活。每晚在入睡前写下五件让你感到快乐的事,一些你感激的事。这些事情可大可小,从一顿饭到一个好友的畅谈,从工作到你的信仰都可以,除了重复这个举动外,在你把它们写下来的同时,还要去回顾每件事的感受,习以为常的做感恩回顾可以让我们去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而不会把它们当成是理所当然。


练习三:冥想练习。

每天早上起来,午饭时间后用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做冥想,在冥想成为日常规律后,你可能只需要1到2分钟的时间就够了。每当你感到有压力、愤怒或者想开心一点时,只需要来几下深呼吸,就可以带出积极情绪,安静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但是坐火车,出租车或者办公室,其实都可以。

不要告诉自己说,我要坚持去做这三个练习,需要坚持去做的事最后都是做不下去,而习惯一旦养成也就无所谓坚持了,一切都会自然而然的发生。

三个看似简单的小练习,只要真的能变成你的习惯,生活就会看到改变。


经济学改变世界

心理学影响生活

不能服务于生活的心理学都是白扯。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安吉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分钟读完《哈佛幸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