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这一课终结你的选择恐惧症

学习进度

第14课:这一课终结你的选择恐惧症_第1张图片

本周我们的课题是“如何用经济学思维来做有效的决策?”,社区里有位圈柚提出了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即:用机会成本的思维来思考“我到底要不要考CPA?”很多圈助、圈柚都给予了优质的回答。其实我们在这个模块刚开始的时候就说过,运用经济学思维也好,提升思考力也罢,最终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今天就来谈一下,我们可以如何看待并解决这类问题。一方面,是教大家如何解决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今天的案例,把我们之前学过的一些方法论串起来,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引导实践。 先说一下我解决这个问题时所遵循的思路:1.明确目标;2.分析差距;3.破解问题。

一、明确目标

我们不妨先看一下这位圈柚的问题描述:“如果去考的话,我岁数已经挺大了,会失去很多休闲时间,这么一想的话我可能就不容易去考CPA了。可是当我逆向运用机会成本思考的时候,我会想我不考CPA的话,那我可能在未来工作中会受到更多阻力,我就又想去考CPA了。”

这种心理状态是不是和某个时刻的你特别地相似?比如,我要不要和他在一起,和他结婚?我要不要租这栋房子,吃这顿饭?

面对这些选择,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做利弊分析。但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利弊分析仍然很难得出结论。因为,大多数人都忽略了:同一个选择,对每个人的利弊其实是不一样的。所谓“彼之蜜糖,吾之砒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每个人的目标本来就是不同的。

所以面对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进行利弊分析,而是先明确目标。因为只有明确了目标,你才有了标准,去判断这个选择是利还是弊。比如这位圈柚提出的问题是“我要不要考CPA?”,那她的目标要怎么找呢?

我们可以通过“5why”分析法来找到,即通过不断地问“为什么”来找到你做一件事的原始动力。比如这里“要不要考CPA”,可以这么对话:

“为什么要考CPA?”

“因为想要学习财务知识”

“为什么想要学习财务知识”

“因为想入职四大”

“为什么想入职四大?”

“因为想在财务领域有所成就,四大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如果问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基本确定对方短期内的目标是“入职四大”。当然,以上只是我推测的一个可能回答,只是为了向大家展示如何去使用“5Why”来找到目标,并不是提问者的真实情况。

所以,面临选择的时候,看目标,先不要看利弊。

二、分析差距

当我们确定了目标,很多人的困惑又随之而至:明确了目标,但我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办啊。

接下来的方法就是,通过对比目标和现状,然后找出差距。比如上面提到的目标是“入职四大”,而原先你从事的是行政工作,那就要去确定:入职四大都需要些什么,你现在都有什么,还差些什么?

分析差距的时候,我们又可以用到之前学过的“冰山模型”,把“四大”招聘的所有要求列出来,比如说,可能需要的知识有: 大学本科及以上,财务相关专业,考过CPA有加分; 技能有:英语六级,口语要好; 能力有: 沟通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应届名校毕业生或海归的优势更大,国内审计经验也会加分。

到这里我们就清楚了所有需求,接下来可以罗列你目前具备的要求,以此来确定差距。比如说,可能的差距是:学校背景不够光鲜,只考过了CPA中的2-3门,并且逻辑推理和思考能力一般。

所以,经过这一步,我们相当于把一个大问题,即“如何入职四大”拆解成了一个个的小问题,即“如何取得CPA证书”,“如何包装自己的学历和学校背景”,“如何提高自己的逻辑推理和思考能力”等。

三、找到破解之道

那分析完差距,是不是这些不足之处都要去弥补呢?并非如此。我们还要看,在以上的差距之中,哪些是用人单位最需要的。因为,当对方需求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分析:这些需求在对方心中的痛点程度,以及这些需求如何影响他的决定,以次来作为你选择哪方面进行弥补、弥补到何种程度的标准。在这里,Kano模型可以帮我们做招聘需求分析。

第14课:这一课终结你的选择恐惧症_第2张图片

在这张图里,基本需求扮演了门槛的作用,也就是说,达不到是不行的。比如说,在刚才的例子里,本科学历就是一个门槛需求,不具备不行,但学历也不是越高越好。

期望需求扮演了提升对方满意度的作用,也就是说,越高越好,这个可以类比为逻辑推理和思考能力强,这两者是越强越好。而兴奋需求则是一个附加题,有则更好,但非必须,比如国内审计经验。

所以这时候,你需要着重做的事情就很明显了,在保证自己的门槛要求达标的情况下,着重提升自己的相关能力。同时,如果学有余力的话,可以在加分项中选择一个,比如考到CPA证书,或者去国内审计公司工作一段时间,等等。

所以,大家可以发现,当我们对一个表面问题“我要不要考CPA”的时候,其实用到的远不止一种思维方式。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先是通过“5Why”分析法,确定了你的目标,然后用冰山模型找到差距,最后分析需求,判定哪些是必须要做的,哪些是可做可不做的,而不是陷入单纯的利弊考量中。 据此,我们才能提出一份完整的解决方案,以期解决这位圈柚提出的问题。 方法论和经济学思维的认知,二者缺一不可。

四、英雄榜

其实,我在社区也看到了不少针对这个问题的优质回答。比如“小鱼来了”提到的先澄清问题“什么是有效决策?”;圈助“lanlan”提出的从现在拥有的和未来可能得到的视角去分析;还有圈柚“Doris gong”提到的三个小故事,启发感都非常强。大家可以戳链接查看问答内容

另外,这周二文章的第二个小练习,我问到了“决策的时候,不要在意过去已经付出的努力”和“转型的时候不要从零开始”是否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

因为转型的时候,要思考的是“做什么”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比较优势”的思维,去思考我们的相对优势是什么,那么“拥有的工作经验”肯定是优势,这时候利用优势比从零开始更有效。但是最终决策的时候,其实问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即:将来要走什么样的道路,而不是具体做什么。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不少同学都一针见血地回答对了这个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圈助“Mina”、实习圈助“陈宇宁”、圈柚“皓银”、“至&简”、“宋灿辉”、“你开心就好”、“温华阳”、“wu”、“苞谷猪”、“我是瘦鬼”、“展源”、“九宫天士”“与子偕老”等。“Terry张”同学还据此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能看得出,圈柚们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愿你们在第三模块再接再厉。记得提醒一下,我们每个模块都会有奖品,以及,我每天都在社区偷偷看大家的表现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14课:这一课终结你的选择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