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为什么灭不掉齐国,因为这里面的套路太深了!

乐毅为什么灭不掉齐国,因为这里面的套路太深了!_第1张图片


今天来推敲一个历史细节。乐毅为什么能用六个月时间拿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但用了五年时间却攻不破齐国的最后两座城池莒与即墨。如果这两座城池被乐毅拿下了,齐国就歇菜了。这样就是到了燕惠王时期,不管乐毅能否与燕惠王共事,燕惠王都不会遭遇伐齐的功亏一篑。


看到这里估计有熟悉历史的朋友要质问了,谁说齐国还剩两座城池,明明是三座,还有一个聊城。是的,《史记·燕召公世家》里面说剩下三座,但《史记·乐毅列传》里面又说只剩两座。我看《史记》前后矛盾又去翻《战国策》,《战国策·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一章说剩三城,但《战国策·燕攻齐取七十余城》一章又说只剩两城。看来到底剩下两城还是三城是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了,我们也不用对这个问题过于纠结。因为不管是只剩下三城还是两城,齐国都已经被燕国扒得只剩下内裤了,多一个少一个不影响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不过渊渊倾向于只剩下两城,莒与即墨,理由就不在此展开了。

乐毅为什么灭不掉齐国,因为这里面的套路太深了!_第2张图片

言归正传,乐毅为何不能攻下莒与即墨,让田齐彻底摘牌退市。原因就是这个里面套路太深,乐毅不能灭到齐国是正常情况,燕国最终功亏一篑也是必然结果。如果齐国被燕国灭了,这才是不正常的情况,这才是历史基因的突变。渊渊现把乐毅不能灭齐的原因展示如下以作抛砖引玉,看看各位读者是否有其他高论:


(一)乐毅的个人能力问题。乐毅在历史上为什么很出名?因为诸葛亮很出名!诸葛亮隐居隆中的时候常自比“管仲乐毅”,说明乐毅是诸葛亮的偶像。诸葛亮都这么牛,那么他的偶像就应该是大牛。但是深扒一下战国史就会发现乐毅除了率五国联军破齐这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外,再没有其他耀眼的成绩了。要论破齐的根本原因,那也不是乐毅的功劳。乐毅只是燕国破齐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燕国破齐的必要条件是:五国参战间谍战


五国参战的原因在此不加以阐述与分析,终归离不开自身的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国家也是如此。我们只需要知道四点即可:第一点,燕昭王时代已经是燕军战斗力的巅峰时期。但是乐毅给燕昭王的建议是:“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乐毅明确表示自己只带燕国军队是不敢与齐国单挑的,必须喊人帮场子才有胜算。第二点,在五国伐齐的前一年,秦国就已经穿越半个中国揍了齐国一顿,拿下了九座城池。第三点,济西之战是五国打齐国一个,成功歼灭了齐国主力,为燕国进一步肆虐齐国创造了根本性的条件。但是济西一战后,乐毅用各种策略让五国军队撤出了齐国。后面攻打莒与即墨其实就是乐毅带领燕军与重创后的齐军进行的单挑战。


间谍战燕国派出的是大名鼎鼎的苏代(也有说是苏秦)。苏代很早之前就潜伏在齐国了,为燕国干了不少破坏齐国的事情。这里只讲一件事情,即在济西大战开打之前,燕国在等待其他五国军队会师的时候,已经与齐国先干了两仗。一战歼灭齐军两万人,另一战歼灭齐军三万人。也就是济西大战没开打之前,齐国已经损失主力五万。燕国这两场战斗的胜利可以说明燕昭王时期燕军的作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能说明他可以吊打齐国。齐国之所以输,只能怪齐闵王让苏代担任了这两场战斗的指挥官。苏代是如何不遗余力坑齐国的,请自己去阅读《战国策·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一文。


所以,乐毅的军事能力是值得商榷的。诸葛亮的口头禅无意间拔高了乐毅。


(二)燕国的国力。燕国的国力与齐国不在一个档次,齐国的综合国力明显要甩燕国几条街。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燕国的实力,可以看渊渊之前的文章《这是一个打酱油的国家,但是他却传承了九百年,血统也尊贵》与《燕国军队的战斗力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两文。回到燕国想灭到齐国这个问题上来,燕国面临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燕国吞掉偌大的齐国,每占领一个城池需要分兵多少把守?分到最后,攻打莒与即墨的兵力还剩多少?能对莒与即墨形成完整的包围圈吗?从田单最后能从即墨城中弄出一千多头牛就可以知道,即墨人民在燕军的包围之下小日子照样过得有滋有味。因为当年智伯带领韩魏攻打赵国晋阳才一年,晋阳城中就开始“易子而食”了。所以乐毅五年拿不下这两个城池,燕惠王中反间而起疑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能有读者朋友说乐毅五年不拿下这两个城池一方面是想用怀柔政策让整个齐国真心实意地归附,另一方面是想把自己军队攻城的伤亡降到最低。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属于纸上谈兵。燕国大军驻扎齐国,每天每月每年需要消耗多少钱粮,燕国的国力能长期承受吗?如果燕国采取孙子兵法中“因粮于敌”的战略策略,那么这个负担必然会转移给齐国人民。那你问过齐国人民乐意吗?如果齐国人民不乐意,何来怀柔?从后面田单破燕,“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来看,想通过长期的怀柔政策来征服齐国显然不是乐毅的初衷。乐毅明显是只凭借燕国的实力确实灭不了齐国最后这两座城池。燕军在围攻莒与即墨之时,已经是强弩之末,燕国已经达到了军事能力的极限。其实当济西大胜之后乐毅准备单独率领燕军纵深进入齐国进行宜将剩勇追穷寇时,剧辛就给他提出建议:“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摘自《资治通鉴》)。’”剧辛清楚认识到燕国的综合国力远不如齐国,此胜纯属各方面条件齐备的幸运战,因此应该见好就收,但是乐毅一意孤行。所以从这点论,乐毅的战略水平可能还没有剧辛高。所以,单凭燕国的国力是灭不了齐国的。


(三)莒和即墨本身就不好打。即墨是齐国除临淄以外的另一座商业大城市,其防御能力及战略物资储备量明显不是齐国其他七十余个城池所能比的。再说莒更不得了,这个地方以前是一个国家,叫莒国。当年齐国内乱,带头大哥齐桓公就是在莒国避的难。过后齐桓公发达了还经常忆苦思甜,念念不忘当年在莒国的艰难岁月,因此还产生了一个“勿忘在莒”的历史典故。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介石在金门岛的石壁上,也曾亲笔题写“勿忘在莒”四个大字。虽然莒国现在变成了莒城,但是抗击打能力与战略物资储备肯定也不是齐国其他的沦陷城池可比拟的。所以燕军打齐国其他城池时尚不能看出军事能力的成色,但是莒和即墨就犹如试金石,一下子就让燕国露出了内裤底色。至于临淄,是因为齐国败的太快,所以丢得也快。而莒和即墨相对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这就犹如鸠摩智吊打慕容复的时候我总觉得他很牛,但是和乔峰比掌被震得喷血后,我才知道他不是最强的。


(四)复杂的国际局势。乐毅打莒与即墨时手软也有可能是复杂的国际局势让他看不清,他不敢贸然下狠手。齐国邀约魏楚伐宋,却自己独占了宋国。齐国吞宋尚且引起诸国愤怒,燕国吞并比宋国更大的齐国会是一个什么下场?乐毅有些不敢往下想。但是为何燕国占据了齐国绝大部分土地六年而国际社会没做任何反应?


我归纳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参与伐齐的列国都得到了自己的出兵时计划谋得的利益。“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摘自《资治通鉴》)。”“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相齐湣王。淖齿遂杀湣王而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摘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秦国伐齐,为了一强独大,他也是幕后推手;秦国要伐齐,韩国作为小弟不能不来;魏与赵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土地;楚国更是先真打后假救,得地又得财。所以五国投出的成本均获得了收益,这些收益暂时稳住了五国的立场。五国也想座山观虎斗,看看燕齐争斗的后续发展,以寻找更大的利益空间。


第二,齐国的强大让恐慌的五国走上了蜜月期,但是蜜月是短暂的,蜜月期一过,五国之间的争斗又拉开了序幕,从而也让燕国有了六年的充足时间来肆虐齐国。这五年期间,因为东边没有了“东邪”齐国对楚国和三晋的合纵支持,“西毒”秦国就放开手脚开打了。秦国先是打魏国,夺了魏国安城,兵锋直指魏国都城大梁。接着秦国又打赵国,拔了好几座城池,还上演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议”等精彩大戏。然后秦国又派出白起对楚国下狠手,夺了楚国鄢、邓、西陵等地。三晋与楚疲于应对西北狼,没有充分精力管燕齐争斗,所以燕国才能霸占齐国六年。三晋与楚没有精力管齐国的事情,但不代表他们没有盯这块肥肉,更不代表他们会让燕国为所欲为。因为自从齐国被打下去后,他们发现秦国更凶狠了,自己没后援了,秦国无人制衡了,这个时候必然又想起了齐国的好。所以,三晋与楚国绝对不会允许齐国就此灭亡。如果就是要亡齐,也绝不会让燕国独吞。乐毅一想到这些就有些冒冷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呀。


所以复杂的国际局势也会让燕国灭不了齐国。


(五)养寇自重。不排除乐毅养寇自重,但我个人觉得可能性不大。如果要养寇,乐毅完全可以听取剧辛的建议不对齐国进行纵深打击,这样养的寇更有自保的价值。另外乐毅要自保的方法也很多,比如急流勇退,又比如凭借已有的名气投奔他国再创功业。所以个人认为乐毅五年灭不了齐国并非养寇自重。

乐毅为什么灭不掉齐国,因为这里面的套路太深了!_第3张图片

乐毅攻莒与即墨五年不下,燕占齐国六年不能灭。这个历史案例恰恰反映了秦能灭六国的非凡之处。秦发动的灭国之战一般都是一锤定音,虽赵灭还有代国,燕灭还有燕王喜奔辽,那也只能称之为垂死挣扎与负隅顽抗,终究被大秦军队碾压成渣渣。而且秦每灭一国,很快就能对所灭之国进行良好消化。秦与燕的鲜明对比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狮子扑兔”永远比“蛇吞象”更靠谱!

乐毅为什么灭不掉齐国,因为这里面的套路太深了!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乐毅为什么灭不掉齐国,因为这里面的套路太深了!)